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大慧寺是佛教寺院。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因寺内有大佛,俗称大佛寺。1957年,大慧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宣布为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慧寺的大悲殿将明代的三大艺术——建筑、彩塑和绘画熔为一炉,至今仍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和观赏价值。


据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载:“明正德癸酉,司礼监太监张雄建寺于宛平县香山乡畏吾村,赐额大慧,并护敕于碑。……嘉靖中,太监麦某提督东厂,于其左增盖佑圣观,于是合寺观计之,殿宇凡一百八十三楹,拓地四百二十一亩”。可见大慧寺原有规模之宏大。


清代常裕的《游大慧寺》描绘出这里一片破败凄凉的景象。大慧寺位于魏公村路东钢铁研究院院内,即大慧寺路6号。明正德八年(1513年)司礼监太监张雄创建,嘉靖年间提督东厂太监麦福又在寺左增建了一座佑圣观,当时大慧寺和佑圣观共有殿宇183间,占地421亩。因嘉靖皇帝崇信道教,太监唯恐大慧寺被毁,又在寺后建真武神祠。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两次重修。


清康熙年间,龚景瀚的《游大慧寺记》记载:“出西直门,过高粱之桥,西北行三里许,其地为宛平香山之畏吾村,有寺曰大慧,自远瞻之,高出松栝之表。其中堂有大佛,长五丈余,士人亦呼为大佛寺云。盖明正德中司礼张雄之所建也。寺后积土成阜,累石为山,山阜之峻,下视平地殆数仞。其石皆自吴之震泽舟载而舆致焉。山石嵌空珑灵,其登石罅以望远,内见外,外不知有内。寺左建佑圣观,而于土阜高平之处建真武祠,大学士李东阳为文。立石祠门之外。盖当是时,世宗方尚道术,阉人惟其寺之一旦毁为道院业,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中,而藉祠以存寺。”


《日下旧闻考》记载:“大佛寺即大慧寺,今存殿两重,本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重修。前殿恭悬御书。额曰:慧灯常朗。联曰:妙士真如空色相;净开正觉摄声闻。后殿供范铜佛像,恭悬御书额曰:灵峰慈荫。联曰:潮音普觉声闻界;水观中涵智慧珠。”


光绪时,寺院和道庙渐圮毁,1949年后尚存山门、门前照壁和东西配殿以及大慧寺的大悲宝殿。现仅存大悲宝殿。


大悲殿,从建筑的名字可以看出,这是为供奉观音菩萨而修建的庙宇、殿堂。主殿内原有一尊铜铸的千手千眼观音像,高约15米,铸造的精美绝伦,法像极为尊严。从明正德年间建大慧寺,直至清乾隆雍和宫万福阁内白檀香木迈达拉佛建成前,大慧寺千手千眼观音铜像为北京地区最大的佛像。明清两代大慧寺因这尊大佛像驰誉全国,得名大慧寺。在近500年后的今天,大慧寺屡经磨难,仅存这一座大悲宝殿及殿内的彩塑、壁画,让人遥想着其当年之胜景,为我们研究明代的建筑形式、雕塑绘画手法,提供重要的实例。


大悲殿建筑是典型的明代大木式结构,坐北朝南,坐落在石台基上,为重檐庑殿顶,面阔5间,进深3间。其梁架结构及内装饰保留了明代建筑法式原则,外檐斗拱较大,起着一定支垫作用。内檐为鎏金斗拱,隔架科为一斗三升重拱荷叶斗拱,井口天花,蟠龙藻井,梁檩皆有旋子彩绘,所有榫头各饰一尊木雕彩色小神像,现存20尊。

