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互联网大厂都在集中裁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2022 年互联网大厂都在集中裁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到我开始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互联网的大部分公司基本已经裁员一轮了,很多公司的裁员还在进行当中。

本文的主要目的,一个是尝试对本次互联网裁员潮进行原因分析并得到一些有用的结论,对互联网裁员,包括互联网行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另一个也是给想要加入互联网的人员一个相对客观的参考,避免出现盲目乐观和恐慌心态

===================

任何行业的兴衰,其背后反映的是资本热度的聚集和消散。

资本聚集,从业者需求量激增,薪资待遇在资本加持下溢价明显,行业进入大家常说的风口期。

资本消散,行业内部兼并重组,人才过剩,薪资待遇随资本消散回归正常,行业逐渐脱离风口期并回归它本来的面目。

行业的风口期一般是有限的,资本不会在某一个行业聚集到天荒地老,而是遵循最优的投资策略,每隔一段时间就跑马圈地,去往其他适合投资赚钱的领域,除非某个行业的确太适合资本投资。

而如果某个时间,经济下行压力大,投资收益不高,风险损失却很大的情况下,资本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机会,被迫蛰伏待机,等经济形势趋暖后再重新向某些投资收益高的行业聚集。

资本是奔着赚钱去的,只有行业本身投资收益非常可观时,大量资本才会吸引过来,将行业推上风口,这是个双向选择的问题。

比如说以前的土木行业,咱们国家大基建和高房价的发展趋势,让行业内有大量的赚钱机会,资本会本能的投入到建筑和地产类行业中,为相关企业其提供支持,自己从中牟利,由此导致风口的到来。

然后伴随房价过高,基建拉动的效果逐渐不那么明显,资本也迅速离开另寻他处,行业随之冷却,从业者待遇下滑,企业也因为资本支持的失去,外加成本回收的困难,导致运营和资金流的问题。

======================

上述解释可以套用在互联网上,说明互联网风口及从业者高薪资待遇的原因所在。

我可以说的直接一些:

如果经济上行,市场投资回报充足的话,资本肯定优先青睐互联网行业。

首先,互联网是典型的第三产业,这注定互联网的薪资待遇和工作体验要好于农业和制造业。

同时这也意味着互联网创业门槛的大幅降低。

理论上几台服务器,几台笔记本,几个员工,一层办公楼的租用,就能支持一个初创公司诞生,这肯定比制造业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甚至好几亿的设备花费强得多。

对于资本来说,资本可以省去一大笔固定资产成本,从而对互联网这类低门槛创业的行业更加青睐。

其次,互联网的本质属于“披着科技外衣的流量经济”,无论是社交媒体,游戏,电商,外卖与网约车,还是广告传媒,美术设计之类的泛互联网领域,其背后的盈利模式本质上是以用户群体为单位的市场份额争夺,此即流量经济的核心内容。

相比之下,科技是为流量经济和争取用户服务的。

比如说数据挖掘及其衍生的大数据分析,主要被用来对用户偏好进行刻画,从而辅助互联网企业对发展方向进行决策判断,让企业能够在争取用户时走可能的捷径。

再比如说高端的算法研发,主要用来为用户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吸引用户对平台的青睐,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互联网大厂都把高端大气上档次的AI算法,用在了推荐广告和小姐姐跳舞上。

这意味着互联网创业模式的单一性和确定性,通俗来说就是资本可以在互联网行业中稳定赚钱。

互联网初创公司只要走雇佣员工搭建APP平台--砸重金营销争取用户--将手中大量用户变现的创业路径,就能把公司推的越来越大,以前的BAT,后来的字节跳动,美团,拼多多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公司都采取了类似的发展过程。

这种创业路线难度不大,回报还非常丰厚,资本只需要在从业者薪资和市场营销上砸一笔钱,就能换来APP爆款,公司做大上市的巨大收益,资本会认为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相比之下,实体行业需要投入大量成本投入不说,还要承受可能成本打水漂的损失,收益也远低于互联网行业。

既然在固定资产,研发投入等方面都能省下不少钱,还有巨大的未来收益,资本自然就对从业者比较慷慨,薪资待遇也会更高。

而在套现牟取暴利上,互联网也是资本的最佳选择。

资本不只要会赚钱,还要学会全身而退,不然的话赚到手的股票期权利润不能套现咋办,此外,万一社会大环境变坏,资本也需要以最快的速度退场观望,减少损失。

披着高科技的外衣,互联网可以轻易地通过公共管理部门的审批,快速成长发展步入上市路径。

而资本烧钱基本都烧在了从业者薪资和营销争取用户上,这些钱很快就能通过后期大量用户的变现,以及上市后融资的收获得到弥补。

然后凭借互联网低创业门槛,民间资本发达,审批与监管宽松的特点,资本可以灵活地迅速套现跑路;资本也可以选择留下把公司做大做强成为大厂股东,这些都是可行的选择。

相比之下,实体行业企业做大做强的难度陡增,而在资本需要跑路时,大量成本投入进了固定资产当中,无法变现收回成本,实体行业由于政府补贴占大头和话语权,审批监管也比较保守,资本套现跑路十分不易。

