西藏“天然鱼库”鱼量庞大,或达2亿公斤?人们怎么不进行打捞?

无人问津的西藏湖鱼

西藏有的不止是风景,还有十分吸引人的人文气息,藏传佛教民间风俗、地方小吃、建筑构造等等,这些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并不常见。哪怕是跋山涉水,开车上千公里观看美景也大有人在。

在这里还有一个十分神圣的地方,羊卓雍错,这里的故事和文化能够窥见西藏独特的人文面貌。藏语中的羊卓雍错意为天鹅之湖,而当地人更愿意把这里叫做羊湖。

西藏“天然鱼库”鱼量庞大,或达2亿公斤?人们怎么不进行打捞?

羊卓雍错的自然变化

原本应该是外流湖的羊卓雍错因为墨曲汇流进入雅鲁藏布江,而高达数百米的落差让这里逐渐成为一处内陆湖。从东南岸、西岸,湖水面积达到了6100平方公里。

西藏“天然鱼库”鱼量庞大,或达2亿公斤?人们怎么不进行打捞?

羊卓雍错独特的地理环境

另外羊卓雍错流域北部的支流短,水量小,大部分又属于季节性冲沟,因此在这一块则是湖区最集中的一片区域。这种浑然天成的自然构建给羊卓雍错带来了大量的生物,从鸟类到哺乳动物,羊卓雍错有着许多独特的物种,另外还有高原特有的裸鲤

西藏“天然鱼库”鱼量庞大,或达2亿公斤?人们怎么不进行打捞?

大量聚集的高原裸鲤

尽管种类单一,但是数量非常多,由于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人捕捉这些鱼类,再加上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非常好。据粗略的估计,羊卓雍错的鱼量或达2亿公斤,因此这里也被称作西藏鱼库。

不过令人十分好奇的是,一向离不开肉食蛋奶的高原居民却很少有人会食用这些鱼类,即便是现在多元化的宗教信仰下也很难看见有人打捞这些鱼类

西藏“天然鱼库”鱼量庞大,或达2亿公斤?人们怎么不进行打捞?

这样的情形不会在当地出现

关于这一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点在于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另一点则是历史因素影响,我们先来看看西藏地区的宗教文化。在藏族原本的宗教文化中,存在一种被称作“鲁”的生物。

它是藏族文化中的龙神,在苯教传说中,鲁龙生活在山林池泽的五个方向中。鲁龙有好有坏,具体要看是哪个地方的龙神。不过在过去几百年中,藏族宗教经过了多年的发展,这一文化又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西藏“天然鱼库”鱼量庞大,或达2亿公斤?人们怎么不进行打捞?

西藏苯教文化

这大概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苯教时期,二是藏传佛教时期。苯教时期的鲁龙形象非常丰富,龙神有人身、马头或者蛇头、虎头等等。几乎生物界中的任何一种动物,不管大的小的,吃肉还是不吃肉,这些都可以是龙神的形象。

简而言之,龙神存在于西藏的每一个地方。其实这种宗教形象很好理解,出于对自然的敬重和敬畏,藏族原本的文化形象将人们的这种保护意识深耕于宗教故事中。

西藏“天然鱼库”鱼量庞大,或达2亿公斤?人们怎么不进行打捞?

正在进行活动的苯教宗教

在鲁龙有了方位的概念后,苯教也开始认为在东南西北这几个方向中都有龙神守卫。所以从这一时期开始,龙神有了具体的分工和形象,并且掌管不同的职位和权力。

宗教文化的影响

随着佛教的到来,藏族地区的宗教文化形象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与龙神一起改变的还有佛教文化中的各种精怪。特别是佛教中的那迦形象,原本在佛教中这是一种大蛇神。本意可以指大象或者鲸鱼,不过后来经过演化开始在蛇的基础上吸收了象、等形象,最终生活在水中。

西藏“天然鱼库”鱼量庞大,或达2亿公斤?人们怎么不进行打捞?

佛教中的大蛇神形象

那迦传入藏区后,又因为它们生活在水中,同时降雨的特征又与本土宗教文化中的龙类同。因此藏传佛教中将那迦翻译为神龙,随着藏传佛教在藏族地区的兴起,人们开始逐渐接受这一概念。

西藏“天然鱼库”鱼量庞大,或达2亿公斤?人们怎么不进行打捞?

西藏佛教经历融合后有了新的形象

苯教与藏传佛教相互融合的过程中,“龙病”的说法开始在周围传开,它也被叫作那迦病。因为那迦形象起源于蛇,又与水中生活的鱼有关,所以那迦被认为是有毒的。而龙病被认为是那迦毒气影响所产生的一种疾病,在后来的宗教文化演化中,龙病开始与祭祀有关,并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西藏“天然鱼库”鱼量庞大,或达2亿公斤?人们怎么不进行打捞?

