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第一瑰宝”佛光寺,是如何被发现的?

作为国内唯一遗存的唐代殿堂级木构建筑,佛光寺东大殿成了梁思成一辈子最重要的发现,也是他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乃至如今人们提起营造学社,必先想到佛光寺;提起佛光寺,也必先想到营造学社。在其传奇化的发现经历背后,既包含接续唐宋建筑的史学价值,也有在抗战特殊时期的文化象征意义。


“中国古建第一瑰宝”佛光寺,是如何被发现的?

梁思成


1

寻找唐构的信念


盛唐的风华让无数人魂牵梦萦,但唐代留存下来的完整木构建筑极为稀少。存世的三座完整木构都在山西,其中最为宏大的一座,便是佛光寺东大殿。而它同时也是最早被发现的唐代木构。

那是 1937 年的夏天,中国营造学社(活跃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调查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主业的民间学术机构)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与纪玉堂怀着相当复杂的心情来到五台山进行考察。一路上伴随着期待、急迫、亦或有一点紧张。此时的他们还不知道,这将是学社的最后一次华北考察。华北的局势越来越糟糕,他们得抢在日本人进行下一步行动之前尽可能多地考察河北与山西的古建筑。


“中国古建第一瑰宝”佛光寺,是如何被发现的?

林徽因在给女儿梁再冰的信中所绘的此次考察路线图


1932 年,刚加入营造学社的梁思成初次考察就写出了名满天下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而后又带队辗转河北、山西,实地调查了不少辽宋金时期的古建筑。然而他的心头始终有个未实现的心愿。


「中国全境内木质遗物的存在,缺乏得令人失望。实际说来,中国和朝鲜一千岁的木料建造物,一个亦没有。而日本却有三十多所一千至一千三百年的建筑物。」这是当时日本建筑史学者关野贞的断言。可以想见,中国营造学社的社员们,闻之会受到多大的刺激。难道要感受唐风,只能去日本奈良吗?梁思成等一众中国学者自然不这么想,他们一直怀抱着唐构犹存的希望,在华北大地上奋力找寻着。


“中国古建第一瑰宝”佛光寺,是如何被发现的?

佛光寺位置:位于五台山台外区域


佛光寺位于豆村附近,离县城只有 30 公里,如今公路已经可以直达寺门口,我们开车过去也就是几十分钟的光景。而当年营造学社一行四人得骑着骡子,慢悠悠地在山中行路,不过一路上倒可以好好欣赏台外的景致。梁思成在佛光寺的报告中写道:

抵五台县城后,不入台怀,折而北行,径趋南台外围。乘驮骡入山,峻路萦回,沿倚崖边,崎岖危隘,俯瞰田畴。坞随山转,林木错绮;近山婉婉,远峦环护,势甚壮。旅途僻静,景至幽丽。至暮,得谒佛光真容禅寺于豆村附近,瞻仰大殿,咨嗟惊喜。


国内殿宇尚有唐构之信念,一旦于此得一实证。



“中国古建第一瑰宝”佛光寺,是如何被发现的?

一行四人乘驮骡入山


他们抵达佛光寺是在 1937 年的六月,整整八十年后,也是在六月,我们正好来到这里。


佛光寺依山而建,因为山形的缘故,建筑为坐东朝西的布局,地处半山腰,面朝山下宽阔的谷地。这天阳光很好,山里也并不热,进寺门,一眼就看到正对着我们的东大殿立于高台之上,在松树掩映下若隐若现,体量之大,形制之古,让人心生向往。


“中国古建第一瑰宝”佛光寺,是如何被发现的?

佛光寺周边的地理环境,确为风水形胜


“中国古建第一瑰宝”佛光寺,是如何被发现的?

佛光寺平面图(梁思成《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


“中国古建第一瑰宝”佛光寺,是如何被发现的?

近处是唐乾符四年的经幢,远处是立于高台之上的东大殿


“中国古建第一瑰宝”佛光寺,是如何被发现的?