=======================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互联网行业近乎是资本牟利的最佳选择,只要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良好,绝大多数资本都会优先选择互联网行业,互联网长期处在资本聚集下的风口状态,也就不奇怪了。

既然资本投进去就有的赚,那资本聚集下的行业自然会选择多投资多扩张多赚钱的玩法。

所以资本聚集下的互联网,大多数情况下必然是大范围开疆拓土的做法,你会看到各个互联网公司都会积极成立新部门新团队拓展业务,甚至部分互联网大厂自己也会成立投资理财部门,成为资本的一部分。

那么当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时候呢?

如果连互联网都无法让资本的投资收益大于成本支出的话,资本只能选择蛰伏待机保持观望,这意味着互联网行业内部的资本迅速减少。

那么自然,互联网行业原有的大范围开疆拓土的举动,就失去了资本的支持和足够的投资回报,互联网公司会出现越投资越扩张反而越亏钱的情况。

而且,互联网流量经济的本质,注定与用户绑定,经济下行压力大时,用户缩减消费开支,互联网公司的各个业务自然就会营收锐减。

这迫使互联网公司迅速改变发展策略,砍掉正在向外扩张的业务,优先确保自己的核心业务及核心用户不被其他同行业公司抢占,维持生存,也就是“弃车保帅”的做法。

据此,咱们可以推测一下本次互联网裁员浪潮的几个突出特点:

1.被裁掉的员工大多来自正在开拓的新业务。

既然互联网采取弃车保帅的策略,那裁员主力大概率是正在对外扩张的新部门和新业务,尤其是那些成立没有多久的toC业务。

相反,各个公司核心业务则是企业力保不失的范围,如果某个企业的核心业务和核心部门出现了裁员的情况,说明这家企业的核心业务和核心用户有衰退流失的情况,这其实反映了企业更严峻的形势。

2.本轮裁员浪潮必然会波及一部分应届生。

裁员大多来自于正在向外扩张的新部门和新业务,而新部门和新业务会有很多应届生进入,这些部门刚组建的阶段比较缺人,会通过大量的校招和社招来填充人员需求。

所以即使企业会采取措施优先确保不裁应届生和新社招的人,但是由于这些部门和业务线中应届生等新人的比例有点大,裁员名额又太多,在把其他人裁掉和转岗差不多了以后,为了达到裁员要求,最后也只能对应届生等新人动刀。

3.裁员的同时又进行大量的人员招聘。

很多公司虽然知道现在得收缩曾经的扩张路线,优先确保自己的核心业务,但很多公司还是不死心,在其他业务大幅亏损不断砍掉裁员的同时,又不断尝试新的业务招揽人马。

这就和买股票的股民是一个心态,即使明知股市处在熊市,跌多涨少,但为了可能的发财暴富,还是坚信自己是天选之子,于是割肉止损后又一把梭哈了进去。

另外,少数公司在发觉已有路线前景不好后,会尝试大规模转型,一些互联网大厂会尝试开拓toB业务来确保营收和生存,这方面我最后还会提到。

再结合公司末位淘汰等制度对老员工的更新,以及一部分人的主动离职空缺,公司大量裁员的同时又大量招聘,这一点就不奇怪了。

一部分本应被裁员的员工,会被给予内部转岗的机会,一般是去到这些公司最新梭哈的部门,或者其他员工离职率高的部门中填补空缺,当然了,如果你和某些部门领导熟悉的话,你也可以自己选择加入他们的部门。

4.裁员的突然性和急迫性。

经济下行和资本冷却导致的裁员,并不在企业的正常计划中,而是企业在某个时间节点突然发现的。

比如说,某个整理财务数据的时间节点,决策层突然发现财务数据断崖式下滑,资本大量流出,新业务大量亏损,主营核心业务营收增长趋缓甚至减少等等。

这时候企业的决策层才会明白,这是社会大环境导致的结果,这时企业往往已经遭受很大损失了,需要尽快作出转变。

于是,企业只能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快速完成部门调整和裁员过程,就好比某股民听说股票很不好的消息,要几个跌停板的那种,那股民得尽快割肉止损才行。

否则反应再慢一段时间,企业失血就会更加严重,可能就直接影响企业生存了。

如果某个人在这次裁员潮中不幸中招,他大概率是正常干活的时候突然被告知的,可能连个正式谈话都没有。

而且企业非常急于让他马上离开,可能是深夜或者清早这种并不主流的时间突然被告知,并且只给几天办理手续收拾东西的时间,十分匆忙,企业连可能的劳资纠纷带来的负面新闻都顾不过来了。

