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福利!中医“养子十法”,推荐年轻父母收藏

小儿养护,关乎人类繁衍,育儿之法是历代医家不懈探索的永恒课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了儿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载“扁鹊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翻阅中医古文献,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小儿护养保健方法,今借国际儿童节的日子与大家分享古人的“养子十法”。

养子十法

“养子十法”是由宋代名医陈文中在《小儿病源方论》中提出的。陈文中曾是翰林院医官,他精通儿科、内科,对小儿的养育、疾病诊疗等方面都有非常独到的见解。他的“养子十法”简单易行,效果明显,受历代医家所推荐。

顾名思义,“养子十法”就是十条关于小儿养护的方法,具体内容是:“一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四要头凉;五要心胸凉;六勿令忽见一非常之人;七脾胃要温;八儿哭未定勿使饮乳;九勿服轻、朱;十宜少洗浴

六一福利!中医“养子十法”,推荐年轻父母收藏

百子图


一要背暖

儿童的背部要暖,儿童的很多疾病是由背部受凉引起的。中医认为背部穴位丰富,且有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两条重要经脉,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膀胱经贯通全身上下。如果感受寒邪就容易出现发热、打喷嚏、流鼻涕、咳嗽、喘息、头痛、背痛等症状,做好背部保暖可以有效减少小儿的此类症状。

二要肚暖

“肚”是指以肚脐眼为中心的腹部区域。中医认为“肚”是脾胃所在的地方。脾胃能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如果脾胃受寒就会出现消化不良、肠鸣腹痛、呕吐、泄泻等疾病,《黄帝内经》中言:“胃热则消谷善饥,所以能饮食也。”所以,肚要暖。

三要足暖

古人云“寒从下起”,足在人体的最下部,中医理论认为“下属阴”,因此足部是非常容易遭寒邪入侵的。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孩子的足部相对其他部位温度会低一些,冬季小儿冻疮也多发生在足部。

此外,足部是许多经络交汇的地方,穴位众多,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关系密切。如果寒气由此入侵,就会引起许多症状,如尿频、尿床、腹泻、恶心、呕吐等。所以“足宜暖”

四要头凉

头在人体的最上面,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小儿头部有易热不易凉的特点,稍微活动就会满头大汗,所以保持头部适当的凉爽是有利的。

五要心胸凉

心胸指的是胸部,中医认为心五行属火,有火的特质,如果穿衣不当、心胸部过热,儿童就会出现口干舌燥、面红耳赤等症状,甚则啼哭叫喊,惊厥抽搐。所以心胸宜凉。

六一福利!中医“养子十法”,推荐年轻父母收藏

六勿令忽见一非常之人

《万氏育婴家秘》中认为小儿神气脆弱,如果忽然见到非常之物、不认识的人,嬉戏惊吓、雷鸣电闪等就容易受到惊吓,甚则导致癫痫等病。所以小儿勿受惊吓。

七脾胃要温

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对小儿非常重要。陈氏认为小儿以阳气为本,固阳护阳的核心即是“脾胃要温”。中医认为脾胃属土,喜温燥而恶湿冷,温养才是调摄脾胃之道。平时喂养中要做到尽量不要给孩子吃冷食、寒食以及性味寒凉的食物、药物,以免损伤脾胃。

八儿哭未定勿使饮乳

孩子在啼哭的时候,会不断的吸入冷空气,如果此时喂奶,寒气与母乳混杂,进入胃中,就会影响脾胃消化功能。易导致呕吐乳汁、腹胀、大便色青、口角流涎,严重的还会造成全身其他不适。另外,啼哭时气道处于开放状态,此时吃奶如果奶水吸入气道,会引发呛咳和呕吐。

九勿服轻、朱

轻粉、朱砂都具有下痰涎、镇静安神的作用。轻粉、朱砂中都含汞,反复服用此二味药物容易积蓄毒素,且可损伤神气,严重的还可导致宝宝夭亡。

十宜少洗浴

古人说:“大凡小儿冬不可久洗,浴则伤冷;夏不可久浴,浴则伤热。”尤其小儿脐带未落时,不可频繁洗浴,容易导致脐风等病发生。现代观点认为,宝宝身上有一层体脂膜,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病毒作用,不宜过于频繁地洗澡。


古代医家有云:“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小儿健康保健和预防,古代医籍中蕴含着小儿养护智慧,值得我们借鉴参考。


关注我@谭凤森 获得更多中医科普、养生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养子   扁鹊   督脉   中医   医家   脾胃   背部   心胸   小儿   足部   福利   父母   年轻   收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