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未来昌盛景 链接产业新水平

承载未来昌盛景 链接产业新水平

《报告》原文

加快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搞活未来科学城,深化央地合作、校城融合,推进“两谷一园”建设,打造医药健康和国际先进能源产业集群,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

《报告》用专门篇章论述首都城市功能战略定位、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其中包括加快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并给出了进一步搞活未来科学城的具体路径,比如深化央地合作,推进“两谷一园”建设,打造医药健康和国际先进能源产业集群,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等。从《报告》中不难看出昌平在全市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战略定位,那就是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承载区、改革攻坚开放共赢试验区、城乡治理协调发展先行区、人文宜居生态优美示范区。

(1)

何为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承载区?从昌平近年来以服务首都发展为统领的建设实践中不难看到,“承”显示了“京师之枕”独特的空间地缘位置,那就是承上启下,未来科学城西接中关村科学城,北连怀柔科学城,南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三城一区”的枢纽位置。从这点上看,其天然承担着科创中心建设“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而“载”字则凸显了一种历史责任。那就是服务国家科技力量、开展原始创新、攻关核心技术。概而言之,未来科学城深刻包含着创新策源地和高质量发展“保链强链”的历史责任。

(2)

未来科学城,是北京“五子”联动成局成势、经济循环更加畅通的重要一环,更是昌平发展大棋局上的重要一子。事实上,近年来未来科学城的建设实践也就是昌平区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

一是把生命谷打造成具有“核爆”效应的创新走廊。据了解,一方面是精准卡位产业赛道,紧紧围绕生物技术、数字技术两大核心驱动力,聚焦AI医疗尖端赛道,占领前沿生物技术全赛道,巩固创新药械、精准医疗等成熟赛道,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突破和高精尖企业孵化,形成更具特色的医药健康产业创新高地;另一方面是持续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园区三期开发建设,打造环境优美、开放共享、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城区,以生命园为核心,以G6、G7高速为主轴,梯次布局一批产业示范、加速、转化基地,加快建设“生命谷”创新走廊;还要优化创新服务体系,围绕“平台、资本、服务、政策、环境、机制”六大要素,持续深化制度创新、服务创新,促进产、学、研、医、用深度融合,打造国际一流创新生态。昌平区已有顶层设计,日前出台《昌平区医药健康产业倍增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区医药健康产业收入、产值、研发投入分别达到1500亿元、600亿元、100亿元,实现“翻一番”,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是能源谷集中布局碳减排新赛道。据了解,昌平区在“十四五”规划中已经明确:集中布局碳减排新赛道,开展国家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撑能源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与央企对接联动,“一企一策”盘活空间资源,引入一批重大标杆项目,抓标准创制、抓平台搭建、抓场景应用,打造国际先进能源产业集群。紧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机遇,推动“能源谷”成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领头羊”,技术创新支撑率先实现区域碳达峰的主阵地。值得注意的是,能源谷锚定能源互联网、氢能产业赛道,争取国家、市级重大能源项目落地。在此基础上,《昌平区先进能源产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2022-2025年)》日前出炉,提出力争到“十四五”末,实现先进能源产业收入突破4000亿元、贡献税收突破100亿元,先进能源赛道有了路线图。

三是让沙河高教园实现由“园”向城转变。据介绍,沙河高教园是昌平区得天独厚的智力资源库,要实现由“园”向“城”转变,需要做到一“转”一“升”。“转”即科研成果转化,昌平区将搭建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高校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等平台,实现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打造科教融合新城。“升”则需要做到成果质量和规模双提升,由“园”到“城”才能水到渠成。

除此之外,昌平区还在用地、引资、搭平台、引人才这些方面做出具体安排。统筹用好产业园区开发用地、国有产业用地、集体产业用地、历史遗留开发用地等资源,提供优质充裕的高精尖产业空间;加快构建本地域多层次资本市场和母基金群,引入更多的天使、风投、私募等创投基金和投资机构;着力构筑产业服务、共性技术、沟通交流三类平台;建立人才全球招揽、联合培养、为我所用机制,培养引进一批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3)

纵观此次《报告》,其中第四部分着重论述了全市如何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新格局,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从全市布局看,这样的体系需要巩固完善高精尖产业格局,离不开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发展。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昌平区在构建高精尖产业格局方面,从能源、医药、智造等多个维度,深度呼应和支撑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先进能源产业方面,昌平区突破先进燃料电池、高性能复合储氢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在能源互联网等领域创制一批国际标准,打造先进能源新技术策源地。打造未来科学城综合智慧能源园区。突出氢能、太阳能产业链等未来能源重点,打造全球氢能源创新中心、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高端制造和京津冀氢能基础设施基地,建设氢能利用高端示范区。

医药产业方面,依托昌平国家实验室落地,聚焦国家战略性技术突破和制约生命科学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持续巩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方面的优势。面向全球广泛聚集医药健康领域资源要素,重点聚焦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服务等优势领域,积极布局细胞与基因治疗、“AI+医疗”等前沿方向,引进培育一批具有话语权和控制力的领军企业,孵化转化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磅成果,加快形成一批具有爆发式增长潜力的新赛道。

智造业方面,发展智能化装备,建设智能化工厂,生产智能化产品,延伸智能化服务,实现“昌平制造”向“昌平智造”转变。昌平区“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大自主机器人、无人化装备研发推广应用力度,支持福田康明斯智能化数字工厂、三一智造灯塔工厂等建设应用。北京青年报记者日前探访这两家工厂,车间里,各类型号的机械臂规律地挥舞着,生产、物流、监控、品控等多个环节均高度智能化、数字化,“昌平智造”的雏形已经显现。

