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吴晓波真正走下了“神坛”

6号早上,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发布了一篇雄文:《我们这是怎么了》,言辞恳切,不胜悲凉,未尽之言,相顾唏嘘。

类似的文章并不罕见,但出人意料的是,这篇文章却刷屏网络。并不是基于“做互联网的人畏惧了,做实业的人退缩了,做投资的人迟疑了,在进行创业的人迷茫了”的基础上,那句疑问‘我们这是怎么了?’”。而是文章背后的评论。

虽然这篇文章已经删除了,但是排在前列的高赞基本上是这样的:

“互联网的垄断不该反么?任由资本无序扩张收割百姓么?如果吴老师真的悲天悯人,更应该替实体经济多发声,而不是为了一些收割者不能肆意收割而叹息!实体经济已经被互联网屠夫,杀得鲜血淋漓!我们中国需要的是科技研发的突破,而不是企业市值的突破!”;

“能否把所谓的‘创新’放在科技研发上而不是钻空子上?啥都被拿捏得死死的假创新,宁可现在退场”;

“苹果赚的是全世界的钱,而中国这些互联网企业基本赚的是中国人的钱,而且大头可能还被外企拿走”。

仅仅只是三段话可能还不会觉得怎么样,当截图之后就发现了问题所在,在吴晓波自己的公众号下面,三个高赞留言的点赞人数分别为6773/3270和2805。

这一次,吴晓波真正走下了“神坛”

正是上述评论引起朋友圈一片哗然,人与人之间的撕裂确实有一点大。如果单纯就观点论观点,三天三夜也不一定能够说得完。如果跳开文章本身来看,就会发现:曾经被誉为新中产代言人的吴晓波,这一次是真正走下了“神坛”。

一、观点争鸣

但是随着文章的发酵,各种观点的解读都出来了。

以独角鲸工作坊为例,确实给人上了一课。在文章中,作者张阳明表示自己在暖春中寒意彻骨的。

原因在于这些批评吴晓波观念的年轻人,在前几天还在庆祝五四青年节也知道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年轻人,,在吴晓波的留言里,冷静客观的说出了一些令人不寒而栗的想法。

直接说他们的不可理喻无法沟通,才是最可怕的。看完的第一眼,感觉震撼,但是随后的争论更是备受争议:

那些在网上无视企业家和民营经济这几十年的跛路蓝缕,无视市场经济和私有产权基本原则,无视改革共识,无视我们当下正常生活赖以运行的各种现代文明基础的人,他们很可能是一些善良的年轻人,很可能都受过高等教育,有着基本的知识、礼貌和逻辑,我们说的市场经济和哈耶克他们多少都知道些。

他们在攻击民营经济、资本和互联网经济时,他们是真诚的,一点都没有偏激。

最重要的是,他们不是什么一小撮人,他们很可能代表了这个社会的主流人群,是年轻人中的大多数,是大学生中的大多数,他们就是未来。几十年过去,我曾经以为市场经济、私有产权和现代文明这些都已是常识,但很可惜,这些年轻的留言者并不将此视作常识。我们的悲欢并不相通,连共享的常识都不是一个。

以上对话皆为原文引用,没有一丝一毫的杜庄,有图有真相为证。

可是事实上呢?针对作者的观点,留言第一篇的告知已经说明了一切。这位作者(杨明)不过是先入为主的设定立场,并将自己视为正确的一方。对于与自己观点相左的年轻人,就认为他们是破坏文明社会,看似进行了反驳,实际上这是一种退缩的表现。不针对对方观点进行反驳,而是用什么文明社会的底层逻辑进行侧面回答,确实看得出作者水平的拙劣。

这一次,吴晓波真正走下了“神坛”

笔者认为,指责年轻人攻击民营经济,更是无从谈起。至于对资本和互联网的批判,不是针对互联网的垄断行为?不是针对无序扩张的资本么?这里将特殊环节换为一般,本身就显得没有水平!

其实前段时间的会议,早已经说明了一切。

近年来,由于认识不足、监管缺位,我国一些领域出现资本无序扩张,肆意操纵,牟取暴利。这就要求规范资本行为,趋利避害,既不让“资本大鳄”恣意妄为,又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功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资本活动要依法进行。遏制资本无序扩张,不是不要资本,而是要资本有序发展。

这是中央关于资本的最新表态,其实这一段话早在四月底的时候,就已经在有关会议精神中予以公布。留言的年轻人,不过就是学习了有关精神后进行的合理正确的表达

但是反观独角鲸工作坊的观点,一定没有好好学习中央关于资本的论断和精神!要是学习了,断不会说出:“他们在攻击资本和互联网经济时,他们是真诚的,一点都没有偏激。”这样的话语。

二、偏颇在何处?

