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钢园:工业遗址摇身一变成冬奥网红打卡地?

北京首钢园:工业遗址摇身一变成冬奥网红打卡地?

2022年,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赛场上,中国选手谷爱凌在空中翻腾、飞跃,以1620度高难度转体动作打破冬奥历史记录,一举摘金 ;一周后,中国选手苏翊鸣同样以傲人成绩夺得金牌。

随着两位运动健儿相继夺冠,见证了他们辉煌时刻的首钢滑雪大跳台,以及运动员腾飞时,身后高耸矗立的冷却塔,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形似“水晶鞋”的大跳台,极具“赛博朋克”风格的冷却塔,还是周围庞大的工业建筑群,皆属于一处地方,那便是北京城的新晋地标——首钢园。

百年风雨,工业时代的印记

时间倒回至1919年,北洋政府为兴办钢铁实业,斥资筹建了“龙烟铁矿股份公司石景山炼厂”,后改名为“石景山钢铁厂”(简称“石钢”),这便是首钢的前身。

建厂初期,工厂的规模并不大,厂区内安装的只有从美国引进的一号高炉和热风机等设备,另外修建了一条铁路专线,供铁矿石运输。建成后30年间,工厂还未发展壮大,就已经历军阀战乱、侵略者占领、国民党腐败……乱世下钢铁厂几十年的累计产铁量仅28.6万吨,生产力十分落后。

北京首钢园:工业遗址摇身一变成冬奥网红打卡地?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石钢改建为北京市第一个国营钢铁企业,石钢的成长之路这才正式起步。但成长并非一蹴而就,饱受磨难的钢厂彼时已半荒废,十多米高的炉体布满残铁废渣。为重新扛起国家生产重任,工人们夜以继日奋斗,高炉才再次淌出奔涌的铁水。

中国第一座氧气顶吹转炉,揭开了我国转炉炼钢新的一页 ;14天建成3吨侧吹小转炉,结束了石钢有铁无钢的历史 ;年产30万吨小型材轧钢生产线,标志着石钢轧钢开始起步……1967年,石钢改名为“首都钢铁公司”(简称“首钢”);1994年,首钢钢产量达824万吨,位居全国第一。

首钢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段成长史也成为首钢人引以为豪的铁血记忆。

北京首钢园:工业遗址摇身一变成冬奥网红打卡地?

首钢的辉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峻。

本世纪初,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后,首钢为顺应北京城市规划与环境整治,于2005年启动搬迁计划,外迁至河北唐山曹妃甸,并于2010年搬迁完成并全面停产。停产仪式上,北京市委政府授予其“功勋首钢”称号,为这段百年工业历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搬空的厂区只剩下巨大的筒仓、安静的机器和布满尘土的屋子,放眼望去,巍峨的高炉仍在,却不见了滚滚浓烟。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更新迭代,我国现存工业遗存空间资源约30亿平方米,数量多,面积大,但利用不充分。

北京首钢园:工业遗址摇身一变成冬奥网红打卡地?

面对此问题,城市开发逐渐推动存量空间向文化产业的发展,北京是践行此举的代表性城市之一,798艺术区便是成功案例。而首钢作为北京市中心唯一大规模连片发展的工业区域,拥有完整的工业遗存建筑风貌和丰富的工业文化底蕴,自然也成为城市复兴、产业转型的重要锚点。十几年来,闲置下来的首钢园区在原有工业场地上进行着浩浩荡荡的规划和改造。

冰火交响,钢铁之城的重生

首钢园因北京夏季奥运会而停产搬迁,又因北京冬季奥运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2016年,北京市政府确定2022年冬奥会办公园区选址首钢,拟将其建为集办公、会议、展示及休闲配套于一体的综合园区,西十冬奥广场由此诞生。

北京首钢园:工业遗址摇身一变成冬奥网红打卡地?