1937 年的同一角度


我们按捺住激动的心情,先看了看院落北侧的另一座大龄古建:建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文殊殿。这座殿堂也不小,面阔七间,进深四间,为单檐悬山顶。殿内采用了减柱法,仅用四根金柱支撑梁架,让室内空间显得疏朗大方。中央佛坛上是以文殊菩萨为主体的七尊彩塑,很可能是金代所塑。两山墙与后墙上绘有明宣德五年(1430 年)的五百罗汉壁画。与文殊殿相对的原来有一座普贤殿,现已被毁。回到中轴线上,路中间有一座唐乾符四年(877 年)的经幢。


“中国古建第一瑰宝”佛光寺,是如何被发现的?

北侧的文殊殿,可看到极具金代特色的斜栱


向东走,上得一座小平台,面前是东大殿所在的高台,穿过券洞,登上陡峭的楼梯,便来到殿前。一见到门上「佛光真容禅寺」的牌匾,瞬间就能体会到梁先生那种「瞻仰大殿,咨嗟惊喜」的心情。


“中国古建第一瑰宝”佛光寺,是如何被发现的?

看!佛光照耀!


2

错失良机的日本学人


其实在来到这里之前,梁思成很可能已经见过佛光寺东大殿的样貌。


关于如何找到的佛光寺,他曾在一篇文章中(1951年发表的《敦煌壁画中所见的中国古代建筑》)提到是以敦煌莫高窟第 61 窟《五台山图》作为旅行指南,按图索骥,寻到了图中的「大佛光之寺」。这也是当下流传最广的版本,颇具传奇色彩。但这很可能并非全部事实。


“中国古建第一瑰宝”佛光寺,是如何被发现的?

敦煌壁画《五台山图》中的大佛光之寺


实际上,20 世纪之初就有日本人造访过这里。1922 年 9 月,日本僧人小野玄妙来到五台山朝圣,经过佛光寺,感叹东大殿内塑像精美,欣然拍下了大殿内的造像与经幢。这些照片被当时在中国考察古迹的日本学者家常盘大定和关野贞看到后,决定将其整理进他们计划出版的《支那佛教史迹》中。1925 年 10 月,常盘大定委托太原美丽兴照相馆补拍了几张佛光寺的照片,最终和小野的照片一起被收录在 1927 年出版的《支那佛教史迹》第五卷中。


“中国古建第一瑰宝”佛光寺,是如何被发现的?

佛教学者常盘大定(左),建筑史学者关野贞(右)


然而常盘大定和关野贞从未实地去过佛光寺,书中也只对佛光寺建筑做了概要的简介,没有也无法判断它们的年代。关野贞从 1906 年就开始在中国考察古迹,见过相当多的古建筑,也曾一眼断代独乐寺。然而这位日本建筑史大家,却错失了可能是最重要的发现:一座唐代的大殿。1935 年去世的他假使再多活几年,看到梁思成的调查结果,不知心中会作何感想?


“中国古建第一瑰宝”佛光寺,是如何被发现的?

佛光寺全景(小野玄妙 1922 年摄)


“中国古建第一瑰宝”佛光寺,是如何被发现的?

佛光寺东大殿内部,可见平闇与明栿(小野玄妙 1922 年摄)


“中国古建第一瑰宝”佛光寺,是如何被发现的?

佛光寺东大殿佛像,可见内槽斗栱(小野玄妙 1922 年摄)


《支那佛教史迹》出版后,即被介绍到中国,如此重要的著作,正在组织各处考察的营造学社不会错过。刘敦桢在 1936 年发表的《苏州古建筑调查记》中,就明确提到了五台山佛光寺,这说明佛光寺很可能已经在学社待考察的清单上。梁思成想必也看过照片,并将寻找唐代木构的希望寄托于此。众人之所以不提《支那佛教史迹》上的线索,很可能与当时民族主义主导下中日在学术上的竞争有关,也情有可原。


无论如何,最终来到佛光寺东大殿门口的是中国的学者。冥冥之中,中国建筑史研究中最高光的一刻也许注定要由国人自己来见证。


3

远视的女建筑师


东大殿背靠佛光山的岩壁,所在的高台为人工凿填而成。站在殿前向西俯瞰,近处是佛光寺的林木与建筑屋顶,远处则是一片原野和群山,视野广阔,所见之景让人心生愉悦。不得不说,此处真乃一风水宝地。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我们目力所及之处,没有遭到任何现代景观的侵扰,今日所见的山川形胜,与一千多年前唐人所见的相差无几。古建筑与环境所营造的历史感,在此处尤为显明。


“中国古建第一瑰宝”佛光寺,是如何被发现的?

