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呗也有不合理之处?年轻人主动关闭花呗,过来人:越欠越多

中国人还爱存钱吗?

中国人偏爱储蓄,居民储蓄率非常高,尤其是老一辈人,省吃俭用之下,银行账户中有着一笔不菲的储蓄。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的崛起,花呗等消费信贷产品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年轻人开通花呗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但近年,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关闭花呗。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 信贷消费热潮

年轻人和老一辈的消费储蓄观念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一点从大数据层面就可以进行说明。2019年,国内发布了首个90/95后的信贷消费研究报告,对于研究年轻人的信贷消费现状和中国经济未来消费动能的趋势具有极强的意义。

花呗也有不合理之处?年轻人主动关闭花呗,过来人:越欠越多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90后和00后将成为主导我国消费的力量,在人口总规模上,这个群体占我国总人口的比重高达24%,最少5年过后,我国的消费力量将完全由这个群体所主导

根据报告显示,目前我国90后群体中,信贷产品的渗透率已经高达86.6%,接近50%的年轻人将信贷产品作为首选支付方式,并且年轻人拥有实质性负债的总人数占比已经达到了44.5%。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就是花呗等互联网信贷产品的出现

花呗也有不合理之处?年轻人主动关闭花呗,过来人:越欠越多

根据2020年支付宝《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我国1.7亿90后年轻人中,有近40%的人开通了花呗,人数达到了6500万。可见花呗在年轻人中有多么的盛行。但近来却有很多的人选择主动关闭了花呗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二、 花呗不合理之处

在这部分“退出”的年轻人看来,花呗信贷消费模式存在很多的不合理之处。尤其是在手续费上,按照目前花呗的规则,欠款可以进行分期付款,但要收取手续费。具体来看,3期手续费率为2.5%,6期手续费为4.5%,12期手续费为8.8%。

花呗也有不合理之处?年轻人主动关闭花呗,过来人:越欠越多

还款周期越长,手续费率越高。以前,很多人认为,那么我只要把分期数尽量缩短,就可以减少手续费支出了,2.5%的手续费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但事实真正如此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对于有金融专业背景的人来说,一眼就可以看出“分期”的猫腻。比如,一个人将1500元的欠款分了3期归还,每个月本金还500。那么实际上,1500元资金,自己只占用了1个月,1000元资金自己只占用了2个月,500元资金才最终占用了3个月,所以2.5%的手续费率并不是真实利率

花呗也有不合理之处?年轻人主动关闭花呗,过来人:越欠越多

那真实利率是多少呢?

根据测算,分三期的真实利率为14.94%,六期的真实利率为15.27%,十二期的真实利率为18.86%。如此之高的利率,请问大家在市场上找得到一种稳健的投资产品能达到这个标准吗?

另外,花呗进行最低还款以后,剩余欠款按照0.05个百分点按日计息。加上年轻人普遍存在一种“野性”的消费习惯,这就使得花呗根本还不清,只会越欠越多。最终受益的还是花呗的经营者,蚂蚁集团。

花呗也有不合理之处?年轻人主动关闭花呗,过来人:越欠越多

正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清楚了这种现状,于是纷纷关闭了花呗。国家和社会同时也要对年轻人的信贷消费状况保持高度的关注。

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 不要透支年轻人的未来

关键的原因在于通过把控年轻人的信贷消费习惯来了解他们的负债构成,进而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来保障他们的未来。诚如前文所言,最早5年过后,90后00后年轻人将成为市场的消费主力,同时也将成为中国经济建设新的支柱

花呗也有不合理之处?年轻人主动关闭花呗,过来人:越欠越多

信贷消费的高速发展,实际上是在透支我们国家年轻人的未来!用他们的未来促进今天的经济繁荣。一个良性发展的社会,应当注重对年轻人进行保护,减轻他们的负担,让他们在未来可以轻装上阵,只有这样,国家和社会才有创新发展的动力

总结

花呗作为一种时尚的信贷消费产品,近年来却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关闭。除了看透了这其中的“窍门”外,过来人的经验也表示,花呗的欠款只会越来越多,根本还不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意味着我国年轻人的消费观念正在向着更加理性的层面进行回归。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实利   年轻人   欠款   过来人   手续费   信贷   不合理   利率   主动   未来   我国   年轻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