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村、那人

(原创文章,请您阅读并斧正)


那山、那村、那人

农村“将军楼”之一 小花园内月季与杜鹃盛开


那山、那村、那人

农村的“将军楼”之二


那山、那村、那人

农村的“将军楼”之三


那山、那村、那人

农村的“将军楼”之四

五月的清晨一轮旭阳从海平线冉冉升起,掀开天边迷雾晨曦。阳光照亮山村、照亮了田野,照在农家一幢幢楼房上。琉璃碧瓦,釉砖墙面、不锈钢双开大门,落地式窗户,五颜六色的大理石铺就的庭院地面在阳光下流光溢彩。农户家庭院内主人栽种的盆景鲜花盛开,那粉红色的月季花像少女羞红的脸,鲜红的四季海棠在阳光下怒放,一盆盆杜鹃花团锦簇分外妖娆,与村后满山遍野盛开的杜鹃花交相辉映。花海似的山野,鲜花盛开的农家点缀了五月的春色大地,点亮了农家人的心。远处山腰上布谷鸟“布咕、布咕”清脆的鸣叫声在山谷中回响,像是温馨的钢琴奏鸣曲沁人心脾,让人感觉仿佛置身在空灵又静谧的世外桃源之中。消除了人世间浮躁,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春季的五月让人触摸到农村大地有力的脉动,在春意盎然五月的家乡总是让我流连忘返。这不由使我想起宋代诗人朱熹‘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名句。

山村农家房前屋后绿树环抱,家家户户墙外是明亮宽阔的水泥马路,像是银白色彩带在村前屋后环绕,与邻近的自然村庄紧紧相连,彼此相拥相依,并伸向山外的远方,远方的远方…… 山村不再像从前那样孤寞、不再渺小。山村家家户户电视、上网宽带将村民与世界各地联接在一起,信息不再闭塞,村民的梦想一步步成为现实。更让人称赞的是20多户村民居然有6、7户人家在玩抖音,估计这个发抖音比例在全国也不会低。其中抖音号为能洪的堂嫂专门录播烹饪美食,我们族里人看了她的抖音视频后感觉美翻了。当然她的抖音播出后全国各地网友为她关注、点赞、成为她粉丝的人还真不少哩。她的家不用愁吃愁穿,自由自在生活,还享受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她的生活仅仅是现代中国农民幸福生活的一个缩影。

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室内窗明几净。家家户户拥有空调、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煤气灶、淋浴房、抽水马桶等电器设备梦想成为现实。一幢幢崭新的独栋二层、三层小楼矗立在青山脚下,这是我的家乡农村堂叔、堂伯及堂兄弟住的农村“将军楼”。(见上图)

看到现在的一幢幢“将军楼”,不禁使我想起小时候的家乡农村情景。那是三年自然灾害后的第一个仲夏之夜,天空深邃,繁星点点,弯弯的鹅毛月挂在远处山峰后面树梢上,温柔的月光撒遍漆黑的夜,山村显得那么宁静祥和。我和小伙伴们坐在生产队晒谷场内高高的谷堆旁,我看到管稻谷的堂叔、堂伯席地而坐,抽着的雄狮牌香烟聊天。他们脸上虽然淡定,但眉宇之间还是透出几分忧愁。聊着聊着慢慢聊到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村艰难困苦的生活,但也憧憬着未来农村幸福的生活。年龄稍大的思良伯伯说:“除了三年自然灾害,解放后我们生活有了改善,饭是能吃饱了。但是住房还是简陋,穿的还是蓝色的卡其布衣服。啥时候我们也像城里人一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吃上红烧肉,能经常品尝新鲜的大鲳鱼,大鳓鱼(当时东海鲳鱼、鳓鱼比大黄鱼贵)、能穿上崭新的衣服”这是他们当时聊天时对未来农村生活的憧憬,仅此而已。至于电视、空调、冰箱、烤箱、洗衣机、煤气灶、淋浴房,抽水马桶等现代玩艺儿估计那时他们压根儿也没有听说过,更没有见过,甚至连做梦也没梦到过。对我们这批出生在农村的10来岁小伙伴来说,听了叔伯说的话我们似懂非懂,因为十来岁的年龄还是处在矇懂状态。但是我亲身经历过的农村生活终生不会遗忘,对农村一景一物,发生的一点一滴的生活琐事记忆犹新……