在东大殿前俯瞰低处建筑与远山(摄影:Afio)


东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气势恢宏,观其雄大古朴的斗栱与如翼伸展的屋檐,便可知年代久远。殿前有一座唐大中十一年的经幢,这也成为东大殿断代的关键之物。走进殿内,佛坛上皆为唐代的塑像,虽在近代被重妆过,但面容与姿态之美依然直抵人心。


“中国古建第一瑰宝”佛光寺,是如何被发现的?

佛光寺东大殿雄大的斗栱与深远的出檐,五扇大门也都为唐代原构


“中国古建第一瑰宝”佛光寺,是如何被发现的?

佛光寺东大殿(梁思成 1937 年摄)


“中国古建第一瑰宝”佛光寺,是如何被发现的?

殿内的唐代塑像


大殿上方用了平闇(天花板),我们无法看到平闇上面的梁架结构。当年梁思成架梯子上到平闇之上,忍着恶臭与奇痒,用手电驱散大群蝙蝠之后,看到了之前考察中从未见过的大叉手。这些构件让他们浮想联翩:东大殿究竟有多古老?会不会真的就是唐代的建筑?


“中国古建第一瑰宝”佛光寺,是如何被发现的?

殿内顶部为小方格平闇(天花)


“中国古建第一瑰宝”佛光寺,是如何被发现的?

东大殿平闇上的大叉手(梁思成 1937 所摄)


刚开始测绘的时候,大家都很激动,觉得大殿的木构形制和应县木塔等辽构很像,但没有确凿证据,始终无法断定其到底属于辽、五代还是唐。直到有一天,林徽因在佛坛上仰头看梁架的时候发现梁下隐隐显现出墨书题记,最终将此处内容与殿前经幢比对,断定东大殿为唐大中十一年(857 年)所建,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唐构。梁思成在报告中记录了林徽因这次远视之功:


工作数日,始见殿内梁底隐约有墨迹,且有字者左右共四梁。但字迹为土朱所掩。梁底距地两丈有奇,光线尤不足,各梁文字,颇难确辨。审视良久,各凭目力,揣拟再三,始得官职一二,不辨人名。徽因素病远视,独见「女弟子宁公遇」之名,甚恐有误,又细检阶前经幢建立姓名。幢上有官职者外,果亦有「女弟子宁公遇」者称「佛殿主」,名列诸尼之前。「佛殿主」之名既书于梁,又刻于幢,则幢之建造当与殿为同时。即非同年兴工,幢之建立要亦在殿完工之时也。殿之年代于此得证。


“中国古建第一瑰宝”佛光寺,是如何被发现的?

佛坛上方明栿的墨书题字: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


“中国古建第一瑰宝”佛光寺,是如何被发现的?

唐大中十一年的经幢,上有「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的题名


远视的女建筑师,发现了同为女性的功德主,最终定下了大殿的年代。林徽因的发现被传为一段佳话。这一天是 1937 年 7 月 5 日,可以说是中国建筑史研究中最值得铭记的一天。营造学社的多年考察,在积累了大量资料与经验后,终于证明了中国大地上尚存有唐代木构。



“中国古建第一瑰宝”佛光寺,是如何被发现的?

穿越时空的合影:林徽因与宁公遇的等身像


一行人大喜过望,测绘完回到县城后,赶忙拍电报给北平。巧合的是,电报发出的这一天正是 7 月 7 日,大悲大喜,尽在其中。


4

最好的时光


我们将东大殿里里外外围观完一圈后,便坐在殿前休息。树影下弥漫着古朴的清静,几个人晒着温暖的日光,吹着和煦的清风,听着沙沙的松涛声,思绪神游四方,真想在这里慵懒地待上一天,啥也不想。佛光寺仿佛自带气场,铸就了让人难以忘怀的美好时刻。想起莫宗江的回忆,说他们第一天测量完了,林徽因提议在大殿前面吃晚饭,一行人就在地上铺上席子、毯子。野餐似的,一边吃,一边看,一边赞叹。


这真是他们最好的时光,也是营造学社最好的时光。


“中国古建第一瑰宝”佛光寺,是如何被发现的?

