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新生:越南南部游记(三十二)“水真腊”的故地

一路东进南下,行走在“水真腊”的故地。虽然随着土地开发的深入,经过阮朝的兴衰与不请自来的法国殖民统治,整个南圻的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高棉人让出了前、后江流域中心区域,或居缩在原生地,或向西向南迁去,散布在金瓯半岛的各处及边缘。

如果说在永隆、芹苴一带见到高棉人的小庙、小塔是零星的、偶尔的,那么在朔庄、茶荣、薄寮这些后开发区域看到高棉庙宇则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据说,朔庄有89座、茶荣有140座。

我们在沿海公路旁的铺市前,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被眼前那座金光闪闪的高棉庙宇所吸引。巨大的殿堂托起三层逐步升高的屋檐,屋脊变形为每侧三个锐三角形交叉契合的形状,而在每个翘角上方分别有蠎蛇飞檐,似欲刺破天穹,中间傲立神塔,达一二十米高,塔正反两面则饰有两层中间镶嵌复杂几何图形画面的三角形面墙。

整个殿堂金黄饰顶,红瓦铺辍,正门富贵堂皇,雍容华贵;而它的右后方则为石结构的陵堂似建筑,并在悬梁上嵌有五座佛塔,这可能是被称作“林伽”的石室,应该是用以摆放佛陀魂灵的地方。在附属建筑中,以两个锐三角形屋脊十字相交的房屋,造型奇特,颇有韵味。整个佛堂建筑群正在修缮、翻建,尚未完工,但从其规模与华丽度上看,便知靡费非薄。这对于“以佛立国”的高棉民族而言,日常生活可“青云无心常淡淡”,来生大事则“靡费再多也为少”了。

孙新生:越南南部游记(三十二)“水真腊”的故地

薄寮高棉寺庙佛塔(范福东摄)

高棉人所信之教为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是自称,中国称之为南传佛教,是相对于中国滇南地区傣族而言的,傣人也信仰上座部佛教,以区别中国的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这两种佛教又称北传佛教。

佛教有大、小乘之分。汉传佛教为大乘,上座部佛教为小乘。大乘佛教经中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等儒文化国,成为东亚的一种主要宗教信仰。而小乘佛教,即上座部佛教,现主要流传于中国云南南部和中南半岛的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还有南亚的斯里兰卡,覆盖面积160余万平方公里,信徒人数过亿。汉传佛教与上座部佛教在佛教的基本教理的认定、修持的最终目的上是相同的,但仍有许多区别。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佛教的语文上,大乘佛教的经典用的是梵文,而上座部佛教用的是巴利文;二是在教义和修行上,大乘佛教把佛化作为神,主张以成佛为目的,希望普度众生,佛教通过修行来成为佛或仅次佛的菩萨,而上座部佛教则认为佛不是神,而是一位教师,注重自我解脱,过简单平和的生活,其明显特征就是只供奉释迦牟尼这位佛教的创始人,修行者穿黄色上衣。

孙新生:越南南部游记(三十二)“水真腊”的故地

薄寮高棉寺庙

中国在东汉之前,在西域地区也曾流行小乘佛教,如在“小西天”于阗、罗布泊的楼兰古城等地都曾出土过大量的巴利文佛经文献。经过4世纪的鸠摩罗什、7世纪的唐僧玄奘这两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佛经翻译家、佛学家的努力,东土方才取得“真经”,《金刚经》等重要经典皆由梵文直接翻译而来,致大乘佛教在东亚地区成为主要的宗教信仰之一。

佛教源于印度。印度原盛行婆罗门教,但该教法典《摩奴法典》确认四个等级的不平等的种姓制度,把“婆罗门”列为最高种姓,把“首陀罗”列为最低种姓,还有大量的连种姓也入不了的“不可接触者”,低级种姓和“不可接触者”要服从高级种姓的统治和奴役,带来信仰上的矛盾。传说约2500年前,在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行冥想,创立佛教。因其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提倡众生平等的思想,且富于哲理,逻辑性强,因而很快得以流行。

佛教传入中南半岛自缅甸开始。传说缅甸孟族商人德蒲娑和巴利伽兄弟到印度经商,受佛法感化,皈依佛门。他们还带回佛祖亲赐的8根圣发,修建了一座佛塔以事供奉,后佛塔经历代加高修缮,成了现在的仰光大金塔,为世界著名的佛教标志建筑,引无数信徒到此顶礼膜拜。柬埔寨1世纪就有佛教的传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传入的是大乘佛教,与此同时印度教也传入柬埔寨,“印度风”吹得很盛。13世纪缅甸蒲甘王朝确立上座部佛教居主导地位,柬埔寨自14世纪后上座部佛教始终被奉为国教。