从企业角度讲,决策层希望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裁员和部门调整,尽早得知调整效果是否达到预期,这才是企业本次裁员雷厉风行且没人情味的原因。

5.就业问题的严峻性。

和以往的裁员不同,这次裁员是由于大环境导致的,对所有企业都是无差别打击。

所以在本次裁员中,如果某个人不幸被裁员了,他寻找到下一份工作的难度会变得更大,而在往常,如果员工不是太老太没性价比的话,即使不幸被裁员,找到下家的难度也没有现在这么高。

==========================

上述提到的这种由于经济下行和资本冷却导致的裁员,和经济平稳期的企业裁员是不一样的。

经济平稳期的裁员,包括末位淘汰,劝退之类的做法,主要是出于新老交替,维持公司发展活力的考虑,这意味着裁员的主要受害者是那些年龄较大且职位不够高的资深老员工,应届生和年轻员工很少会被波及到。

新部门和新业务由于是公司成长发展的主阵地,正常情况下很少在经济平稳阶段的裁员中被波及,至少会和其他部门在裁员指标上一视同仁,不会像这次成为裁员的重灾区。

而且经济平稳期的裁员是有组织有计划的,一般不会对公司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反而对企业来说有助于员工年轻化,更好的适应加班加点工作,当然代价就是劳动者的中年危机问题了,而这次裁员潮显然有“断臂求生”的意味。

在裁员办理时间上,正常的裁员在通知到员工后,也会预留一段时间用来交接工作,办理手续,收拾物品,至少不会有这次这么急迫,个别人甚至在被通知的当天就被要求离开。

不过,这不代表互联网就此走下神坛!!!

互联网的固有属性决定了它是资本最优先的选择,即使经济下行,互联网大概率也是资本最后退出的阵地。

如果互联网都投资亏损,资本大概率选择直接观望,啥也不投,最多就是在芯片设计这种和互联网特征相似的领域转悠转悠。

所以说,如果互联网都是现在这个样子,其他行业就更是一地鸡毛了。

绝大多数行业现在基本都处在降本增效的状态,业务稳定的公司,工作强度更大了,考勤变严格了,恶心人的事情变多了,薪资待遇却几乎没有增长,老员工工资反而不断被应届生倒挂,光是这些恶心人的事情就足以让员工“自己裁自己了”。

至于业务不稳定甚至停摆的企业,员工无所事事甚至放假的都有,不过在市场经济中,如果你的公司无所事事或者直接放假,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是否能坐得住。

而当经济开始复苏时,资本也是第一个想到互联网行业的。

这注定经济复苏时,互联网的热度很快就会炒起来,行业会迅速恢复元气,这是互联网行业的固有属性决定的。

所以对于劳动者来说,互联网行业在很长时间内仍将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当然这个选择是基于薪资待遇和工作体验而言的,如果有自己的理想或者讨厌互联网的高强度工作内容或者状态,建议还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

===================

本次裁员潮应该会给互联网公司一个经验教训,驱使互联网公司作出转型。

国内互联网企业过度依赖toC这类面向用户的业务及其基础上构建的流量经济模式,无论是视频,游戏,广告等均是如此。

而经济下行压力大时,用户的决策倾向于存钱,互联网公司基于用户赚钱的渠道,就会出现营收减少的现象,从而导致运营困难和裁员的问题。

至于贫富差距问题导致的消费萎靡,这就更导致互联网现有业务营收增长乏力的局面了。

所以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一个自己掌握主动权的发展方向就是向toB这类面向企业的业务转型,至少要保有一定比例的相关业务。

然而经济下行压力大的趋势下,企业本身也被无差别打击,并没有那么多需要服务的业务,而且现有面向企业业务大多也已经被市场瓜分完毕。

同时,经济下行压力大的状态下,国有经济会尝试扩大项目投资,刺激经济复苏。

所以说,未来互联网行业必然会有一个共同的大趋势:

加强政府关系的构建,通过为政府机关做第三方机构,抢占政府主导的国有资本市场,并以此赚钱获利度过难关。

这就是为什么,近几年各大互联网公司和政府合作的项目明显增多,智慧城市,数字化建设都是其中的代表,而且政府机关重点在乎保障民生的结果,在资金上能够得到充足的保障,这意味着公司也可以从中收获巨额利润。

这就是国家现如今强调的“数字基建”“新基建”发展大潮的一部分,国家旨在通过扩大公共开支的方式拉动经济发展,这和08经济危机后依靠土木这种传统基建拉动经济复苏是类似的道理。

不过代价就是,国内互联网公司更加不愿意出海,更加专注于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方式谋求生存,说不好听的就是“窝里横”。

至于新基建的效果有多大,特别是能不能改变旧基建下土地财政和高房价的问题,这就有待后续的观察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网大   薪资   资本   员工   部门   业务   用户   经济   行业   企业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