大悲殿内东、北、西现存立神像28尊。佛经上载:千手观音造次第法仪轨曰“其尊之正面天冠上有三重”。其中“第三重有二十八部众,有各各本形”。大悲殿后山墙和北墙上重彩工笔连环画共10铺,达100多平方米。描绘《观世音菩萨传略》,其大意为观音原是过去妙庄王的三公主妙善,因一心事佛而违背父命,后被逐出家门。她入香山修道,终于修成正果,号“香山仙长”。为救父病,而献出自己的双眼和双手,此举感天动地,后重新生出千手千眼来,显现千手千眼庄严圣像。故事的背后旨在崇奉女神,画中人物生动,细致传神。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大慧寺现存雕塑主要以一尊高大的千手观音立像及两尊胁侍菩萨为主体,环衬二十八部众,组合成一组完整的宗教人物群体。千手观音立像,原是一尊高约15米的铜佛,日本侵华时期被毁。同时期又补塑了木胎沥粉描绘的千手观音泥塑像,及两尊胁侍菩萨。而环列于大殿东、北、西三面墙体前的28尊彩色妆玺泥塑造像,在众多的史籍中,却难以查找到对其有详细确切的记述。50年代文物普查时,确定其为明代原作。更值得庆幸的是历史上曾有过的三次重修,只对塑像彩绘有局部修补,未“重塑金身”而遮敷去明代原有的精彩妆玺,从而更使其珍贵。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28尊明代重彩装銮的彩塑造像环列于壁画前的汉白玉雕刻的须弥座上。塑像皆高约3米,须弥座高1.1米。呈横列阵容,拱立于大殿中央主尊周围,气势宏伟,绘塑精美。50年代文物普查时定名其为“24诸天”。诸天起源于印度,到中国明代,增加4位,成为24诸天,而大慧寺竟有28诸天。中国自隋唐以来对观音的崇拜日盛,兴建起很多专门供奉观音菩萨的庙宇。

在现存的环列于观音像周围的塑像实例中,未发现有28尊像组合的。在《大悲心陀罗尼经》中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28部众及其名号。对照经典记述发现有的塑像与樊名有出入。在结合明清佛教造像吸收道教神祗的世俗化倾向,初步完成28尊塑像名号的认定。以北壁为首,右列自左而有:梵天、阿修罗、乾闼婆罗、维摩诘、阎摩罗、吉祥天女、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日天子、密迹金刚、辩才天、鬼子母(含迦喽啰及毕理孕迦)、监牢地神、难陀跋难陀龙王。左列自右而做:帝释、摩呼洛迦、紫薇大帝、紧那罗、地藏王、摩醯首罗、北方多闻天王、西方广目天王、月天子、韦驮、摩利支、散脂大将、菩提树神、东岳大帝。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在初步认定28尊彩色塑像名号的过程中,发现其组合排列及群体布局的构成,构思周密。不仅如此,在那缜密的思考中还注入了宗教宣传的功利意图。比如,是将帝后、文官武将、容貌修好的世俗裙钗、面目狰狞的神话人物穿插排列,使一字排开的众多塑像个体,在形式感上有着动静、收放、文野于服饰华丽或简约的对比变化,一方面减弱了所有塑像都以端正严肃的站立姿势,平均排列在须弥座上,把可能产生的呆板、单调的排列变成为有节奏变化的构成。

同时,又使一尊尊单体塑像在形式美感上有了内在联系,使众多高大塑像形成气势雄伟的群像阵容。而且还具有另外一种特征即精湛的彩绘。“塑容绘质”是中国传统雕塑的一大特色,无论是石刻造像还是泥塑造像,最后往往以着彩形式完成,彩绘在增强雕塑作品的表现力方面发挥了其他不可代替的作用。28尊彩色塑像的色彩、装銮浓重,以朱砂、黄丹、雄黄等矿物质原料为主,大量参用赤金、白银,形成富丽辉煌、金彩璀璨的艺术效果。另外,“开脸”的成功不可低估,28尊彩色塑像尊尊个性鲜明的性格和生动丰富的表情,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面部形象充分揭示的。形态生动逼真,充分显示了明代彩塑的艺术魅力。


大悲殿以绘画和雕塑的形式完成了《观音大士传》的传播。大慧寺的建筑、彩塑、壁画是明代三大艺术的杰出体现。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梵天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阿修罗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乾闼婆罗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维摩诘、阎摩罗、吉祥天女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维摩诘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东方持国天王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南方增长天王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日天子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密迹金刚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辩才天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鬼子母(含迦喽啰及毕理孕迦)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监牢地神、难陀跋难陀龙王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监牢地神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难陀跋难陀龙王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帝释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摩呼洛迦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紫薇大帝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地藏王、紧那罗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紧那罗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地藏王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摩醯首罗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北方多闻天王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月天子、西方广目天王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西方广目天王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月天子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韦驮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摩利支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散脂大将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菩提树神


