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楼台”:从佛寺遗址管窥南朝佛教文化

唐朝大和七年(833年)的春天,诗人杜牧从宣州北上扬州,路过虎踞龙盘的金陵城时,写下一首流传千年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佛教传入中国数百年后,在南北朝时达到极盛。“北造像、南造寺”,佛教在大江南北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南朝四百八十寺”是对南朝寺宇林立盛况的追忆,为后人留下楼台烟雨、梵音绵长的无尽想象。

一千多年后,2019年8月,江苏省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南京市西营村考古遗址中发现5处南朝佛寺的建筑基址。经过近3年的考古发掘,这座南方地区已知年代最早、布局最为完整的佛寺遗址终于重见天日。出土的200余件文物近日在南京六朝博物馆“烟雨楼台——西营村考古纪实展”展出,展品涵盖金银器、陶器、玻璃器、钱币、佛像及建筑构件等。展览将持续至8月28日。

“烟雨楼台”:从佛寺遗址管窥南朝佛教文化

   莲花纹瓦当

“烟雨楼台”:从佛寺遗址管窥南朝佛教文化

   陶制佛头

“烟雨楼台”:从佛寺遗址管窥南朝佛教文化

   残缺的陶制佛像。

“烟雨楼台”:从佛寺遗址管窥南朝佛教文化

   舍利石函残件。(本文图片由项秉光拍摄)

“南京被称作六朝古都,曾是南方的佛教中心,‘南朝四百八十寺’这个数字并不算夸张,此前在考古工作中也发现过南朝佛教的遗物和遗迹,但是佛殿、塔基、地宫和佛像同时被发现,这还是首次。”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龚巨平说。

展厅中,3组石构件被放在显眼的位置,它们就是舍利函的残件。舍利函由底座、中腰、顶盖3部分组成,扣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边长0.88米、高0.78米的石盒,这是目前考古所见形制最特殊的舍利函。舍利函出土于2号佛塔基址的地宫,遗址被发现时,石函已经被破坏,无法看到它的完整形制,其中存放的舍利等物品也不见踪影。不过,地宫是以分层夯筑的方式封闭的,在封土掩埋的过程中,每夯实一层都要在上面撒上铜钱、金银器等物品,因而石函虽被毁,但是石函周边的夯土层却出土了大量文物。加上其他散落在基址中的文物,让考古工作者得以了解当时佛教的一些样貌。

从挖掘出的遗址看,寺庙建筑以中国传统的回廊连接,构成一个方形院落,院落的中心是佛塔。这种“前塔后殿”、以塔为中心的结构,最早来源于印度。塔中供奉舍利、经书或其他神圣的物品,接受信徒礼拜。

到唐宋时,对佛塔的供养渐渐不受重视,塔慢慢从建筑布局的核心位置退到边缘,乃至消失。佛教中国本土宗派的出现,使得佛教义理渐受重视,中国传统的殿堂更方便宣讲佛法义理,也更适宜安放佛像,因此它取代了塔,成为寺庙建筑的核心。塔在佛寺中位置的变化表面上是建筑布局与风格的变迁,而实质上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不断演进。西营村的南朝佛寺遗址为我们展现了这一演进的片段。

考古发现了大量的佛造像。展厅中展出的佛头、佛足造型精美,线条流畅,展示了南朝时期高超的雕塑技艺。令人惊讶的是,它们并不是出土于大殿或佛塔,而是在建筑之间的空地地层中,表明这些残缺的佛造像曾经被丢弃在院子里,成为这座佛寺被毁弃的见证。

出土的佛头只有拳头大小,红陶质地,普遍面相圆润,眉眼细长,脸上带着浅浅的微笑,清净自足的神态生动传神。在一个独立展柜里,展示着一件端坐在莲花宝座上的无头小佛像,衣服有着褒衣博带式的宽大闲适,下垂的襟摆自然形成一道道褶皱,用泥土烧制的硬陶呈现出丝绸一般的柔软质感。佛像的右手放在胸前,手指向上,掌心向外,被称为“无畏印”;左手在腰旁,掌心向外,食指和中指下伸,属于“与愿印”。据介绍,这种“无畏与愿印”最早出现在南朝,随后不仅流传到中国北方,还远达朝鲜半岛和日本。

展览中还有一件鎏金铜佛足,只残存前半个脚掌和脚趾,因为年代久远而布满绿色铜锈,但部分残存的鎏金依然熠熠闪光。铜佛足的尺寸与真人足相仿,专家认为它属于一尊真人大小的佛像,因为鎏金而金光灿灿,被供奉在这座佛寺中。

地宫中还出土了一些金银器、琥珀、玻璃、玛瑙等物品,这些五彩斑斓、造型各异的物品很多都是出自东南亚与南亚,表明南北朝时中国的海外交流非常兴盛。西晋灭亡后,中国南北陷入分裂,南方的王朝无法通过西域的丝绸之路进行陆路贸易,转而依赖东南的海上交通进行贸易。也就在这时,佛教在东南亚各国迅速传播,于是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上除了商业贸易之外,又增加了佛教文化交流。东晋高僧法显从斯里兰卡途经苏门答腊岛回国,乘坐的就是商船。南朝元嘉元年(424年),西域高僧求那跋摩也是横渡南海来到中国。南朝永明二年(484年),扶南国王遣使来中国,一起来的还有著名的高僧僧伽婆罗。这是一段文化交流频繁、商业往来繁荣的历史,西营村佛寺遗址地宫出土的珍品,正是这段历史的写照,表明佛教在当时已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除了地宫中的文物之外,还出土了莲花纹瓦当、筒瓦等建筑构件。莲花在中国文化中本已有宁静高洁的内涵,《离骚》和《诗经》中多次拿莲花比喻人的美好品格。佛教以莲花的清净不染来比喻自己的教义,经典《妙法莲华经》就是以莲花为名,莲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佛教的象征。莲花是佛教在中国成功使用的一个文化符号,是佛教中国化进程的一个标志。

这座南朝寺庙究竟何时毁弃、如何毁弃已经不得而知,人们只能从出土的地基布局与丰富的文物藏品一窥南朝佛教的规制,想象其当年的盛况。(完)(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肖广玉

责任编辑:杨不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南朝   佛寺   遗址   佛教   地宫   佛塔   楼台   佛像   烟雨   中国   舍利   佛教文化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