祗园寺旁建行宫

图文/王海


链接: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描写怀柔古城南门、红螺山、怀河钓鱼台


祗园寺旁建行宫

清代怀柔南门外行宫

清代,怀柔城南门外曾建有用于皇帝驻跸的行宫,而行宫的出现源于旁边的祗园寺。说到祗园寺就不得不说明代的“三教堂”。

祗园寺旁建行宫

怀柔古城南门(李祥 绘)

明洪武年初,怀柔设县。县城大约建于洪武十三、十四年。明代中期,县城南门外西侧,建有三教堂。三教堂是明清时期出现的一种,合并祭祀神圣的庙宇建筑。一般而言,堂内供奉之主,为佛教释迦牟尼、道教老子、儒教孔子。因奉儒释道三教为一堂,故名。

奉三教圣主于一堂,始于明代中期民间耕读之家绘制“三圣像”张悬于正堂,以便晨昏拜祭。其实,除名城大邑,县辖里社民间的这种忽视教派,合并信仰的模式在其他祠庙中也很普遍。北方大多县乡佛寺、道观、神庙的两厢配殿,都会供奉与正殿圣主、正神没有直接关系的神祇。这种现象反映出了里社村庄,追求奉祀便捷的实用特点。

其后,在“三教殊途,同归于善”的思想影响下,便有僧人、道士、生员、商贾开始自发筹建三教堂。明末清初,政府僧录司对这种综合奉祀形式及其寺庙采取不支持、不反对的模糊态度。至清康熙时基本默认。

祗园寺旁建行宫

清·怀柔县志

怀柔南门外三教堂,出现的具体时间以及筹建者,无考。据清·怀柔县志相关记载推测,怀柔三教堂的出现不晚于明天启时期。到了数十年后的清康熙中期,殿舍虽存,但已破败。当时,寺僧恐怕殿堂倾覆砸毁佛像,就将佛像一一请到院外,“露坐风日中,并以瓦片等物覆盖在塑像头顶”。康熙四十九年,三教堂废弃,并在原址修建了祗园寺。此次改建与清代京师通往承德避暑山庄御路改道有关。

祗园寺旁建行宫

图/李祥

明代,京师至密云的驿道,自西而东从怀柔城南门外经过。清康熙二十年,承德(滦河镇)建立了行宫和皇家别墅;四十二年开始修建承德避暑山庄。清帝在历年的春秋两季都要在京师与承德之间往返,这条古驿道便演变为兼有驿道功能的御道。

康熙四十六年,怀柔段御道由东线,改走西线。即顺义南石槽、桥梓、峰山口、怀柔城南门外、北房、梨园庄出县境入密云。由于皇帝去往承德避暑、围猎、理政,皇子、诸王、朝臣也需频繁往返觐见奏报,可有时会遇雨发河,不得不在怀柔驻留。

《县志》载:怀柔未建行宫前,“每年圣驾出口、于县南门外三教堂左侧张设龙棚”。皇帝“行在”起居所用的龙棚亦称“龙帐”、“大幄”,随行皇室以及大臣的幕帐支设在周围。史载,天气好时,皇帝龙帐“张设”在过峰山口后的西大河(怀河)两岸,离佟国维所在的钓鱼台很近。但多时设在县城南门外三教堂附近。“三教堂”旧址,即今天“久久嘉饭店”所在地。康熙中期,三教堂改建为祗园寺。

祗园寺旁建行宫

康熙怀柔县志

《怀柔县志·庙寺》“敕建祇园寺”条:祗园寺,在南门外西侧。康熙四十九年四月,康熙帝再次自畅春园东行出口承德时,随驾的惠庆宫何贵妃(志书有误,清廷东西十二宫以及后三宫中并没有“惠庆宫,以及何贵妃”的记载,而大清属国朝鲜则有王妃宫“惠庆宫”),前不久曾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似乎见有尼姑头顶瓦片,站在路边,向路人募化”。

这次贵妃随圣驾路径怀柔县南门,见到三教堂院中佛像戴瓦情景后,感到与梦中的境况相合。随后,择机向康熙帝“奏请捐资修造”得允。内府发帑金,庙院很快落成,康熙帝“敕赐为祗园寺”。寺僧给银米衣布,岁有常额。寺前戏楼一座,每岁中元盂兰会,四方聚会演戏三日。

为便皇帝、皇后、太后以及皇室成员在经过怀柔时“驻跸”、息宿,礼佛烧香,又拨银在祗园寺东侧,建造了怀柔行宫。行宫具体位置在南门瓮城以西的城墙外侧,包括今康弘宾馆在内的内西、南之地。

