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勿为我们的“胜利”所误

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大卫·艾登堡爵士:“如果地球的自然环境破坏殆尽,人类是否还有其他去处?”他以问代答,意味深长地说:“地球生机勃勃,有獾、画眉、水母和珊瑚,我为什么要考虑移民月球?月球上除了尘土,一无所有。所以,谢谢你的美意,我宁愿待在地球上看蜂鸟,自得其乐。”

切勿为我们的“胜利”所误

水母、鸫鸟、珊瑚和獾(来源:Getty Image)

作为著名的自然纪录片主持人和矢志不渝的自然卫士,大卫·艾登堡爵士拒不考虑将移民太空作为人类未来备选方案的决绝态度,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和地球家园之间的关系。

地球有46亿年的历史,相较之下,人类存在的时间不过瞬息而已,但我们迄今所取得的成就却非同寻常。在不过几千年的时间里,我们已经成功地将地球约38%的陆地改造为城市、农田和牧场。人类修建的设施不断向人迹罕至之处延伸,开采、输送着就在几十年前还难以企及的自然资源。

切勿为我们的“胜利”所误

地球上哺乳动物之间的生物量分布(资料来源:地球上的生物量分布,PNAS)

人类的成功和对地球的改造能力,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我们对科学技术的掌握。有了现代科技发明和创新,移山填海已变得轻而易举,人类改造自然的本领更强,造成的影响也更持久。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滋生了一种信念,即任何问题,无论大小,总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然而,技术性解决方案并非一张通往全新世界的通行证,更不是对地球为所欲为的许可证。

实际上,大自然已经为人类敲响了警钟。有国际环保组织发布报告称,自1970年以来,哺乳动物、鸟类、鱼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全球野外种群数量平均下降了68%。2021年7月29日,我们就耗尽了当年地球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总量,在剩余约五个月的时间里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与此同时,危机也在酝酿和发展。如果我们继续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人类提供慷慨馈赠且不乏自我恢复能力的大自然也终将被推上穷途末路。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双重危机,人类开始认识到所面临挑战的广度和严峻性。政府政策和企业经营决策中应充分考虑生态价值,这样的共识正在形成。在绿色金融领域,进展亦可圈可点,金融部门正展现出将资金流从有损自然的投资领域导向对自然有利的投资领域的巨大潜力。面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每年面临7100亿美元的资金缺口,国际社会正在加倍努力,一方面拓展资源调动的新渠道,另一方面着手减少有损生物多样性的激励措施。将于今年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15)的第二阶段会议将设定未来全球生态保护的关键目标。

切勿为我们的“胜利”所误

阿波罗17号机组人员在1972年拍摄的“蓝色弹珠”图像(来源:NASA网站)

切勿为我们的“胜利”所误

被称为“淡蓝色小点”的照片,由旅行者1号太空探测器在1990年拍摄(来源:NASA网站)

五十年前,从太空中拍到的地球全貌图(被称为“蓝色弹珠”)令人叹为观止,也成为推动1970年代环保运动的标志性影像。图中的地球生机勃勃,其湛蓝的海洋、翠绿的森林和旋转的流云,在漆黑太空的衬托下,让人着迷,令人敬畏,但同时又显得那么精致脆弱。三十年前,当旅行者1号太空探测器即将穿越太阳系的边缘时,它的相机最后一次转向地球,“蓝色弹珠”变成了一粒几乎无法辨认的暗淡蓝点。一旦地球失去了生机与活力,这个淡蓝色的小点最终可能会退变成一粒尘埃,沉寂在漫无边际的黑暗宇宙中。

作为聪明绝顶的物种,人类必须拿出一份睿智,为人类自身和生灵万物塑造并维持一个可持续的未来。也许我们可以从大卫·艾登堡爵士颇为 “保守 ”的理念中获得启发,进而调整我们的行为,倾注一腔诚挚的关爱、怀着一份紧迫感,尽力去珍惜、保护和恢复我们的蓝色星球,守望我们共有的自然资本。

(作者朱力,系保尔森基金会生态保护项目主任;牛红卫,系保尔森基金会生态保护项目总监 )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旅行者   生物量   大卫   太空   生物多样性   地球   人类   来源   蓝色   自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