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作协「158期」游记 - 新疆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金堂作协「158期」游记 | 新疆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金堂作协「158期」游记 | 新疆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作者 黄敬光

到一个地方去旅游,我做功课最多的是那些自然景观,筛选出此生不去走走就是遗憾的那种,但是我最感兴趣的还是那些只有该地独有的寺庙、博物馆、历史文物和风景,还有该地特别打造浓缩的那些人文场景,逸闻趣事。

那些大同小异的江河湖海,那些相差无几的草原雪山,如果没有迥然不同的人文,同行的许医生连举起相机的兴趣都没有,而我呢,就像学生重做了一遍作业,不过,我还是喜欢这种重复,我相信肯定会有新的收获的,就像看书一样,书读三遍,其意自现,我相信开卷有益。当然,因为时间、同行者兴趣等原因,不能事事如意罢了。

走马观花新疆后,总体体会是,大美新疆可不是浪得虚名。仅是雪山相关的风景区,就可以从阿尔泰山脉说到天山山脉,说到喀拉昆仑山脉,三天三夜都说不完的。新疆的历史文化更是璀璨夺目,花开无数,是值得人倾其一生研究的。

金堂作协「158期」游记 | 新疆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新疆,166万多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6,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地大物博。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新疆一定会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怎样把新疆保护好、建设好,让国人爱国爱疆,是国家应该思考的重大问题。

我的新疆行,就是对我最生动的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有人说,一出国就爱国,我说,一到新疆,就更爱国!我认为,从新疆的历史来看,新疆本身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来看看。

金堂作协「158期」游记 | 新疆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新疆这么多年来,当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下面是我游历新疆后去过的有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的已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譬如:乌鲁木齐市革命烈士陵园、新疆博物馆、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林则徐纪念馆、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

我没有去过的有: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进疆纪念馆、毛泽民故居、克拉玛依博物馆、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五家渠市军垦博物馆,等等。每一处地方网上都是可查的,都有不一般的故事,这里就不再赘述。

其实,新疆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教育基地。可以纳入更高级别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地方也还有很多,下面几个是我参观过的地方,值得推荐:

金堂作协「158期」游记 | 新疆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1.惠远古城

惠远古城位于新疆伊犁霍城县。历史上,伊犁是新疆通往中亚的重要通道,清代乾隆为了加强在伊犁地区的治理,在此设伊犁将军,建惠远城,并陆续在其周围建起八座卫星城,统称为“伊犁九城”。现保存较好的是被称为“伊犁九城”之首的惠远城,城内还保留着将军府旧址。

林则徐纪念馆也在这里。鸦片战争后不久,以禁毒和抗英而声誉卓著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被谪戎伊犁,虽身处逆境,仍忠诚报国。在两年时间里,他致力勘垦,兴修水利,造福人民,受到伊犁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为纪念他的功绩,弘扬他的精神,在这里修建了这座纪念馆。 遗憾的是,不管是将军府也好,林则徐纪念馆也好,每一处都要收门票。

作为爱国名人故居、历史名城、特定位置的纪念建筑物、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特殊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建议纳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收门票也罢。

金堂作协「158期」游记 | 新疆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2.高昌故城

高昌故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火焰山南麓木头沟河三角洲、吐鲁番市东面40多公里的三堡乡,总面积200万平方米,是西汉至元明时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14世纪)吐鲁番盆地的中心城镇,历经西汉高昌壁、高昌郡、高昌国、唐代西州和高昌回鹘等时期,时间跨度长达1400年左右。

高昌故城包括外城、内城和宫城(可汗堡)3重城,城址内分布有大量宗教建筑遗址和宫殿遗址。寺院建筑内有摩尼教壁画和佛教壁画、塑像等。城内遗物丰富,出土有不同文字的文书和经典。宫城在最北面,保留较好的外城西南和东南角保存着2处寺院遗址。内城北部正中有1座不规则的方形宫城,俗称“可汗堡”。高昌故城在13世纪末的战乱中被废弃,大部分建筑物消失无存。

高昌故城奠基于西汉时期(公元前1世纪),是西汉王朝在车师前国境内的屯田部队所建。汉、魏、晋历代均派有戊己校尉此城,管理屯田,故又被称为“戊己校尉城”。

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前凉张骏在高昌故城“置高昌郡,立田地县”,继之又先后为河西走廊的前秦、后凉、西凉、北凉所管辖。

高昌故城,在维吾尔语称亦都护城,即“王城”之意,曾是高昌王国的都城,是世界宗教文化荟萃的宝地之一,也是古代西域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中心,为研究古代西域城市文化、建筑技术、多种宗教和多民族文化在吐鲁番盆地的交流与传播提供了资料。《汉书》中最早提到了“高昌壁”。《北史·西域传》记载:“昔汉武遣兵西讨,师旅顿敝,其中有困者因住焉。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高昌故城,唐代以前呼作“高昌”,唐改“西州”,西州回鹘占倾后,辽代有时称“和州”。元代又译作“哈刺火者”、“哈刺霍州”,“哈刺火州”、“火州”和“哈刺和绰”等名称。

从佛教北传到回鹘高昌与喀喇汗王朝的宗教战争,姑师国到元明之交古城毁灭,从张骞出使西域到新疆和平解放,解说员的讲解听得我热血沸腾。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高昌故城始称高昌壁,始建于公元前一世纪,是西汉王朝派驻在车师前部的屯田部队所建,其活动遍布古西域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西汉大将赵破奴率兵击破姑师王国后改称车师,高昌故城自此进入史学家们的视线。车师战略地位突出,扼据西域三十六国与中原王朝政治、文化、军事、商贸等交流的咽喉。这里曾经发掘出35种文字的各种文献资料,说明有广泛的国际交流,这里虽然是军事要塞,却同时存在着各种不同信仰的寺庙,包括唐玄奘的讲经说法的场所。

