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越来越安静,年轻人为啥不再热衷“剁手”了?

一年一度的“6·18”消费狂潮即将到来,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年中的这次消费被称之为“剁手节”,顾名思义,就是消费者会花大笔钱用于购物。

然而,与往年相比,今年的“618”来得安安静静,以至于很难不让人觉得,它的离开也将不带走一片云彩……

从前这个时候,网友们早早就开始在不同的直播间中上蹿下跳,俨然“折扣田野”中一匹欢脱的猹。

“6·18”越来越安静,年轻人为啥不再热衷“剁手”了?

而现在,当头部主播只剩下个别人喊着“买它买它”,当快递物流还深陷疫情的影响原地不动,当商家认命开始亏本赚吆喝,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

电商促销节越来越鸡肋的背后,真的不是消费降级吗?

2022年,被中国人调侃为“疫情三年”,这是国人在新冠疫情之下度过的第三年,从进入新的一年开始,各地疫情就反弹不断,上海的严峻形势、北京的封城清零,以及各个省市不时冒出的阳性病例,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几分不确定性。

而几轮疫情的反弹,也显著影响甚至是拖累了人们的消费。失业率的攀升,就业形势的不乐观,再加上人们消费信心的缺失,共同导致了本年度“6·18”消费意愿低迷。

消费热情地降低,还体现在都市白领们对星巴克兴趣的减少上。

“6·18”越来越安静,年轻人为啥不再热衷“剁手”了?

2022年第二季度,星巴克在中国的销售额下降了23%,要知道,星巴克在中国的市场相当大,截至今年4月底,中国是星巴克的所有市场中第二大的。

有数据表明,星巴克在中国的店铺数量达到了5654家,相当于世界星巴克店铺的16%。

然而,在星巴克进驻中国的200多个城市里,有七成以上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因疫情遭受了程度不一的疫情封控。即便是恢复了营业,预料中的“报复性消费”也并没有到来。

一个显然的结论是,消费降级,并没有远在不可知的未来,它已经发生。

以90后为例,曾经的年轻人,愿意为自己心目中的精致付费。出行坐的士,背包买大牌,上下班手中必定捧着一杯咖啡或奶茶,光顾大型商超的次数或许比出入公司大门还要多。

“6·18”越来越安静,年轻人为啥不再热衷“剁手”了?

在消费为王的时代,以上行为即便饱受父辈争议,但依旧以不可阻挡之势成为年轻人的主流生活方式。

然而,一场持续三年的疫情,悄然改变了这一切。

2022年伊始,“过紧日子”成为了广受关注的开年热词。事实上,不用等它变成热词,人们就已然感受到了经济下行给生活带来的压力。

随着疫情的持续,餐饮业与旅游业以及对外贸易行业的从业者们成为首当其冲受到伤害的群体。

今年3月9日,一个来自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创业者受到了网友们的关注。

“6·18”越来越安静,年轻人为啥不再热衷“剁手”了?

在视频中,这个人高马大的小伙儿对着视频哭得极端伤心,他这么委屈,是因为此前刚刚拿出自己全部的积蓄投资了一家店面,还没等门店开门营业,疫情就接踵而至,已经专修好的店面不得已关门,而营业时间却并不明朗。

高昂的租金,加上零收入带来的焦虑,终于击垮了他。

像他一样的人还有很多,黑龙江哈尔滨那对在空荡荡的饭馆里抱头痛哭的夫妻、云南瑞丽失业后毫无收入被迫转行的导游以及因投资后迟迟回不了本被迫破产的生意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辛酸泪。

有网友分享称,自己在2019年投资装修了一家400平米的烧烤店,花费90万人民币,结果开业后没干一个月就迎来了疫情。歇业三个月,负债80万。

“6·18”越来越安静,年轻人为啥不再热衷“剁手”了?