梁思成(左)与林徽因(右)在东大殿内工作


“中国古建第一瑰宝”佛光寺,是如何被发现的?

莫宗江(上)与林徽因(下)在佛光寺后山墓塔,旁边是引领他们上山的小童,拍摄者是梁思成


考察完佛光寺,学社一行人先去了台怀,然后经繁峙到代县继续考察,工作两天后才知道卢沟桥烽火已起,便匆匆赶回北平。不多时,梁思成和林徽因一家便离开了日军占领的北平,流亡大西南。佛光寺之行,恐怕也是梁林这一辈子最高兴的时刻之一,此后几十年,他们再也没有机会重回这里。


“中国古建第一瑰宝”佛光寺,是如何被发现的?

梁思成手绘的佛光寺东大殿立面图(《图像中国建筑史》)


抗战期间,营造学社随史语所搬到了四川的李庄,因为经费问题,学社中断了考察,梁林也双双病倒。当年学社的调查资料本来存在天津的麦加利银行地下室,没想到海河的一场水灾让地下室的资料遭了殃,幸得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及时抢救,让学社旧社员重抄后,辗转寄到了四川,其中就包括佛光寺的考察资料。梁思成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开始重新整理,完成了当年没来得及下笔的《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发表在 1944 - 1945 年学社的最后两期《营造学社汇刊》上(这是两期特殊的汇刊,因为没钱,只能用土纸石印,文字全靠手写,图片全靠手绘,从印制到装订,全都由社员们亲自完成)。此时距当年的考察已经过去七年,梁思成回忆着往事,心中也浮起一丝隐忧:不知这座唐代的大殿,有没有在炮火中幸存下来?



“中国古建第一瑰宝”佛光寺,是如何被发现的?

梁思成《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发表在《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


还好,佛光寺在多年战争与后来的浩劫中安然无恙,让我们今天得以尽情欣赏这「国内古建筑第一瑰宝」

5

历史不会忘记


梁林赶在战争爆发前的最后一次考察,收获了一生的荣耀。我有时候会想,这是何等的幸运。当然,他们也担得起这样的荣耀。而唐代的木构、塑像、壁画能汇聚于此,历经千年后又能遇到这样的知音,对这座寺院、对第一批研究古建筑的国内学人、对于今天的我们,也都是最好的馈赠。


拜访佛光寺,总能感觉到历史的涌动。八十年后到达这里的我们,怀着朝圣的心情,被美所打动,也被这背后的故事所感动。从营造学社的老前辈,到前赴后继的建筑学人,再到我们这样的业余爱好者,面对同一座大殿,无数心情在历史的琴弦上得到共鸣。喜欢古建筑的同好相遇,只要谈起第一次去佛光寺的情景,都会滔滔不绝、激动不已。而许许多多建筑史研究者和建筑师,也以此为原点,找到了自己学术与设计的初心。近年来,关于佛光寺研究的新发现也不绝如缕,这大概就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吧。


最后还是以梁先生调查报告中的一段话来作结。他对佛光寺的所有情感,尽在这些字句之中:


佛光寺一寺之中,寥寥数殿塔,几均为国内建筑孤例:佛殿建筑物,自身已为唐构,乃更蕴藏唐原塑画墨迹于其中,四艺萃聚于实物遗迹中诚属奇珍;至如文殊殿构架之特殊,略如近代之 truss;祖师塔之莲瓣形券面,束莲柱,朱画人字「影作」;殿后圆墓塔覆钵如印度窣堵坡原型均他处所未见者,实皆为研究中国建筑史中可贵之遗物也。


抗战军兴,七载于兹。豆村又屡当战事要冲,佛光寺大殿若能经此亘古浩劫而幸存,则我先民遗物之大幸也。谨为默祷,遥祝健存。

来源:斜阳浪游记

作者:斜阳君

版权归于原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佛光寺   大定   高台   殿内   学社   瑰宝   日本   大殿   唐代   中国   中国古   发现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