柬埔寨这个古老的国家,历经扶南、真腊、柬埔寨三个王国时期,而进入近现代社会。1世纪,扶南王国建国,至7世纪初叶(627年)被真腊吞并。与此同时,婆罗门教与佛教相继传入扶南。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婆罗门教占据着柬埔寨的主要宗教地位,印度化诸因素支配着扶南王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及宗教生活。到了5-6世纪,在婆罗门教盛行的同时,大乘佛教也很兴盛。

7-16世纪,是真腊王国时期。真腊原为扶南的北方国家,位于今柬埔寨上丁省和老挝占巴色省一带。真腊人与扶南人同属一族,都是孟高棉人。550年前后,真腊王扶婆拔摩开始发动兼并战争,至公元630年,其主伊摩那拔摩一世挥师南下,最终吞并扶南。真腊国有近千年的历史,最强盛时期当数9世纪至15世纪这600多年间。

由于其定都吴哥,亦称吴哥王朝。这个王朝著称于世的是吴哥窟古迹群,其与中国的长城、印尼婆罗浮屠和埃及金字塔并称为古代东方四大文明古迹。吴哥古迹群有600多座雕刻精美的石刻浮雕建筑物和宝塔,散落在4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由吴哥寺、吴哥王城、空中宫殿、女王宫等组成。之中核心部分是吴哥寺和吴哥王城。吴哥寺的主体是一石砌的三层台基上的五座莲花蓓蕾般的尖塔,最上层中央的塔最高,高于地面65米。这些塔象征着印度教和佛教神话中的宇宙中心和诸神之家茂路山。

吴哥寺周围有壕沟环绕,沟宽190米,周长约5000米。吴哥王城称大吴哥,城呈正方形,周长约12000米,城墙高7米多,厚3.8米,有5座城门,还有巨大的斗兽场。城墙、门均为石头砌成。城外有护城河环绕,河宽约100米。吴哥王城的中心是巴戎寺,是一座大乘佛教寺庙,建在一石砌的二层台基上。寺中塔群,由16座较大的塔相互连在一起,中央塔高约45米,直径25米。加上四周的小塔,共有54座。远远望去,似一座座山峰,每座石塔上四面都雕刻有高达1.75 -2.4米的巨型佛面,人称“四面佛”,佛面脸露安详的微笑,这就是著名的柬埔寨“吴哥微笑”。

吴哥窟是世界最大的宗教建筑物之一。它由一块块巨大的石料组成,石料来自50公里外的荔枝山,石料总重量达30亿吨,最大的有8吨之重,且完全凭借自身的重量和石头间天然可契合的凹凸纹路来搭建,没用石灰水泥,更没用钉子梁栓,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建筑技巧,均令人叹为观止。同时,吴哥古迹的存在也反映了当时柬埔寨国力强盛和经济达到相当的水平。

历代吴哥王东征西战,开疆扩土,曾战胜过爪哇海盗、缅甸和占婆强敌,在阇耶跋摩七世时达到顶峰,建立了一个空前强大的吴哥帝国,除了真腊本土外,占婆及今老挝、泰国、马来半岛的一部分(直到克拉地峡)和缅甸的一部分(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之间的地带)也在帝国的疆域内,至少说是在它的势力范围。

孙新生:越南南部游记(三十二)“水真腊”的故地

吴哥王城(唐舒明摄)

真腊后期国力衰落,经多次迁都后,最后定都金边。14世纪后,大乘佛教与婆罗门教一并衰落,上座部佛教最终取得了在柬埔寨的主导地位。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婆罗门教自此淡出了柬埔寨历史舞台,但它所留下的影响仍然存在于柬埔寨人民生活中,特别是王室的重大庄典活动仍由婆罗门教的祭司来主持,国王的王冕、金履、宝剑等传国之宝,仍由国师(婆罗门教高僧)保管,湿婆主神仍受到崇拜,其王宫与佛寺建筑受印度风格影响极大。

16世纪末,真腊改称柬埔寨。这时王国不断受到暹罗和越南的控制和争夺,国家战争不断,很多民众相信“今生积善,来世享福”,上座部佛教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慰藉,故此南传佛教日益深入人心,逐渐在这片土地上根深蒂固、枝繁叶茂了。

需要说明的是,许多古代柬埔寨的信息保存在中国古籍中。由于受生产力水平所限,缺乏造纸和印刷技术,柬埔寨的古代史料与文学作品都写在兽皮上,或雕刻在贝叶、石碑上,被人称作“兽皮文学”、“贝叶文学”、“碑铭文学”,致使历史文献的保存受到影响,大多残缺不全。恰逢中柬交往频繁,众多中国史料对柬埔寨的古代历史有过记载。其中最著名的是两部史籍。一是《后汉书》,记载了扶南王国的情况。