广场得名于其所在项目基地北侧的那条西十货运支线,这条支线也是首钢在一个世纪前的建设起点。基地南临秀池,西望石景山林,坐拥永定河生态绿廊,对于广场的改造而言,是绝佳的自然资源。

然而,尽管有自然资源的加持,曾经热火朝天的工业生产大厂留下的,不过是如今冰冷静默的巨构建筑群。再加上超大的建筑改造面积,如何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置入这夸张尺度的工业遗存中,成为冬奥广场片区改造的重要课题。

负责改造的筑境设计团队采用了“织补、链接、缝合”的方式,从人的角度重新构建空间尺度关系。广场内的主体西十筒仓,原本用来存放炼铁原料,由16个圆柱形筒仓、2个料仓及若干空中输送通廊、转运站和空压机房组成。

北京首钢园:工业遗址摇身一变成冬奥网红打卡地?

原来工业生产流程下形成的布局,本身缺少空间秩序,巨大的尺度更是让人感到压抑。于是,设计方在庞大的尺度之间植入一到两层“盒子”,让建构筑物像插件一般缝合尺度的落差。

在筒仓内部则新建楼层,把原本上下贯通的内部空间分割成8层,外壁凿刻出直径1~3米的圆孔,巨大的筒仓像一具风化已久的骨骼,这样的设计利于内部的通风、采光,更适用于现代办公空间。

对于空置的设备用房,锅炉房小水塔被改造为奥运展厅,发电室被改造为咖啡厅,这些特色功能的植入为园区赋予了不少人气。

北京首钢园:工业遗址摇身一变成冬奥网红打卡地?

通过系统性地加建和链接,散落的工业遗存空间被缝合起来,以“院”的形式回归东方美学,以“聚”的布局呼应生活态度,让原本的工业巨构变成富有活力、充满人情味的“北京大院”,也让冬奥的办公作业在这里有序运行。

为了满足冬奥会的赛事需要,首钢园还逐步建设了诸多场馆,如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冰球等训练场馆,被称为冬奥“四块冰”,此外最为瞩目的场馆,非“雪飞天”首钢滑雪大跳台莫属。

首钢滑雪大跳台选址群明湖畔,北侧是四座巨大的冷却塔,南侧是氧气厂改造地块,由清华大学设计研究院负责设计工作。

北京首钢园:工业遗址摇身一变成冬奥网红打卡地?

作为奥运项目场馆,大跳台场馆的整体功能十分齐全,规划建设的过程也充分利用了工业场地。例如,除跳台本身外,设计方环绕群明湖划定安保区,占地约13.2公顷,包括前院区和后院区。前院区位于氧气厂改造地块,赛时承担着观众集散、票务、餐饮等服务功能,后院区在冷却塔靠群明湖一侧临时搭建,主要为旁边的冬奥酒店提供过渡和衔接服务。整个大跳台场馆的兴建,联动了周边多个工业遗存空间,激活了大半个首钢园区,是冬奥历史上竞赛场馆和工业遗产的首次完整结合。

大跳台本身,也是个“外柔内刚”的典范。大跳台主体为钢结构,所用的4100吨钢铁全部产自首钢,材料为高强度钢、耐候钢,能有效减少材料用量。同时,大跳台采用了装配式建造方案,就近选材,模块化拼装,以顺应冬奥“绿色低碳”的理念。

北京首钢园:工业遗址摇身一变成冬奥网红打卡地?

钢筋铁骨之外,有“雪飞天”之名的大跳台还有着优雅的曲线,让它收获了“水晶鞋”“最美天际线”等赞誉。大跳台的命名与它的曲线形态均源自设计时被赋予的“飞天”理念,该理念取自敦煌壁画中的经典形象,带有东方独有的飘逸、灵动感。

飞天的曲线与跳台赛道本身曲线契合,飞天的汉字也与跳台项目的英文“Big Air”释义不谋而合,都有着空中腾跃、飞翔的意象。灰白色的钢架和渐变色的穿孔铝板结合,再配以运动员在空中潇洒的身姿,将飞天理念与飞翔意象完美演绎。

北京首钢园:工业遗址摇身一变成冬奥网红打卡地?