最后,他说了一句值得玩味的话:疫情断断续续,反反复复,哪来的报复性消费,都是扯淡。

他的这句话,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在疫情期间,人们总是听到这样的一个观点:等疫情结束就好了,人们一定会疯狂报复性消费犒劳自己。

这样的脑补,可以套用在旅游业上,可以套用在餐饮业上,可以套用在影视娱乐业上。人们总是天真地认为,困难过去后,一切就会自动恢复常态。

但事实却是,在这持续的经济低迷中,在疫情的反复拉扯中,没有什么是清晰明朗的,老百姓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自己的钱包日渐消减,是自己原本稳定的工作开始朝不保夕。

活着,存钱,捏紧最后一点面包,变成了人们的主流生存之道。在这样的前提下,何来报复性消费,反倒是让消费降级成为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曾有人开玩笑称,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爱储蓄的。

而现在,经济的不景气,收入减少以及不稳定,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省钱和降低消费标准。

曾经非大牌不买的年轻人,也逛起了平价代替店;曾经每天一杯手磨咖啡的白领,悄悄换成了速溶咖啡。

没钱消费,是中产阶级甚至是全社会消费降级的主要原因。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代表消费力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现断崖式下降,同比下降20.5%。

“6·18”越来越安静,年轻人为啥不再热衷“剁手”了?

其中,餐饮、衣物、珠宝、家电家具以及汽车、电子产品这几个大类的降幅,更是超过了30%。

除房贷、车贷以及子女的教育支出不可避免之外,几乎所有的非必要性消费都被人们或多或少地砍掉了。

然而,对于市场来说,无消费不成方圆,人们一味的储蓄、不进行消费,势必会引起更大范围的恐慌,市场的正常运转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就出现了各省市领导齐上阵化身吃播博主,到各地的摊位上吃火锅、嗦粉,目的就是消除民众的紧张情绪,呼吁大家消费。

对于尚有余力的消费者而言,这么做的确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紧张情绪,但对于有些人而言,不消费,并不是他们不想消费,而是实在已经没有余钱进行消费了。

“6·18”越来越安静,年轻人为啥不再热衷“剁手”了?

对于平日里光鲜亮丽的都市白领们而言,疫情期间大多数薪资是没有上涨的,可以看到的是,从2021年底开始,各大互联网大厂、小公司以及各行各业都进入了低潮期,这个时候没有被用人单位裁员的,就已经是幸运儿,更遑论涨薪呢?

此外,由于物价上涨的叠加,人们的工资到手后的购买力其实是在温和下降的。

随着消费者用于消费的资金变少,大家很自然地会将购买需求转向更有性价比的东西,比如说,同样是电饭煲,花200元买来的可以把米饭焖熟,那就没必要买华而不实的上千元款式;同样是吹风机,100元买来能够吹干头发的,就没必要买两三千元的王牌品级。

从前,人们更愿意购买高质量高价格的物品,是因为认同生活品质能够提升幸福感。然而,在生活只剩下“活着”和“饿死”两个选项时,人们才发现能够平安地活下去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当然,消费降级不代表人们开始愿意购买更次的产品,而是说会更多程度地考虑在同等条件下,更具备性价比的商品。

与其说年轻人或者是中产阶级的消费降级是大家“穷”的体现,不如说,这是一种对于当下生活的混乱与潜在的不安全感的体现。

那么,如何理性而平稳地进入“消费降级”呢?

就像上述中提到的,对于有余力生存的人们而言,消费降级不代表一味地选择次品,而是要花最合理的价格,买最合适的商品,理性消费,谨慎生活。

曾经,网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所谓生活博主,他们细致地向网友们传授着自己的高品质生活经验,比如买哪些好用又高大上的生活用品装点房间,使用什么文艺而漂亮的东西最能够凸显自己的品质。

“6·18”越来越安静,年轻人为啥不再热衷“剁手”了?

可后来年轻人发现,为什么要让这些素未谋面的博主绑架自己的生活,为什么要听从他们的建议买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消费降级不能说是一件完全的坏事,在大环境不可控之下,要学会用有限的资源给予自己舒适的生活,让生活不再被消费陷阱所绑架,回归本质,其实是每个年轻人都应该学会的课题。

当然,我们也希望这种因疫情而被动进入消费降级的阶段能够赶紧过去,毕竟,整个社会的物质足够丰富,运转足够轻松,人们才能在生活中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未来,希望每个国人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作者:黑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年轻人   报复性   华而不实   中产阶级   餐饮业   疫情   中国   白领   安静   网友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