祗园寺旁建行宫

康熙·怀柔志

康熙五十三年,扩建后的行宫包括,“有大门一座、二门一座;前大殿五间、东西厢各三间;东西露顶各一间;后大殿五间、东西厢各三间;后罩房五间、前罩房七间;后钻山房三间、前钻山房三间、倒座房三间;二门西屋四间、东屋三间、又往东三间、又往东五间;东边围墙房三座,南一座六间、中间一座五间、北一座五间;东膳房五间、阿哥所三层,各五间;城下库房五间”。

不包括杂役用房,仅宫室臣僚用房就有一百零一间。行宫房顶均为琉璃瓦、螭吻大脊、嘲风出大檐、黄瓦红墙。行宫为东西跨院布局,正殿东室悬有康熙帝御书联为:“目同碧宇朗无尽,心与白云散以闲”;西室联曰:“千畦香扑黄云徧,列嶂屏拖碧霭横”。佛室联曰:“觉路圆通参妙谛,法幢清浄领真香”。后殿东室联曰:“轻风杨柳迎头爽,浓露郊原蓄目清”。行宫的守备管理人员有“看守太监四员、贴防把总一员、巡兵二十名”。

根据清代史料统计,怀柔行宫投入使用以后,在康熙、乾隆两朝利用率最高,两朝皇帝驻跸怀柔行宫,约计四十余次。皇帝每次路经怀柔,多是驻跸一夜,次日启程。但在乾隆年间,曾有三次因为雁栖河水大桥毁,致使皇帝滞留在怀柔。

祗园寺旁建行宫

图/ 李祥

皇帝在怀柔行宫停跸期间,怀柔县令和守备都要前往朝觐,每次朝觐,皇帝身边的当值“起居注官”须将朝觐情况记入起居注档案,但因县令守备等人口音问题,一些人名多被记错。例如:“臣,吴景果叩拜吾皇万万岁”,就记成了“武经国”。如有需要,县令、守备、昌平州知州等相关人员会提前跪迎在县界峰山口,准备接受皇帝的询问。

清代后期,皇帝已很少去承德避暑山庄,怀柔行宫的巡兵杂役一次次被裁撤。至民国初,行宫已呈破败之象;1947年,国民党守军在城防时,将行宫拆毁。解放后曾用于集贸市场,后由怀柔第一旅馆、烟酒公司等单位占用。

无疑,由三教堂改建祗园寺,促成了怀柔行宫的建设。但改建后的怀柔县祇园寺却是以佛教为主。其建筑:包括“前殿三间,供地藏像;后殿三间,供三教像,象设幡幢,皆出大内。前后东西配殿各三间,钟鼓楼各一座。前后禅堂各三间,又僧舍三间”。

前殿御书“示真实相”大字匾额,又赐御笔泥金楷书《心经宝塔》一轴藏于寺中。由寺院后殿“供三教像”可知,虽然三教堂变成了祗园寺,但祗园寺仍属三教同奉性质。至于被供奉的孔子、释迦牟尼、老子三圣哪位居中,哪两位居左右,今天很难说清楚。但从改建后的祗园寺主要殿堂可以看出,新建的祗园寺在安奉圣主尊位时,似乎有所区别。“前殿供地藏,前后殿设禅堂”的安排,显然对佛教有所侧重。因此,改建后的祗园寺应该是以佛教为主。进而可以揣测,后殿所供的三教神像,必以佛祖释迦牟尼为居中。

祗园寺旁建行宫

乾隆起居注

“祗园寺”之“祗园”,取自佛经中祗陀王子捐树、给孤独长者献地,造就孤独园的典故。今红螺寺天启大钟铭文《金刚经》开篇即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之语。“祗树”是祗陀太子种的树,“给孤独”,是为鳏寡孤独提供食宿。因此,祗园寺在创建之初,就是在“三教归善”的号召下,以捐施济困为宗旨建立的寺庙。

因怀柔县南门祗园寺属于皇帝赐建,又毗邻御道行宫,朝廷内务府以及昌平州、霸昌道署、怀柔县在寺庙管理上自然经心。祗园寺自康熙五十年建成,至康熙六十一年,不但香火旺盛,还常常“四方聚会演戏”。

但是,从雍正五年开始到乾隆时期,清廷出于思想统治的需要,开始明令禁止三教合祭。礼部奉敕,颁文各州县。对三教堂施禁,或毁、或改佛寺、或改义学。乾隆九年,全国各县“奉部文,厘正三教之名,撤佛老于他所,或改为义学”。由于怀柔祗园寺亦属三教堂性质,肯定在毁、改、撤之列。但毕竟是先帝所敕建,怀柔政府绝不敢贸然为之,经层层上报昌平州、顺天府以至礼部,或批:“寺庙神像移奉他处,庙院不必拆毁,并入行宫,给管事太监及巡兵把总使用”。不过,随着行宫使用率不断下降,原祗园寺建筑不再维护,渐渐废毁消失。

2018年12月

祗园寺旁建行宫

图/李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避暑山庄   释迦牟尼   乾隆   承德   县志   行宫   南门   建行   康熙   教堂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