作为爱国名人经历过的特殊场所、历史名城、特定位置的纪念建筑物、屯垦文化、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具有特殊意义,建议纳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保护,修旧如旧,免收门票。


金堂作协「158期」游记 | 新疆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3.龟兹故城

龟兹为我国古代西域大国都城东汉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班超任都护时曾迁西域都护府于龟兹。唐贞观22年(公元648年)和唐显庆2年(公元657年)曾两度设安西都护府于龟兹,辖4镇、16府、72州之地。

理由与高昌故城类似,不再赘述。


金堂作协「158期」游记 | 新疆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4.香妃园

香妃是乾隆皇帝的妃子---容妃,原名叫伊帕尔汗,据说伊帕尔汗身上总有一股浓郁的沙枣花香,所以被称为香妃,传说香妃抑郁而死,死后乾隆皇帝派六万六千六百六十六人的送葬队伍,抬着香妃的棺木返回故乡,棺木不准落地。当棺木送到喀什时,送葬队伍只剩下六人。当然这只是传说,据清史记载,她在宫中生活了28年,53岁时病逝,葬于河北清东陵裕妃园寝内,传说香妃的兄长用了三年半时间,从北京带回的遗物,葬在陵殿的东北角,所以香妃墓内存放的是香妃的衣冠。

喀什古城是维族人聚居区,现在与清真寺一起已经打造成为了旅游景区。

香妃的故事传说在新疆流传很广,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新疆,有许多地方都以伊帕尔汗命名。

建议把香妃园、喀什古城、土城一起打造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民族风情、民族团结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收门票。

金堂作协「158期」游记 | 新疆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5.民丰尼雅遗址

尼雅遗址是汉晋时期精绝国故址,位于中国西北部新疆的民丰县。年代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尼雅遗址是一个以东经82度43分14秒、北纬37度58分35秒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尼雅遗址遗址内发现有房屋、场院、墓地、佛塔、佛寺、田地、果园、畜圈、河渠、陶窑、冶炼遗址等遗迹。出土有木器、铜器、铁器、陶器、石器、毛织品、钱币、木简等遗物。1962年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历史文化类人文风景旅游区。1995年尼雅1号墓地的发现,使尼雅考古获得丰硕成果,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轰动学术界,使尼雅遗址备受世人瞩目。在100平方米范围内共发掘了8座属社会上层统治集团的墓葬,随葬品丰富,级别高,保存完好。按其种类可分为陶器、木器、铁器、漆器、弓矢、纺织品及料珠等,其中纺织品为其大宗,特别是出土了一批组织复杂、色彩绚烂、花纹繁缛的线织品和精美毛织品,如被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定为国宝级文物汉代的"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衾,"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还有"延年益寿长保子孙"、"世毋极锦宜二亲传子孙"、"登高明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金池凤"等华丽织锦,色彩斑烂,保存之佳实属空前罕见。

随着近几年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和考古发掘,封尘的尼雅遗址兴衰之谜将逐步被打开,丰富人们对于西域文明和丝绸之路的认识和了解。

尼雅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原王朝与西域古国的关系、研究东西文化交流以及丝绸之路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尼雅遗址保存状态之好,文化内涵之丰富,世所罕见。尼雅考古成果,使近百年历史的尼雅考古学研究、丝路汉晋考古学研究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将有力推动中国治理边疆历史、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史等有关学科领域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大中国,天降祥瑞之地,有非常大的作用,建议作为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之外,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保护,免收门票。


金堂作协「158期」游记 | 新疆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6.和田坎儿井

坎儿井水利系统不仅仅是中华文明体系下的一个灿烂的文化成就,更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坎儿井的兴盛是建立在吐鲁番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同时坎儿井也见证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有着多年悠久历史的吐鲁番文明,进一步阐明了自然界尤其是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干旱地区文明更替之间的密切作用。

吐鲁番自古有“火洲”、“风库”之称,气候极其干旱。吐鲁番植被稀少,因此有植被的地方就会特别受珍惜和重视。有水源,才会有人群;有人群,才会有绿洲;有绿洲,才产生了吐鲁番绿洲文明。吐鲁番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坎儿井,把融化后渗入吐鲁番盆地下的天山雪水用坎儿井引流出来,大规模应用于生产生活。然而得益于坎儿井的推广使用,吐鲁番地区在很早就产生了较为发达的绿洲灌溉农业文明。吐鲁番人民进而开拓出了一片片绿洲。因此,可以说坎儿井是绿洲文明的源头,孕育了吐鲁番古老的绿洲文明,“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的文明”。作为一种水利灌溉系统,坎儿井承载了吐鲁番独特的文化,也是与都江堰齐名的水利工程。

坎儿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风景名胜区,作为汉文化与西域文化融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建议也统一纳入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收门票。

金堂作协「158期」游记 | 新疆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总之,作为一个中国人,爱国是必须的。你只有了解这个国,才会更爱她。新疆就是我们最该来的地方。

本文供图 黄敬光

金堂作协「158期」游记 | 新疆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金堂作协「158期」游记 | 新疆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2022年6月10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新疆   金堂   吐鲁番   伊犁   西域   坎儿井   王朝   故城   作协   纪念馆   遗址   游记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