有了这样的布局,昌平区发展“高精尖”产业无疑就有了“压舱石”,将助推全区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承载区,为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加斤添秤。

深化“回天有我”创新实践 打造大型社区治理样本

《报告》提出,科学把握超大城市治理规律,持续提升首都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其中明确提到,深化“回天有我”创新实践,完善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居民共治的大型社区治理体系。

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总面积约63平方公里,包括一镇六街道、133个社区和村,常住人口85.1万人,是上世纪末期北京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超大型居住区,在发展过程中凸显出公共服务设施欠账、治理水平亟待提升等问题,经过几年治理,作为超大型社区的代表,回天地区近年来的变化令人振奋:自行车专用路等87个项目建成投用,培育孵化社会组织近2000家,“回天有我”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形成品牌,2000余支志愿团队常态化开展“回天有我”社会服务活动。一组数据显示,近9成被访居民感觉到回天地区生活环境和配套设施提升效果显著,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意愿从40.6%提升到87.3%。

承载未来昌盛景 链接产业新水平

接下来,昌平区还将深化回天地区专项治理。深入实施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更高水平迈进。着力织补教育、医疗、文体、交通、市政等方面短板,包括七里渠30班高中、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天通苑校区(二期)等16所中小学、幼儿园建成投用,推进与未来科学城教育资源联动共享等。

在新的历史阶段,昌平区也将坚持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居民共治,深化“回天有我”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推进社会组织创新发展等工作,不断拓展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广度和深度。

有了这些“骨架”,昌平区将积极推动回天地区与未来科学城联动发展、与中关村科学城协同发展,切实唱好“三城记”。努力把回天地区建成城市修补更新的典范、大型社区治理的样本、充满活力的幸福美好新家园。

人文宜居生态优美 不断增强群众绿色获得感

昌平区推进建设人文宜居生态优美示范区有底气,过去五年,PM2.5年均浓度比2016年下降45.9%、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稳居全市前列。提前完成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任务,累计新增造林绿化5.7万亩,林木绿化率、森林覆盖率分别提高到67.2%和48.3%。可以说,绿色成为昌平的靓丽底色。在此基础上,昌平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连续五年获评全市充分就业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1%、迈上5万元台阶,过去五年累计引进建成名校名园16所,启动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文化、体育等事业健康发展,人文宜居都有质的提升。

承载未来昌盛景 链接产业新水平

有了这样的“底子”,昌平区今后将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绿色低碳发展典范。具体路径也已明确:落实北京市碳中和行动纲要,实施碳排放控制专项行动,率先实现碳排放稳中有降。深化“一微克”行动,以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为重点,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推动PM2.5浓度、重污染天数继续下降,基本实现村庄无煤化。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形成健康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推进温榆河公园昌平段等重点项目建设,织补一批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全龄友好型公园,构建连续贯通的休闲绿道体系,不断增强群众绿色获得感。

承载未来昌盛景 链接产业新水平

人文建设也将齐头并进,昌平区将全面推进“三条文化带”昌平段保护发展,高标准建好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等节点项目。加快昌平文化艺术中心等标志性项目建设,新建一批实体书店等文化空间等。

昌平区还将聚焦“七有”“五性”,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公共服务方面夯实“宜居”的地基。

记者观察

昌平融入首都发展新格局有三大看点

纵览昌平区推进“四区”建设历程,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昌平区在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呈现出三大鲜明的看点,这些“看点”既是立足新发展阶段的生动实践,又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路径探索。

昌平区的发展是用系统观念打造的发展。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承载区深度呼应并支撑首都功能战略定位而形成的战略定位,改革攻坚开放共赢试验区则是支撑“两区三平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城乡治理协调发展先行区践行超大城市治理理念,人文宜居生态优美示范区彰显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的制度设计。四个层面共同织就昌平区发展的网底,深刻体现了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系统性。梳理昌平近年来的发展不难发现,这种系统观念还体现在具体发展环节上,比如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承载区的核心任务是建设好未来科学城,昌平区围绕生命科学园等建设一批轨道微中心,推进慢行系统建设,探索布局车联网。这些配套基础设施的系统设计紧紧围绕未来科学城的定位整体推进,使其从单一的科创策源地变成城市治理的一部分,用“整体推进区域发展”的系统思路来夯实科创承载区的“地基”。

昌平区的发展是注重场景化的发展。昌平区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出统筹推进“城市大脑”、互联网医院、智慧校园等建设,持续拓展5G、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场景。昌平区“十四五”规划也提出,围绕未来科学城、昌平新城、回天地区等重点区域,加快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智慧能源等应用场景落地。利用温榆河公园等公共场所搭建智慧应用场景,展示未来科学城先进技术产品。上述智慧场景既能带来新体验,也会孕育新业态,最终促进消费和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把数字经济场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精辟概括为“放大、叠加、倍增”。随着昌平区注重场景化的发展设计的实践不断深入,必将为此增添生动的注脚。

昌平区的发展是秉承先机观念的发展。危机中育先机,变局中开新局。洞察当下,昌平区叠加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枢纽型主平台、“两区”建设主窗口等重大战略机遇,享有首都北部创新产业带、先进智造产业聚集区等新的发展定位,紧抓机遇,顺势而为,有了这样的先机观念,才能如中共北京市昌平区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所言:激励“从头越”的豪气、“肯登攀”的胆气、“试比高”的志气,全面拉高标杆、争创国际一流,在服务首都发展中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供图/昌平区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泽伟

编辑/彭小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昌平区   未来   产业   高精尖   科学城   赛道   昌盛   北京   首都   能源   新水平   先进   链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