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皮鼓》加尖叫,奥斯卡简直了

三岁开始决定拒绝长大的奥斯卡,只要身边发生丑陋的事情,他就敲鼓,他就尖叫。他清醒,他格格不入。他在乎的是什么?

《铁皮鼓》加尖叫,奥斯卡简直了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1927-2015)的成名作《铁皮鼓》,就像一部可能让人不适,却有着浪漫剧情的文字版纪录片,它记录了奥斯卡的出生与成长。

奥斯卡让人不适的是什么?

三岁得到铁皮鼓当生日礼物的他,目睹妈妈跟舅舅偷情还有纳粹暴力的猖獗,决定停止成长。从此,只要身边发生丑陋的事情,他就尖叫,他就敲鼓。

他的尖叫声可以震破玻璃,魔音传脑。他的鼓声把纳粹集会转成舞会现场,后来让他成了剧团跟夜总会的鼓手。

会写出这种玩意儿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铁皮鼓》加尖叫,奥斯卡简直了

要冷酷无情,与世界争吵

英国评论家萨·拉什迪,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论君特·格拉斯》。

他说,格拉斯的《铁皮鼓》跟1960年代风行的荒谬剧场,还有博尔赫斯的小说一样,都在提醒我们不要被「乐观主义的细菌」给迷惑,以为所有问题终将被解决,可以被解决:

这就是格拉斯这部伟大的小说在其鼓声中告诉我的:竭尽全力。永远尝试,不怕做太多。摈弃安全网。在开始谈话前要先深呼吸。立志当主角。保持咧嘴而笑。要冷酷无情。与世界争吵。

解决世界的问题,我们办不到。但是,我们可以解决自己最困惑的问题先。


《铁皮鼓》加尖叫,奥斯卡简直了

格拉斯的写作,都在面对「历史」问题。《铁皮鼓》就是在跟世界争吵,用一个拒绝长大的孩子的形象。

格拉斯出生在如今的波兰省会大城但泽斯克,这个旧名但泽的海港,是日耳曼和斯拉夫民族轮流统治争夺超过六百年的历史名城。

格拉斯的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波兰人,二战被纳粹征兵,后来为美军俘虏释放之后,因为但泽被划入波兰而一度成为没有国籍的人。

「15岁穿上制服,16岁学会害怕,17岁进美国的战俘营,18岁重获自由」的他,陆续当过农民,矿工,石匠学徒。他写诗写剧本,后来到巴黎去追寻他的写作梦想。

28岁的格拉斯在艰困的生活条件之下,在1959年写出了诡异,魔幻,幽默的《铁皮鼓》。

《铁皮鼓》加尖叫,奥斯卡简直了

是个怀疑者,是个流浪汉

格拉斯说他的但泽三部曲,《铁皮鼓》/《猫与鼠》/《狗年月》有四个共同点。

一是从纳粹时期德国人的过错问题切入,二是空间跟时间集中在但泽还是但泽时,三是真实与虚构交替。四是「试图为自己保留一块最终失去的乡土,一块由于政治、历史原因而失去的乡土」。

奥斯卡的形象,对创作者格拉斯来说,「就是一个令人怀疑的存在」。这是他后来创作当中经常会出现的「怀疑者」的雏形--怀疑自己的身份,处境,旁边的人事物,以及他们之所以会是今天这个模样的原因。

《铁皮鼓》加尖叫,奥斯卡简直了

怀疑者奥斯卡,同时也是个日耳曼文学传统中的「流浪汉」。《铁皮鼓》出版20年的1979年,格拉斯到中国访问并发表演讲就自称,他是「流浪汉小说的继承者」。

荷马史诗讲的是战争发生当下的统治者身份的流浪者,西班牙骑士文学讲的是发生在异域的有身份的流浪者。格拉斯的流浪者却是个机警,狡诈,不讲道德的侏儒。

《奥德赛》的主题是回家,《唐吉诃德》的目标是拯救,《铁皮鼓》的开始是拒绝长大,结尾是回到正常的生活。格拉斯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他是理性沉睡之时的一个可憎之徒」。

只有理性回归,只有面对历史,小市民才有可能变成「正常人」。

所以,德国纳粹时期前后的「罪」,成了长不大的「罚」。奥斯卡后来给父亲办葬礼,他终于承认父亲,喊了「爸爸」跳入墓坑。

然后,很神奇的,也很合理的,他突然就长大了,长成正常身高的奥斯卡。

《铁皮鼓》加尖叫,奥斯卡简直了

奥斯卡他清醒,格格不入

三篇四十六章的《铁皮鼓》,是奥斯卡·马策拉特在疗养与护理院(精神病院的委婉称谓)所写的一生回忆。

拒绝长大的他,从小就在明处在暗处旁观,没有明确道德价值观念的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丑恶行为。

他从外祖母怀孕的二十世纪末,写到二战结束初期,有时候用当事人的视角,有时候用自己当下的看法来评论:

有一天,我倾听着自己的鼓声(我是很少这样做的),不禁发现,奥斯卡用新的鼓点,急切而谨慎地把他的激情传递给了铁皮鼓。


我毫无计划便击起鼓来,只想让人家明白我的鼓声的含义。我把通常的夜总会音乐的曲

目光全都丢在脑后。奥斯卡也不演奏爵士乐。我不喜欢人家把我看成一个发狂的打击乐手。


哦,我对自己说,我们逃到巴黎去吧,这很好,听起来也很有道理,可以上电影,还有那个嘉宾,他抽着烟斗,追捕我,心肠挺好。那么,谁来扮演我呢?卓别林?毕加索?


《铁皮鼓》加尖叫,奥斯卡简直了

1979年,由沃尔克·施隆多夫导演的电影版《铁皮鼓》,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找来的是10岁小孩,主演奥斯卡。

虚无岛的彼得潘也是长不大的人,但是,他生活在乐园之内。奥斯卡则是成人世界里的小孩,遭遇种种暴力跟龌龊,他清醒,他格格不入。

永远尝试,要与世界争吵

《铁皮鼓》加尖叫,奥斯卡简直了

幸好格拉斯的文学之笔带着幽默跟魔幻,我们才有办法隔着距离去看这些无处不在的小奸小恶,以及延伸而来的腥风血雨。

跟格拉斯出生在同一年的马尔克斯,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得诺奖。

格拉斯比马尔克斯还要早就写出魔幻写实小说,差别点在于格拉斯的魔幻带有病态般的怪诞。但是,还不致于像卡夫卡《变形记》里主角是最后被苹果砸死的蟑螂,那样的没有出路。

鼓声不断,你不听,难道要等待尖叫声来逼疯你吗?

永远尝试,不怕做太多。要与世界争吵。

《铁皮鼓》加尖叫,奥斯卡简直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奥斯卡   马尔克斯   铁皮   日耳曼   纳粹   鼓声   流浪汉   流浪者   格格不入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