扶南一词来源于高棉语的音译,即“山”的意思,故中国史籍也将扶南称之为“山之国”,还提到“肃宗元和元年,日南蛮夷不事人邑豪献生犀白雉。”可见柬埔寨在扶南时期就已与古代的中国有所往来。二是作为中国元代使者的浙江温州人周达观所写的《真腊风土记》。周达观曾在1297至1298年在柬停留11个月,对吴哥王朝有众多记载和描述。《真腊风土记》于1819年被法国汉学家雷米查译成法文,流传到西方。法国探险家享利·穆奥读到此书,然后按图索骥,1858年于茂密丛林中找到了湮没400多年的吴哥窟,才得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其实中南半岛国家的主体民族或主要民族都与中国的历史,或相关的跨境少数民族有割不断的亲缘关系。国际学界的主流意见一般认为,马来人种是南方蒙古人种南下和当地土著尼格利陀人的混血融合而成,这个暂且不论。侧重谈谈其余六国的主要民族与来自北方的中国一些民族息息相关这个问题。

约公元前1000年前,位于中国西部的被称之为濮人的少数民族,被湄公河平原地区优越的农业发展条件所吸引,沿湄公河南下迁徙,在老挝的中游地区稍稍停留后,到达中下游地区,后又发展到湄南河流域、萨尔温江下游等地区,他们与当地马来人融合,再度融血后成为孟高棉人。

这是有记载历史以来,第一批南下中南半岛的中国古代人群,已被国际主流学界所认可。孟高棉人属于东南亚三大语系中的南亚语系(另两个为南岛、汉藏语系)民族。濮人在北方接受了一定的华夏文化,具有一定的农业生产经验,在云南一带曾创建了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古滇国,文明程度明显高于尚处于原始部落阶段的土著民族。孟高棉人积极开发土地,发展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且处于当时中国与印度之间海上交流的必经之地(由于受船小和航海技术不发达所限,从安全考虑只能溯江、沿海抄近道而行,所以早期古代丝绸之路不走马六甲海峡,而是绕金瓯半岛经暹罗湾,从陆上翻过克拉地峡,接印度洋沿岸地区),开始接触海上贸易,成为东西贸易的驿站。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处于孔雀王朝和贵霜王朝时期,社会发展程度较高。随着贸易而来的印度人也带来了印度文化,特别是婆罗门文化。婆罗门与当地的族群首领的结合,为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前提条件。后来在柬埔寨等地婆罗门教失传了,但婆罗门的仪式仍然保留在柬埔寨的王室礼仪中。《剑桥东南亚史》作者认为“东南亚的第一个政体出现在距爪哇和巽他海峡以北数百公里的地方”,即“中国人称之为扶南的地方,它的出海港位于今称为俄亥的小城”,“它的都城毗耶陀罗补”,“尽管扶南出现的时间难以断定,但通定为1世纪”。

中国的史书对扶南国也多有记载。康泰的《吴时外国传》说,“扶南之先,女人为主,名柳叶。有摸趺国人,字混慎。……混慎晨入庙,于神树下得弓,便载大船入海,神回风令至扶南。柳叶欲取之,混慎举神弓而射焉,贯通度,柳叶惧伏”后混慎娶柳叶为妻,并成为扶南的国王。柬埔寨由此立国。可见,扶南立国前该地区尚处于母系社会末期。后孟高棉人不断向西扩散,在今湄南河流域或缅甸南部建立了由孟人为主导的国家或部落群体,如林阳、金邻、堕罗钵底、哈里奔猜、罗斛等,许多中国史籍对此有过记载。

第二拨进入中南半岛的是中国的汉藏语系的汉傣壮等民族。约在公元前2世纪秦始皇平定岭南至西汉初期。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人和骆越人,以及居住在川、滇一带的滇人、羌人等,逐渐往西、南迁徙。他们在今广西的西南部,云南的南部,越南的西北、老挝、泰国、缅甸的东北部,印度的阿萨姆邦等地连成一片,约100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定居和繁衍,现在人口接近1亿。

除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老挝的主体民族老族外,该族群的共同体还有缅甸的掸族,越南的岱族、侬族、泰族,以至印度的阿洪人等。他们生活习俗相同或相近,相互之间的日常用语几乎可以听得懂。13世纪泰族人在泰国建立素可泰王朝,一度十分强盛。15世纪后,泰国是角逐中南半岛领导权的主要国家。“泰、老、壮、傣、掸、侬,同根生,一家亲”,反映了对共同祖先西瓯越、骆越人和古滇人的怀念。缅甸人称汉人为“胞波”(缅语,即兄弟的意思),可见缅汉关系的亲密。