尘封的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东岳大帝



明清两朝时期的北京地区,因统治者对佛教等宗教的崇信,特别是明代,皇家崇佛活动达到历史上的一个高峰,永乐、成化、正统、万历等朝皇帝,都对佛教极为尊崇,大规模地建寺修庙,举办各种佛事活动。清朝前期,国力强盛,佛教盛行,对许多明朝著名寺宇重修和扩建,使之香火绵延不绝,并不断扩大。宦官制度在中国出现很早,至明代进入了自身发展历程中的鼎盛时期。宦官机构之庞大,人数之众多,权力范围之广泛,地位势力之显赫,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然而其社会地位却依然很低下。

据《酌中志》记载:“宦官年老病者,多退居京城内外诸寺庙,止给本身柴米、冬衣、靴料,以终天年。”因此,也就促使其得势之时,佞佛之风兴盛,纷纷在都城之外择地建庙,以便退隐之后,颐养天年。北京西郊有“都下宝地”、“神皋佳丽”之称,是自然风光、地理环境优美的上佳之地。明《宛署杂记》载:“西山一带形势稍胜者,非赐墓敕寺,则赐第、赐地。环城百里之间,王侯、妃主、勋戚、中贵护坟香火等地,尺寸殆尽。”长河沿岸,西山之侧有据可查的寺庙园林,多达200余座。现尚有广通寺、极乐寺、真觉寺、万寿寺、大钟寺、法华寺、延庆寺、双林寺以及白石桥、广源闸、乐善园、钓鱼台等古迹,或旧貌依然留存,或尚有遗迹可寻。使人们从此中窥到昔日大慧寺所处历史环境、宗教文化兴盛之一斑。




——| 延伸阅读 |——



【大悲殿壁画-观音大士传】


大悲殿内东西北三面墙壁上绘有10铺壁画。1958年文物普查时,认为壁画内容可能反映了一个宦官的一生经历。民间流传较多的说法是描写一个普通人,终生为善,超生得道的故事。1994年出版的《大慧寺》画册中介绍到:在写稿过程中,除拍摄了在塑像空隙间的局部画面外,还请画家李翔龙先生作了十分之一比例的白描对临,提供了这10幅壁画全貌的便利。经初步查证,壁画内容取材与元代女画家管道升所著“观音大士传”。


壁画讲的是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足以催人泪下。妙庄王有三个女儿,长女妙因、次女妙缘、幼女妙善。这三个女儿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妙庄王与王后商议,宣旨招赘,为三个女儿完婚。妙因、妙缘两位公主顺旨成亲。惟独妙善因自幼断荤持戒,立志成佛,不称旨,妙庄王心中不悦,将妙善囚禁内庭,并减少衣食的供应。妙庄王命王妃及其两位长公主劝说妙善遵从父命。妙善公主意志弥坚,再次向父王申诉心志。妙庄王大怒,将妙善公主贬弃白雀寺。妙庄王昭白雀寺主持,命令其在七天内迫使妙善公主改变初衷,否则将焚烧白雀寺。主持迫于王命,令妙善公主像奴婢一样从事繁重的劳役。而妙善公主不以为苦,担水推磨无一不能,干得又快又好,有如神助,使主持无从惩罚或夺其志向。主持如实禀告妙庄王。

