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资寿寺游记

灵石资寿寺游记

资寿寺院景

灵石资寿寺游记

十八罗汉(局部)


灵石资寿寺游记

护法神关公(元代壁画)


灵石资寿寺游记

药师佛殿藻井


初识资寿寺,缘于丁酉之年,仲夏时节,我随交口县作家、诗人赴王家大院采风,在返回途中邂逅了资寿寺。

资寿寺与王家大院均坐落于灵石县城东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华夏民居第一宅”王家大院以“天上取样人间造,雕艺精湛世上绝”名扬四海。而资寿寺以“处于山明水秀之地,立于人杰地灵之乡”遐迩闻名,为三晋大地不可多得的千年古刹。资寿寺在西,王家大院在东,两者相距约4公里,别具特色,各领风骚。

资寿寺,俗称苏溪寺,位于灵石县城东10公里处的静升镇苏溪村西侧,是一个以佛教为主、道教为辅的和合型寺庙。该寺东临绵山,西傍汾河,前临清溪,后靠岗地。楼阁高耸,殿宇林立,古树交荫,风景秀丽,1986年以其雄伟的建筑和高超的艺术载入《中国名胜辞典》。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近资寿寺,远望古刹殿宇巍峨,飞檐四挑,楼阁高耸,亭台林立。顶部三色琉璃瓦相间,飞阁流丹,气势雄伟。八字形的影壁上书写着“资寿寺”三个大字,格外醒目。以仪门外八字砖雕照壁为中轴,入门有一条长达 70余米的砖砌围廊引道,由低而高渐次伸往院落。妙在这仪门的设置也颇有气势,其建制为两层楼式构造,主要精工于上层。顶部灰色脊兽,瓦挂青兽,四面飞檐,周围八柱支撑,形成回廊式样。登临鸟瞰,寺院全貌尽收眼底。

绕过影壁,穿入仪门洞,眼前是一条狭长的甬道向内延伸。一座座殿宇、匍匐于佛像之下,感觉与一般寺院形式不尽相同。穿过牌坊门楼,走到山门殿前,两侧有哼哈二将塑像,亦称密迹金刚,这是传统寺院规制开始的地方。穿过天王殿,走进大雄宝殿,寺院的香火并没有想象中的旺盛,只见一个住持正在殿前上香。按照寺规,一般不许拍照。为了能进殿拍照,随跟僧人套磁,得知他是从峨眉山来的僧人。嘿嘿,于是说到峨眉山金顶十方普贤开光大典。旁边的工作人员,也加入我们的谈话,他给我讲哪尊佛是什么时代的,哪些壁画又是何时画的,哪些斗拱叫象鼻拱,哪些斗拱叫龙头拱。说来功夫也没白费,最后还是同意让我进殿拍了照。

品读三大士殿的菩萨金装佛像,两侧的十八罗汉面部表情栩栩如生。头像虽曾被盗走,但欣慰的是最终被捐回。说起捐回的那个人,真可谓功德无量!我在与工作人员聊天时获知,山门殿的密迹金刚是被日本人破坏的,现存的是后来修复的。如若观还有很明显的痕迹,这两尊金刚像,跟其他的佛像有着很大的区别,至少缺少了那种应有的气韵。

在药师佛殿内,解说员指着殿顶的藻井说,这儿便是典型的道教痕迹。我仔细观赏藻井,只见一根根木质铆鞘组合下,是一个大大的八卦。人常说“先有八卦,后有道教”,一层一层小斗拱形成的独特图案,完全是道家的推崇。一组组小巧玲珑、精致可人的斗拱,形成了蟠龙太极八卦外封的立体氛围,整齐有序、层层收缩,给人一种小品大气之美。

据现存碑文载,资寿寺创建于唐代咸通十一年(870),重建于宋代,在金代又遭破坏,元泰定年间重建。寺庙因祈求圣佛赐福、保佑庶民长寿,故名“资寿寺”。

所谓“资”者,供给、赐予也。寺名本为“祝帝道以遐昌、资群生于寿域”,意在资民以康寿。当地人提及资寿寺,称其是民众出资建庙,以图长寿康健之意。据说,宋代寺中香火较为兴盛,每日晨钟暮鼓过堂上殿的僧徒,多达20余人。金代末年,寺院因周围林木失火而致毁。随之,众僧各奔东西,香火断绝。

相传,元泰定元年,有一个名叫法海的远道僧人,前往绵山抱佛寺访友。途经此地,目睹寺院坍塌,很是惋惜,遂留脚有日。在邻近几十个村舍,走村串户,持钵沿门讲念经佛,意在激发当地村民复建寺院的志向。如此之举,甚为奏效。不日周围的乡绅、商号、村民等,纷纷捐助银两、财物,元泰定三年(1325)动工重建寺宇。明成化三年至正德十六年(1467—1521)又兴工进行了大规模的补茸完善,只是香火不及于前。好在后来的年代里,虽屡有战乱,但寺院和佛像的损坏程度不大。现存的建筑,均为明代重修。