刚柔之余,是灵动与智慧。大跳台飘逸的形态下,是多达1100个模块组成的可变化曲线,曲线由专家经过多次模拟试验研究而成,能实现人工剖面可变赛道,满足国际雪联标准下不同赛事对赛道的要求。

刚柔并兼,再加上细节处的周到考虑,首钢滑雪大跳台的建造,呈现了此次冬奥竞技体育领域的最新水平,也让它成为全球首个永久保留的滑雪大跳台场馆,“雪飞天”将永远飘扬在世界的舞台。

盛事遗产,城市产业的转型

盛事过后,原本小众的冰雪运动越来越受到市民们的欢迎,首钢园中为冬奥改造、设计的种种建筑物也迎来了自己新的用武之地。

作为世界首例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台,在设计、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到赛后利用。冬奥会后,它被用于承办国内外各种大跳台项目比赛,成为专业运动员的训练场地,以及青少年后备人才选拔基地,未来还将利用雪季开展国际训练营,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冰雪运动。

北京首钢园:工业遗址摇身一变成冬奥网红打卡地?

同时,大跳台还向公众开放,用作音乐节、啤酒节、体育文化节等举办场地,通过灯光秀、美食街、音乐沙龙等独具特色的活动,与石景山游乐园和朗园Park等组建成夜间消费圈,提升居民幸福感。

大跳台外,冬奥“四块冰”也采用“赛事+活动”的综合利用模式,不仅举办冰上赛事,也承接篮球、拳击等室内运动,举行各大商业等活动。总之,赛后场馆得到了合理的利用,还掀起了全民运动的浪潮。

除场馆重新利用外,首钢园也从冬奥赛事举办地一下转变为受众多游客青睐的打卡点,不断收获“工业迪士尼”等美称。

北京首钢园:工业遗址摇身一变成冬奥网红打卡地?

从南门入园,穿过群明湖高大的跳台片区,就是六工汇。这里大多是老厂遗存下来的料仓、货仓等多层建筑,其中最狭长的料仓被改造为数字艺术馆,馆内常设时下流行的沉浸式视觉光影展览,底层则是极具工业质感的酒吧、餐厅,随手就能拍出大片儿。

旁边的发电厂被改作香格里拉酒店,冬奥会期间为官方指定的接待酒店,现对外开放。玻璃幕墙中隐约可见遗存的工业构架,这些别具一格的空间体验也让这里成为北京市民城市微度假的新去处。

北京首钢园:工业遗址摇身一变成冬奥网红打卡地?

沿着六工汇向北,则是巨大的三高炉片区。夜晚的高炉泛着红色的灯光,颜色正如炉中钢水之色,不禁让人想起百年前厂区内的炼钢场景。高炉底部是全民畅读艺术书店,这个由钢板和彩色玻璃穿插组成的空间,汇聚了艺术潮玩、生活集市、LiveHouse和沙龙论坛等文创活动,是首钢园内最前卫的集成店。

穿过高炉,即是位于园区北部的Kappa首钢极限公园,这里是潮流运动打卡地,满是滑板、攀岩等运动爱好者。此外,首钢园还有无人驾驶体验点、号称“京城最酷”的工业版星巴克、独一无二的“钢景房”酒店……

北京首钢园:工业遗址摇身一变成冬奥网红打卡地?

众多的场所升级、内容植入、功能整合,让原本单一的工业厂区,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超大型城市综合体,成为融合文化和体育的都市产业社区,亦成为国内工业旅游新地标——这便是首钢园改造的成功之处。

面对超大尺度的工业遗存改造,首钢园选择从城市能级与发展诉求出发,用动态的更新方式赋予园区新的活力,百年前的工业大厂,如今的冰雪运动胜地,首钢园区的故事,还在继续……

·END·

北京首钢园:工业遗址摇身一变成冬奥网红打卡地?

本篇文章发表于《城市地理》2022年5月刊

文 | 六六

图 | 王栋 小涛 Adam

编辑 | 夏天

排版 | 光光

文章来源:《城市地理》杂志

《城市地理》邮发代号:78-138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首钢   北京   筒仓   飞天   跳台   工业   高炉   遗存   场馆   遗址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