我的家乡是在千岛之城舟山中部一个小山村,山村不大,就20多户人家。村的南西北三面怀山,凹口东面是开阔的大片水稻田,水稻田旁窄窄的泥土小路,仅能容纳小板车通过,雨天时小路泥泞不堪,这条唯一小路与大村连接并通向山外。环绕山村的山不高,南北山最高海拔不到250米左右,西面山海拔不过100米,但山上绿树成荫,阔叶林繁茂常绿,本地松粗大挺拔,形态笔直的松树常被生产大队按计划砍伐,用于盖小学校舍,生产队开社员大会的大礼堂。有时生产队长审批后同意也售卖给村民用来盖瓦房的房樑,价格相对便宜一些。林间低矮的灌木,常常由生产小队按人口比例分配地段给农民砍伐,农民砍伐后把这些灌木在山上晒干用作柴木。有一种被村民俗称为严柴的灌木,被砍伐后次年又会长到齐腰高。此灌木晒干后特别能燃烧,村民收上农垦稻米,用严柴树烧饭,那个饭香味美堪称世界一绝,神仙闻到这稻米饭的香味也会咽口水。村民自谑说严柴树烧农垦米烧出的饭,喷香爽滑洁白绵软,吃在嘴里不用下饭菜就会自动下咽,给味蕾留下永生不忘的味道。

“舌尖上中国”这部美食佳作的导演可能没听说过浙江舟山海岛具有浓郁地方美食特色的严柴烧农垦稻米饭,否则摄制组拍摄美食节目时应该加有舟山农村严柴烧农垦米的许多镜头,让这一独特的美食扬名全世界。

小村南北西三面的山脊下半部都是山地,大约有数百亩,有明显人工开山辟林造出来的痕迹,至于是那一个年代先人建造的,已经无法考证。山地是属于集体产业,生产队统一用于种一季小麦或大麦和一季蕃薯。在秋季蕃薯收获时,全村男女老少都会上山去掏蕃薯,然后用草包袋或麻袋装好一百市斤一袋,由壮劳力背到山下,再用手板车拉到二里外的公路上,装上卡车上交国家公粮,这样的交公粮方式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末农村分田到户。这应该算是那里山、那里地和那里的人为国家作出的一部分贡献。

小村凹口外水稻良田,主要种植夏秋二季农垦水稻和矮脚糯稻,冬季播种肥田的草子。夏秋两季水稻收割后晒干,一部份交公粮,大部份稻谷能留下来分配给全村人留作口粮。6月份农田中每一颗碧绿青翠的水稻开出洁白的稻花,仿佛像是镶嵌了无数晶莹剔透的微型小钻石,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稻花之光,稻花香飘十里。夏季7月中旬是早稻成熟季节,一串串颗粒饱满的金黄色稻穗在微风吹拂下泛起阵阵波浪,好一派“喜看稻寂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美好的景色。准备开镰收割的村民们在田间察看,每个人都喜上眉梢,有辛劳就有收获。


小村南北山脊逐渐延伸到平地,两侧形成海拨十几米高的凸起。村里懂易经风水的一位族中老前辈说:“小山村自然形成一个孤形“凹”字形,南面山脊延伸下来称为青龙首,北面山脊延伸下来称为白虎首,青龙白虎估护着全村。全村人会非常富裕,生活会非常幸福,也有可能会出几个官,但是白虎首高于青龙首,假如我们村出官也是迷你官。” 虽然这位同族前辈人说的话有迷信成份,村民从不将他的话当会事。但是我猜想他作为德高望重的陈姓老前辈心中在祷告小村族人平安幸福,生活好起来。至于族人中会不会出个一官半职的人,估计他一半是为了讨个彩头一半是愿望,毕竟俗话说得好:“邻居做官,大家喜欢。”但是追溯近二百年来小村历史,特别是解放后从来没有出现过科级以上的“领导” 。族中叔公叔婆,叔叔伯伯、婶婶嫂嫂常常茶余饭后拿村里这件事打趣:“农民还是种好地、吃饱饭、穿好衣服就足够了。”