资寿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规模颇大,院落宏敞,布局完整。总面积17000余平方米,分前后三进院落,共15座殿堂。以元代壁画和明代彩塑艺术著称于世,并因十八罗汉头像失而复得名扬海外。古刹建筑群体,均为砖木结构。全寺由三组建筑构成,主体建筑呈轴对称格局,自南向北中轴线上有仪门、天王殿、大雄雷音宝殿;左右两侧及两庑,则为弥陀佛殿、药师殿及弥勒佛殿、三大士殿、地藏王殿、二郎殿;天王殿左右为钟楼、鼓楼;寺的东南角则有关帝庙;西北角有方丈院、禅堂院、藏经楼等。这些古建结构奇巧,雕梁画栋,碧瓦凌空。屋顶三彩琉璃瓦覆盖,制作精巧,很有特色。

据了解,资寿寺有各殿塑像79尊,以菩萨和18罗汉塑像艺术水平最高。罗汉为梵语阿罗汉的简称,是值得世人供养的圣者。罗汉的另一解释,是声闻乘行者所证之最高果位,含杀贼、无生、应供等义。但“杀贼即杀尽烦恼之贼,应供则受一切天人之供养”的十八罗汉,不幸的是在1993年12月25日晚,遭受了“灭顶之灾”。

1993年12月初,襄汾县农民李全才等4人乘坐三轮车,到达灵石。适逢庙门关闭,他们虽未能入寺,但还是想方设法踩好了点。25日夜,4人携带事前准备好的钢锯、钳子、编织袋和铁棍等,还找来一辆汽车,在车上装了萝卜,以掩人耳目。车厢内拉了6个啤酒箱。他们绕道介休市来到苏溪村后,待夜深人静之时,留下1人站岗放哨,其余3人入寺将十八罗汉头像一一锯下。遂用纸将头像包好,翻墙逃出,将头像装到了啤酒箱内,然后用萝卜盖好,逃之夭夭,直奔广州。三天之后,他们逃到广州,将十八罗汉头像全部出售。单件都属于价值连城的珍品,竟被这以身试法之歹徒以15000元的价格全部卖出。酿造了震惊中外的“十八罗汉”头像盗窃事件。1994年6月至1995年2月,襄汾县公安局先后将4名案犯抓获。但他们肆无忌惮地盗窃,却让十八罗汉身首异处五年零四个月,也让三大士殿关闭长达五年之久。

资寿寺再次名扬海内外,缘于这十八罗汉头像流失海外复归灵石的一段传奇。1993年18尊首级一夜间失窃,在流失五年之后,由台湾震旦集团陈永泰先生重金全部购得并无偿回捐。18尊罗汉后经过灵石县知名雕塑家郭成保一手修补后,重放光彩。十八罗汉塑像,形态秀美,姿态娴雅端庄,衣纹线条流畅,比较成功地塑造出人物的动感。有高举右臂,四指曲回,小拇指欲掏向耳朵,却还未完全掏得住的挖耳罗汉;左手托钵,右手打着招呼,仿佛有求于人的举钵罗汉;有右手托经书,左手指划,正在讲述博大精深佛法的讲经罗汉……仔细品读,资寿寺十八罗汉,摒弃了传统塑像的死板、单一,各具形态,或笑或怒,实为“不以自己为神,而等同于人”的精品。看着或站或坐、或嗔或嬉的罗汉,足见前人雕塑技艺的高超。

值得一提的是,寺院仪门外有一八字影壁,入口处为尊天阁,中轴线上的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都有华丽的琉璃屋顶装饰,很是值得观赏品味。

返程的归途中,我在想:资寿寺作为千年古刹,留给我最深印记的是:壁画、彩塑和藻井。一是精美的元代壁画。寺内墙壁上画有壁画。壁画内容为佛、菩萨及佛祖释迦牟尼的传说故事。画面精美,笔力雄健,着色深厚。令人惊奇的是寺内壁画,虽经历代沧桑,却仍然保存完好。据讲解员介绍,在文革时这座寺庙曾被大队征用,但老百姓用稻草将佛像覆盖,且在大殿内沿墙壁堆放粮食,遮护壁画。如此珍贵的文物才得以保存,躲过了一场浩劫。这些壁画虽为明代作品,但笔墨间却有浑厚的元代遗风,既有外来艺术的痕迹,又有本土强烈的风格,彰显了唐宋元明历代壁画的不同特征、不同风格。二是独特的明代彩塑。资寿寺有大小塑像150余尊,其中大的3米有余,小的不足10厘米,无论是其表情动作、衣饰着装,还是其着色用彩,都可堪称为明代彩塑艺术的上乘之作。三是高超的藻井工艺。药师佛殿殿顶的藻井装饰堪称一绝,尤其是正中的两组藻井,一大一小,一方一长。其中大的是由256组斗拱,分四层向上叠涩收缩而成,中间雕刻鎏金八卦蟠龙;小的由100组斗拱分两层叠涩而成,中间为二龙戏珠。其设计奇巧,制作精细,色彩明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解德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灵石县   灵石   藻井   彩塑   佛殿   斗拱   塑像   罗汉   寺院   壁画   头像   游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