佛教在藏区传播后的演化

藏族宗教中的祛病是祭祀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祭祀鲁龙神所在的场地,也就是江河湖这些地方,包括一些小溪小河也可以是祭祀的场地。

而祭祀用的祭品则是鱼虾们最喜爱的食物,比如甜品、生肉、奶制品、酥油等充满藏族特色的食物。在藏族文化中,这些物品被称作龙药,人们相信只要向水中的鲁龙神投放龙药,那么身上的龙病就会被驱散。

西藏“天然鱼库”鱼量庞大,或达2亿公斤?人们怎么不进行打捞?

每个湖区都可以是祭祀地

随着宗教祭祀仪式的展开,以及藏族宗教文化在人们心中的根植,藏族同胞们都相信水中的鱼类是有神灵保佑的。因此,几乎每个藏族人民都不会食用鱼类,只有极个别宗教信仰不同的藏民才会食用鱼类。

所以结合宗教文化来看,这是藏区人民不吃鱼、不捕捞鱼的根本原因。对于他们来讲,鱼已经成为宗教信仰的一部分,就像回族人民不吃猪肉一样。

西藏“天然鱼库”鱼量庞大,或达2亿公斤?人们怎么不进行打捞?

藏传佛教的不同表达

同样的宗教文化还体现在当地人处理尸体这方面,水葬的出现也使得人们十分尊敬水中鱼类。简单来讲,水葬就是通过水中的鱼类和微生物分解,最终达到下葬的一个目的。

与要求非常高的天葬不同,水葬其实是一种比较低阶的下葬方式。被水葬的人多是劳苦贫穷或者生病而死的藏民,人们将尸体处理好后便会投放至水中。

西藏“天然鱼库”鱼量庞大,或达2亿公斤?人们怎么不进行打捞?

藏区独特水葬文化

对于藏民们来讲,这种处理方式包含着他们对亡者的美好祝福,因为水中的神灵会保佑他们去往天堂,而水又是生命之源。对于那些水葬的人而言,他们的灵魂最终会依附在水中的鱼类身上。尤其是那些通过水葬下葬的先祖们,羊卓雍错中的鱼等于他们的灵魂

所以从这一个细节来看,吃鱼就是对先祖的大不敬,在传统文化十分浓厚的地区,如果有人捕鱼吃鱼一定会遭受唾骂,搞不好还会遭一顿打。最后一方面则是历史残留的因素,这一点的影响就现在来讲实则并不如宗教文化,但有必要拎出来聊聊。

西藏“天然鱼库”鱼量庞大,或达2亿公斤?人们怎么不进行打捞?

藏族同胞特有的服饰“普兰飞天”

化学毒素的积累

过去有学者对西藏地区的鱼类进行过调查,为什么该地区鱼类品种单一,但是裸鲤却能够得到发展。调查过程中发现羊卓雍错的湖水的营养成分并不富裕,从鱼类生长繁殖来讲它反而显得很贫瘠。

西藏“天然鱼库”鱼量庞大,或达2亿公斤?人们怎么不进行打捞?

对羊卓雍错湖区的研究

因此湖区的鱼类并不多,并且主要以裸鲤为主。但是问题在于,裸鲤族群在这里生长得很好,由于湖中的营养贫瘠,所以它们进化出了非常好的吸收能力

西藏“天然鱼库”鱼量庞大,或达2亿公斤?人们怎么不进行打捞?

上世纪常见的DDT包装

这一查不要紧,结果查出这些裸鲤由于吸收能力太强,结果身体里面有大量的DDT。这是一种杀虫剂常用的化学物质,学名叫做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上世纪人们为了杀虫制造了大量这样的物质。

西藏“天然鱼库”鱼量庞大,或达2亿公斤?人们怎么不进行打捞?

DDT早年间的宣传

不过后来发现,这种杀虫剂有着很高的接触毒性。虫虽然被杀死了,但是对生物的毒素聚集同样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后来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的农业报告中就指出,这种杀虫剂在鸟的体内聚集,不少白头鹰就此死亡。

西藏“天然鱼库”鱼量庞大,或达2亿公斤?人们怎么不进行打捞?

DDT在高原气候影响下的活动

DDT很快在70年代后就开始陆续被禁用,但是在一些周边国家仍是主流的杀虫剂药物。相关研究表明,DDT在自然界会出现富集状态,而风力作用可以将这种污染物从青藏高原带向峡谷,最终再传输到雅鲁藏布江等地区。

西藏“天然鱼库”鱼量庞大,或达2亿公斤?人们怎么不进行打捞?

不同等级的富集状态

因此就这方面而言,羊卓雍错的裸鲤实际上包含着大量的毒性。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出于化学污染还是宗教信仰的影响,羊卓雍错的鱼得到了保护,最终使得这里成为鱼类的天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西藏   藏族   佛教   宗教信仰   鱼类   祭祀   庞大   水中   宗教   形象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