解放前小山村民同其他农村一样还是穷得叮当响,吃不饱、穿不暖。好在解放后生活有了改善,除了三年自然灾害吃不饱饭外,村民好歹能吃饱饭,穿暖衣、村中到是平安祥和,也算印证这一位上辈祖宗的话。但是物质生活改善不多,村民住的是低矮的瓦房,乱石块彻成的墙体,黄泥与石灰混合抹内外墙面,树木制成门窗,窗户防盗是木条栅,谁家用铁条做窗栅说明经济条件稍微好一点。家家户户大门是木制双开门,门内面门栓是木制的,木门开启门枢磨擦会发出吱嘎的响声,在农村寂静的夜里尤其响,邻里之间开关门声音都能听得到。

农村住房室内都很简陋,室内地面是泥土铺垫的,在霉季地面易发生潮湿,人在室内行走不小心会滑倒。家里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也没有家用电器,家家户户唯有一样电器,那就是赵本山老师在央视晚会节目演出时说的手电筒。那时候农村还没有安装电灯(-九六五年下半年才通电安装电灯),农村家庭照明是煤油灯,夏天夜间闷热,晚餐时把家中八仙桌或圆桌扛到自家院内就餐,一边就餐一边要不断承受数不清的蚊子叮咬。昏暗的煤油灯灯光在微风中摇曳,灯芯燃烧发出吱吱的声响,仿佛向家中的主人诉说自己就这么一丁点亮……

农村的厨房间里是土灶烧饭烧菜,偶尔用煤球炉烧菜,那一定是节假日,因为煤球要凭票供应,而且价格比农民从山上砍来的柴要贵的多。那时的农家菜是自留地里种出来的;炒青菜、红烧冬瓜、白灼马铃薯、白灼茄子,白灼萝卜蘸酱油算比较好的下饭菜。咸菜、榨菜、霉豆腐、冬瓜糊、咸蟹糊、海哲头、还有晒的烤头(小海鲜干)是常年主菜。猪肉要凭票供应,5 6口人家庭每月只能购买2市斤猪肉,那还是持有城市户口人所拥有。食用油也要凭票供应,那必须是城市居民,农民只能自己种油菜籽榨油作为食用油,不够吃就用猪油替代。海鲜很少上桌,带鱼每市斤要1角7分,黄鱼每市斤2角零伍厘。当时农民每日收入不多,所以平常日子里对海鲜及肉类食品不敢过于奢望,吃肉必须是过年时自家养的猪屠宰后方能吃上。春节招待客人的主菜不是肉类,而是海鱼或河鱼,凡是端上桌的鱼类主菜放在餐桌的中间,客人来了以后,尽管好客的主人一个劲招待客人,但客人不会轻易在这个主菜上动筷。这道主菜一定是从大年三十端上桌,反复蒸上三、四次防止变质,直到正月十五后才准许全家人吃掉。整个改革开放前农村人的生活大抵如此,因为物资比较匮乏,许多商品要凭票购买,农村人收入不多。现在年轻人质疑:“一条普通招待客人的鱼要放这么久,这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那的确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对于50年代到70年代末农村的生活,现在更多的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持怀疑态度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出生在改革开放后,成长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好时光中,根本不用愁吃愁穿,他们对这种生活没有经历过,也永远体会不到曾经真实出现过的农村生活。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村里人经济富裕了,家家户户吃鱼吃肉不足为奇了。还有许多村民口味偏向大油、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的食物。这也许是村民对自己的犒劳,或是对逝去岁月中曾经平乏生活的一种补偿。2000年代以后随着资讯的发达,央视等健康讲座播出,村民获得健康知识多了,开始注重饮食卫生健康。营养丰富、低盐低脂、少油的食品更让他们喜爱,他们像城里人一样注重养生了。

我家乡小村总共有一百五十余人口,改革开放之前几乎全部从事农业劳动,也有2位堂叔短期从事泥瓦匠工作和木匠工作,主要农闲时给村民盖房子,那时木匠工钱是每天2元伍角,泥瓦匠的工钱是每天2元钱。农村里有一点技术总是好的,虽然不可能全年外出干活,但有手艺的农民毕竟比生产队农业劳动收入要多一半以上,家庭经济条件会稍好一点。