妙庄王不信,以为有诈,不足七日即放火焚烧白雀寺,完全失掉人性。可怜寺中500僧众全部葬身火海,极为凄惨。在那熊熊烈火之中,唯妙善公主端坐诵经,安然无恙。妙庄王召妙善公主入宫,又一次强迫她改变志向。妙善公主意志坚定,决不动摇。妙庄王勃然大怒,完全失掉亲情,竟残忍地下令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推到法场轨首,全国上下一片哗然。临刑前,妙善公主依旧不改初衷,脸不变色,心不跳……当刽子手的屠刀砍下来的时候,奇迹发生了,刀斧皆断,此时此刻,猛虎蛟龙咆哮,大水翻卷而来,刑场大乱,人们奔走呼叫,一片狼籍。混乱过后,惟独不见妙善公主的影子,众人皆以为妙善公主已被老虎吞噬。夫人也就是妙善公主的亲妈才敢痛哭起来,痛失爱女……妙庄王毫无自责之意当着众人面说:“不必啼哭。次女当是魔鬼转生我家。今被虎衔去,应当庆幸。”


妙善公主被虎负出刑场,行千里之后来到龙山林中。她梦见一位童子引导她游地府:牛头、马面二鬼恭谨相迎,让公主与无辜毙命于白雀寺的僧众会晤。阎王爷亲自送妙善公主在奈何桥上见为善有德之人乘祥云超生;而作恶的奸佞之人卷入激流。妙善公主诵经持念观音名号,皆得解脱。妙善公主醒后,更加感悟到福祸轮回早有定数,舍身事佛的意志更加坚定。


龙山林中毒龙恶兽争相噬逐,白骨累累,腥秽难忍。妙善公主不虞艰险,于林中营斋静修。一天,有一位耄耋老人飘然来到妙善公主身边,自称山神对她说:“这里是鸟兽出没之地,不宜安居修行。我希望妙善公主能到左边近处山岭建斋,护卫公主成道。”说完人就不见。妙善公主寻找到这一地方,只见树木繁茂,异常幽静,便命名香山,语词建庵修炼。数年后,在此悟得正果。

妙善公主忽然有一天,遥见妙庄王身染沉疴,张榜悬金遍求医药,却无人来揭榜。妙庄王病入膏肓,已经奄奄一息,这时忽有一僧人来到府上,称有神方可医妙庄王的疾病。妙庄王急召僧人进入。僧人告诉的神方是:妙庄王的病非得用亲骨肉的手眼才能治好。听罢,妙庄王立即将两女儿召回,不料,妙因、妙缘明确表示都不愿涉及救父。僧人说:“香山仙长济度生灵,且其口必可得。”妙庄王派人去求。香山仙长闻讯,果然自剜双目,自断双手,交给使臣带给僧人和药。妙庄王服后药到病除,大喜过望。重金酬谢僧人,并许以高官厚禄。僧人间就拒绝,只是对妙庄王说:“香山仙长有大恩于你,你应该亲自前往致谢。”妙庄王立即携王妃亲往香山拜谢,他深为仙长舍己救人精神感动,从此,广布佛门功德。


通过这十铺壁画,形象地向人们叙述了《观音大士传》的主要内容。至结尾又离开壁画,移至大殿中央以雕塑形式完成。即妙庄王见到香山仙长果无手眼,流血披体,十分惊异悲痛。吁请天地神灵保佑香山仙长(即妙善公主)重得“全手全眼”。由于全与千语音相近,天地神灵使妙善公主成道为“千手千眼”的观音菩萨,以千手帮助众生解除苦难,以千眼遍观人世间众生的需求。“以大慈与一切众生乐,以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因而得到广泛的信仰。



【二十八部众】


二十八部众,是千手观音在弘法上的二十八部眷属,也是拥护观音法门修持者的良善鬼神众。千手观音是国人所常持诵之大悲咒的本尊;持诵大悲咒的人,除了蒙受到该神咒的直接法益及观世音菩萨的护念之外,大梵天王还会派遣二十八部善神,各率五百眷属及大力夜叉來保护他。二十八部众的尊名如下:


一,密迹金刚士,赤红色具三眼,右持金刚杵,左手拳安腰。密迹金刚又作执金刚神、密迹力士、金刚密迹、金刚力士、密迹士、密迹。我国一般寺院门两侧如果安置两个天王像,其中之一即为密迹金刚,另一为那罗延。