当然,独角鲸工作坊也是一家之家,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但是追根溯源,其实还是在于吴晓波那篇文章本身的逻辑硬伤。

文章有两个论据:1、中美独角兽企业数量差距拉大。2、中美互联网公司市值拉大。吴老师归因于政策。有人反驳到:1、独角兽的成长需要四年左右的时间,反垄断发力也就不到两年,用50%不到的时间去解释结果,客观性何在?2、中美互联网市值差距拉大,这里面涉及到中美货币政策经济前景分化、美国审查中概股等多个问题,全部归因于政策,合理性何在?

这里面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政策的问题,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在里面。中美独角兽数量和估值的差异,远不是一句反垄断就能解释清楚的。毕竟很多互联网巨头在国外上市,估计逻辑和体系都是国外的那一套。

这一次,吴晓波真正走下了“神坛”

过去好日子的时候,确实享受了不少红利,而如今随着市场的剧烈波动,市值腰斩的不在少数,市场是别人的,没办法。

所以,不能怪大家反对,实际是这届群众知识水平提高了,所谓的知识分子、传道人想蒙他们不容易罢了。

换句话说,独角兽就一定能说明什么么?有些独角兽是独角兽,有些则是“毒”角兽,当年许多P2P网贷平台被评为独角兽或者准独角兽,比如草根等,后来呢?一声暴雷带来了多少不良,多少逾期,给多少家庭带来了惨重的损失。

这里面固有监管的滞后,但能把锅全让政策来背?部分媒体的推波助澜,投资人对于高息的贪婪,资本在其中的快速助推,只看规模不看风险。更有甚者,走上了违法犯罪的发展之路,这样的模式可持续么?

独角兽确实是观察一国科技创新的指标,但不是唯一的。短暂的数量差异,并不能说明什么。

三、吴晓波值得钦佩和学习

当然,吴晓波本身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媒体人。从传统媒体转型,成为以外身价的自媒体人,对于行业趋势的精准把握,对于自身转型的坚决,每年一本的更新速度,搭上时代红利的吴晓波,确实值得学习。

尤其是其勤奋程度,更不是一般人甚至媒体人所能触及的。

这一次,吴晓波真正走下了“神坛”

吴晓波很懂人性,是一个贩卖焦虑的高手。早几年的跨年演讲,确实轰动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反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吴晓波所做的很多预测都是错误的,更主要的是没有任何的实质性建议给到社会公众。久而久之,自然也就不再那么受到关注了;主要是观众的水平提高了。

在投资维度上,吴晓波买过岛的使用权,坚持买房赚到了不少钱,而且坚持不炒股,相对专注。但是其他所有的都只是收割情怀,很多学员他的课程这么多年根本就没啥变化。后来在岛上做的杨梅酒,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情况。

虽然吴晓波本人不炒股,但是对于上市似乎有着执念。

樊登、罗振宇、吴晓波、李善友曾是知识付费领域公认的“四大天王”,吴晓波的巴九灵几经波折,借壳上市失败,至今还在独立上市路上苦苦挣扎。

3月底,深交所对思维造物的IPO状态更新为“中止”。要知道,从第一次向深交所递交招股书开始,思维造物从科创板转战创业板,接受过3次问询,上交过6次招股书,但上市依然遥遥无期。

时间的朋友,还在苦苦等待。

正如蓝鲸财经评论的那样:“老牌玩家纷纷碰壁,似乎说明整个泛知识行业都尚未找到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单纯靠知识类KOL流量变现的道路已经不够,自带流量的音视频平台拥有大量优质KOL和庞大的用户池,在这一模式上显然更有发展潜力。大厂的“得意”对比老玩家的“失意”,令人唏嘘。”

这一次,吴晓波真正走下了“神坛”

这一次的吴晓波的翻车也说明,作为中产代言人的吴晓波,真正走下了神坛。

这届年轻人,越来越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精神了,不好忽悠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中美   神坛   独角兽   市值   确实   资本   观点   年轻人   留言   经济   文章   吴晓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