村里经济条件最好的要数阿富阿公家,当时阿公有5个儿子,连阿公在内6个正劳力,每个正劳力每天15个工分,最小17岁的儿子每天也能挣7.5个工分。一九七二年年终分配,会计算帐后知道阿富阿公全家收入达到344元,一下哄动了全村村民。分红当天下午小村能走的人全部来到村里会计家的堂屋,狭小的房间里里外外被挤得水泄不通,当时的344元是一个不少的数目哩。最大面值10元,阿富阿公的大儿子将钱摆在竹椅上足有一大堆,他小心翼翼在重新点钱,村民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像我家这样仅有我父亲一个正劳动力,家庭人口又多的农戸,年终分红时往往都是倒挂户,即生产队分给农户稻谷、大麦、小麦、蕃薯、芋艿、茭白、稻草、麦桔杆、木柴等农副产品总的费用支出大于一个正劳动力全年收入。那时候我们家生活拮据,我的姐姐虚岁16岁就初中辍学,去了桃花岛敲石子赚钱补贴家用(那年代没有轧石头机器,只能人工用小号铁鎯头将几公斤至十几公斤重的青石块敲成2公分大小的石子,用于做建筑材料),16岁的年纪经常在露天石料厂挑100多斤的石子,长年风吹雨淋,严寒酷暑得不到休息,为此关节得病后落下难以治愈的顽疾。有些事情是生活所逼,充斥着许多无奈与辛酸,好在农村里人还是非常能忍受困难。农民的生活在岁月前行中不断得到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家乡真正变富了。

小山村里民风淳朴,村民都是老实巴交的的农民,心地善良远近闻名。虽无大富大贵之户,且户户村民都有悲天悯人之心,该出手时就出手。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好多村民一边看着央视电视现场转播,一边流着泪为灾区老百姓祈祷平安。许多村民通过红十字会还为灾区捐款捐物,尽农民一份绵薄之力。这大概是所有中国农民天生善良的一个真实缩形,也是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新型农民反哺社会一个生动例子。

小山村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繁衍5、6代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山村生活是最好的景象,当然还有可憧憬的美好生活。我每次回老家都要与堂兄弟们聊天,从天南海北,到柴米油盐,当聊到村里山岙两侧的青龙白虎首地形时,堂兄行光说:“阿啦村(地方土话,我们村,下同),一直比较平安,村民没有大起大落,生活平静,始终没有出现过书香门第之家,当然也没有出现像陈姓老祖宗预言的:“可能会出官”。其实一个地方出不出官同青龙首与白虎首地形风水没多大关系,不过是同天时地利人和、勤奋、党组织培养等有密切关系。每个人不要不恰实际过多想当官的事,当官有当官的难处,当官还是一个高危职业哩。阿啦做新型农民住‘将军楼’生活也蛮不错的,城里人该有的东西,我们农村人也有了,而且以后还会更好,还要实现中国梦呢。”事实上行光堂兄说的很有道理,我深以为然。对小山村农民来说有人出“仕”固然好,村里有人出“仕”,在政界可以有一个大一点平台,能为更多的人服务。村里没有人出“仕”对村民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因为农民是凭自己劳动力吃饭的。村里虽然没有出过科级以上的官,但好歹出了5 6位大学(专)生,还出了一位理科博士,他们都是从事科研、教育、医疗卫生工作,学而优则仕在这里也同样可以得到诠释。

现代那山、那村、那人的故事不仅仅发生在我的家乡,还有哪同在一片蓝天下的北国和西部农村。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地一一农村在文明进程中所发生的故事穿过历史重重迷雾清晰的展露无遗,我们不但要观赏农村的美丽景色,闻到清新的空气,看到农民善良、勤劳。农村、农业、农民这一三农问题是本世纪最需要重视的问题。要让农村,农民被盛世中国所福荫,被所有人呵护与关爱。让华夏大地上的那山、那村、那人更加绚丽多彩,生活幸福美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生产队   阿公   主菜   家家户户   小村   山村   村里   村民   农民   农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