二,乌刍君荼鸯俱尸及八部力士赏迦罗。乌刍,或乌瑟,指乌刍沙摩,即秽迹金刚;君荼,又作军荼,译为火炉,即护摩坛,也是军荼利(甘露瓶)的略称,因此君荼这里指军荼利明王。鸯俱尸,武器名,译为曲钩,这里指钩召神,或称钩召使者。前面提到的观音四十手中,其中有一手执持曲钩,即称俱尸铁钩手。本仪轨常常将多位神明合而为一,乌刍君荼鸯俱尸就是合三为一,其造型为左手持一股金刚杵,右手拳安腰。赏迦罗,即商羯罗金刚,又译为金刚锁、骨锁天,乃大自在天的别名。本仪轨称,八部力士赏迦罗,绿色,右手持慧剑,左手三股印。


三,摩醯那罗延。黑赤红色具三眼瞋怒相,以三股揭为天冠,金刚宝为璎珞,左手持杵,右手把宝盘,内赤外黑色。摩醯,也作魔醯,译为大,也是摩醯首罗即大自在天的简称。观音三十二应身中第八为大自在天应。那罗延,本本仪轨作那罗达,意译为坚固力士、金刚力士、钩锁力士、人中力士、人生本天。也是欲界中的天名,又称毗纽天。摩醯首罗论师以那罗延为大自在天一体三分(即梵天、那罗延、摩醯首罗)之一。后世将那罗延天其与密迹金刚共称为二王尊,俗称哼哈二将,安置于寺门两侧。


四,金毘罗陀迦毘罗,略称金毗罗陀,或称金毗罗王,也是药师经的十二药叉神将之一金毗罗大将或称宫毗罗大将。白红色,左手把宝弓,右手把宝箭。观音三十二应身中第二十六为药叉应。


五,婆馺婆楼那,白红色,左手索,右手安腰。婆馺也有说是摩娑、摩竭,是鱼的梵名,意译为大体鱼、鲸鱼、巨鳌。婆楼那,为一切鱼龙王,译为水天,护世八方天中的西方守护神。


六,满善车钵真陀罗,左手金刚轮,右手拳印,红色。《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叶衣观自在菩萨经》等均提到二十八药叉大将,其中东方四药叉之第三药叉名布啰拏迦,译为满善。《佛说灌顶经》有神名车钵罗婆,字忍德脱。紧那罗也翻为真陀罗,但真陀罗在这里指药师十二神将之第十位真达罗。


七,萨遮摩和罗,左手把宝幢,上有凤鸟,右手施愿印。《佛说灌顶经》有神王女萨遮摩,大神将军摩和罗。


八,鸠兰单咤半祇罗,左手金刚铎,右手金刚拳,白红色。《佛说灌顶经》有神名鸠罗檀提,字战无敌。


九,毕婆伽罗王,即猕猴王,左手把刀,右手安腰。


十,应德毘多萨和罗,左手持弓,右手三叉杵箭,色黄黑。萨和罗,指娑和逻。《佛说灌顶经》有神名弥栗头娑和逻,主百怪。


十一,梵摩三钵罗,色红白,左手持宝瓶,右手三股杵。梵摩,即梵,清净之义,指梵天。梵摩三钵,即大梵天。观音三十二应身中第五为梵王应。


十二,五部净居炎摩罗,色紫白,左手持炎摩幢,右手女竿。五净居即五那含,净居位于上天,炎摩罗,即阎罗王,则处下地。于善极果时,净居天示礼法;于恶极果时,炎摩罗示治法。


十三,释王三十三,色白红,左手安腰,右手持金刚杵。释王,即天帝释,姓释迦,又称帝释天,忉利天(即三十三天)之主。观音三十二应身中第六为帝释应。


十四,大辨功德娑怛那,帝释天王主之女子大德天女,多闻天之大妃也。又称大辩功德天、大辩才天、大辩天、辩才天、大辩才功德天。左手把如意珠,紫绀色,右手金刚剑。


十五,提头赖咤王,又译为持梨哆阿啰哆、提多罗吒,即天王殿中四大天王中的持国天王,又称东方天。赤红色又青白色,左手执如意宝王,右手刀。住于须弥山东面半腹耸出之由乾陀山,率领乾闼婆及毗舍阇,守护东方。观音三十二应身中第十为四天王应。