当沿海公路走到尽处,便到了岸豪小镇。再折向正西,向金瓯角进发。路傍河而筑,车沿溪而行。路河之间的隔离带距窄,种有稀疏的树木。路基与低矮的河堤同高,河水充盈,几乎没于堤面。车速很快,树丛和村庄匆匆退去,而河水却好像迎面而来,水面似乎高于路面,从头上漫过一样,令人不能持重。

流水淙淙在欢乐地跳跃。不时有河涌汇合,又形成新的自流河。出芹苴至今4个多小时,往返折行300余公里,沿河直行已成常态。福东与舒明争论道,这直来直去的河道,密如织网的渠涌到底是自然形成,还是人工挖掘?一人说,如果是人工所为,那工程量太大,怕难以胜任;一人则坚持认为人工挖掘。他说人工痕迹太明显,哪有河流不回旋,特别是在这地平如砥的地方。我则认为,这场争论意义不大。应当说,河渠纵横,交织成网,是自然加人工合力所为。

在九大海门之南,后江之西,是面积阔大的冲积平原。在拓荒前,此地水乡泽国,洪水无忌,漫浸泛滥,泥潭沼泽遍地。要想生存,首要的问题是抵御洪水。以自然泄洪的沟汊河道为基础,顺地势水势而为,掘土填高,挖沟开渠,再加以整理联成一气,汇入大江,或直排入大海。

据航测考古发现,后江至金瓯半岛一带古代就有沟渠排灌网。先是集中在后江西部地区,古扶南国的孟高棉人,在河仙、迪石、龙川、朱笃之间的四角形区域内,依地形的走势坡度修建了一个很先进的以排灌为目的渠道水利网。该网向东南通往巴萨河,然后由西南入大海。这个渠道网既可降低巴萨河汛期水位,又可通过连续的节流装置利用洪水压低海边土地的盐碱水位,以利于种植水稻。同时,由于沟渠网的相互沟通,还可以用来进行水上交通运输。当然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沟渠网一度壅塞、废止。

17世纪末期广东雷州的著名侨领莫玖曾驻扎于此,率人重新规划、疏浚、加密了这个排灌网,使其再度焕发青春。这是后话。而该网东、南部广大地区,地形水势更加复杂,当泥沙积澱露出大片陆地后,在18世纪迎来新的垦殖拓荒的高潮。可以说,后江东部各省和金瓯半岛地区是越南最后开发的“大块头”区域,至今仍有不少榛莽之地等待开发。

陈、杨二总兵所开创的源源不断的华侨移民南圻潮,成为开发这片“处女地”的先行者和生力军,与越南流民和当地高棉人共同奋斗,筚路蓝缕,终成伟业。《嘉定城通志》载:“龙川道所(即今金瓯市),道前铺市,华唐、高绵凑集,暹船多来贸易焉。其出力垦地者,惟唐人为勤,而海网江簦、行商居贾,亦唐人主其事矣”。

孙新生:越南南部游记(三十二)“水真腊”的故地

孙新生:越南南部游记(三十二)“水真腊”的故地

路基与低矮的河堤同高,水面似乎高于路面,从头上漫过一样,令人不能持重。

金瓯省,高棉人称哥毛,水真腊故地,亦是一块新生的土地,为九龙江和其他河流不断冲积而成。金瓯省面积5300余平方公里,而人口刚过百万,显得地广人稀。且三面临海,海岸线长达370公里,海域面积大,更增添空寂感。西行路上,村庄稀少,偶见一些铁皮棚屋和茂密草房,大多是农人照看鱼塘、果园的临时住所。稍高处辟有水田,但田土显露,不见秧苗。

小黄说,金瓯地势低平,常遇海水倒灌现象,多盐碱地、高碱地和泥潭滩,水稻一般只种一季。“晚田五月秧,八月稼,十一月获”。不过,近些年来已开始试种双季稻。约三五公里遇集市,两旁民居骤密,多傍路摆摊,出卖香蕉、菠萝等水果,但人气不旺,买卖方冷淡。我们下车买了三个菠萝。卖菠萝的少妇,高兴坏了。她头戴斗笠,花布包头垂肩,模样俊俏,忙不迭地帮我们削皮、去眼、切块,动作麻利,一气呵成。

孙新生:越南南部游记(三十二)“水真腊”的故地

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大乘   柬埔寨   缅甸   婆罗门教   金瓯   佛教   越南   上座   印度   故地   中国   游记   世纪   孙新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