十六,神母女等大力众,即鬼子母。鬼子母为五百鬼子之母,常啖食王舍城中幼儿,人皆恶之而求佛。佛乃将鬼子母一幼子藏于钵中。鬼子母不见其幼子,悲恸万分。佛说,你仅失五百子中之一小儿,犹忧伤若是,而你食他人之子,其父母之苦如何?鬼子母闻后皈佛,成为护法。


十七,毘楼勒叉王,又译为毗楼勒天、毗楼勒迦天、毗楼勒叉天,即天王殿中四大天王中的增长天王,又称南方天。色赤,左手执杵,右手把剑。住于须弥山之南面半腹之善见城中,常时观察阎浮提之众生,率领鸠槃荼、薜荔多等鬼神,守护南方。


十八,毘楼博叉王,又译为毗楼婆叉、毗噜博叉,即天王殿中四大天王中的广目天王,又称西方天。色白,左手执杵,右手把金索青色。住于须弥山西面半腹,常以净天眼观察阎浮提之众生,王率领无量天龙及富单那诸神,守护西方。


十九,毘沙门天王,又译为毗舍罗门、鞞沙门、毗沙门,即天王殿中四大天王中的多闻天王,俗称托塔天王。色绀青,左手持宝塔,右手杵。住于须弥山第四层之北面,是阎浮提北方的守护神,率领夜叉、罗刹等二神众兼守其余三州。


二十,金色孔雀王,身色黄金,左手执宝幢,上有孔雀鸟,细妙色,说无量妙言。


二十一,二十八部大仙众,按本仪轨的解释,指伊舍那神为上首的二十八天神。其形象为,身色黑赤白,左手执杵,右手取朱盘器,金刚宝为璎珞。伊舍那天,旧云摩醯首罗天,即前面已经提到的大自在天。《孔雀王咒经》有“摩醯首罗二十八部诸大龙王”这样的提法。在八方天、十二天、十六天里面,伊舍那天主东北方。也有将二十八部大仙众理解为二十八宿星。


二十二,摩尼跋陀罗,北方毗沙门八兄弟——八大夜叉之首。色白红,左手执宝幢,上有如意玉,右手施愿印。


二十三,散脂大将弗罗婆,北方毗沙门天八兄弟之三,身色赤红,左手执金刚,右手安腰。观音三十二应身中第九为天大将军应。


二十四,难陀跋难陀及娑伽罗龙伊钵罗,均为龙王。难陀为大龙,身色赤色,左手执赤索,右手剑;跋难陀为小龙,黑青色,左手青索,右手刀;头各有五龙。娑伽罗龙,色赤白,左手执赤龙,右手刀;伊钵罗龙,色青白,左手白龙。观音三十二应身中第二十五为龙应。


二十五,修罗、乾闼婆、迦楼罗王、紧那罗、摩睺罗伽。修罗,所谓大身修罗也,身赤红色,左手持日轮,右手月轮;乾闼婆,左手执歌琴,右手舞印,身色白红;迦楼罗王,金色两羽具,左手贝,右手执宝螺笛;紧那罗、摩睺罗伽,此两王形白色如罗剎女,有二眼乃至三四五眼,持诸药器等,具足二四六八臂,天冠天衣诸宝珠以为身严。观音三十二应身中第二十八为阿修罗应,第二十七为乾闼婆应,第二十九为紧那罗应,第三十为摩睺罗伽应。参见前文“大悲门”一章“得生人道”一节。


二十六,水火雷电神。此四神皆备夫妻,雷者天雷神,电者地电也,此余者水火以为身严。


二十七,鸠槃荼王,意译为瓮形鬼、冬瓜鬼、厌魅鬼。隶属于增长天的二部鬼类之一,《圆觉经》称其为大力鬼王。长鼻瞋怒形,黑色,左手战大器,右手执索。


二十八,毘舍阇,即毗舍阇,啖精气,食人及五谷精气的恶鬼,大目瞋怒形,黑赤色,左手火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明代   手把   香山   彩塑   天王   塑像   大悲   壁画   观音   右手   公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