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做自己,再学做人,再学做事

先学做自己,再学做人,再学做事

跃跃上然

确实,做中国的小孩子是件很辛苦的事情,父母亲以为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从小就被要求背唐诗、弹钢琴、学英语等等,失去了天真快乐的童年。这是由于很多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儿女将来能够出人头地。愿望当然是美好的,但是方法是扭曲的,表面上是教育孩子,实质上是摧残孩子,就像是一棵幼苗,一开始就把它摧残了,扭曲了。


  确实,人人都渴望这一生中能够成功,但是其实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优秀和幸福。成功是需要外部条件的,但是优秀和幸福是完全可以自主获得的。人生最值得追求的是两样东西,一是优秀,二是幸福,而这两者都离不开智慧。因此家长要陪伴儿女在大自然中玩耍,在生活中学习,而不是逼迫他去背唐诗,要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建立与自己内心的联系,联通大自然的能量。


  我们是自然之子,开发孩子的天赋和潜能,跟自己生命的本源建立联结,这个就是学习做自己,只有做自己才有自信。老天爷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就充满幸福,这一切都离不开与生命本源的联系。


  “四书”里面有一部是《大学》,《大学》的“三纲领”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实“明德”就是学做人,“亲民”就是学做人,“止于至善”就是学做事。


先学做自己,再学做人,再学做事

跃跃上然

明德,就是我们心的本体,就是良知,就是真如。佛教称为“真如”,王阳明称之为“良知”。“明明德”其实就是“致良知”,就是彰显人人本具的光明德性,就是跟我们生命的本源建立联系。


  “在亲民”,朱熹把“亲”解释为“新”,就是日新又新,使人人都能够去除内心的污染,苟日新又日新。王阳明认为“亲民”,其实不要把“亲”解释作“新”,她就是“亲”,就是把天下人都当做自己的骨肉至亲,有爱心,当然这就是最好地学做人。


  “止于至善”就是使自己和所有人共同达到至善的境界,“至善”就是“以天下万物为一体”,也就是孔子所描述的最高境界,大人君子的境界。孔子说:“夫大人君子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样其实你就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你的心胸、你的境界就是遍满法界的。


  所以说抓住根本,何愁枝末。教育小孩子,在亲子教育阶段不要让他盲目地学那么多知识,学校里就已经有足够的时间学了,你要抓住最根本的,那就是什么?就是生命教育,就是本性的、生命的鲜活智慧的教育。有智慧的父母不会逼迫孩子去背诵枝末的各种知识,而是顺应孩子童年时期喜欢玩的天性,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做自己,建立自信,在玩耍中建立跟自己生命本源的联系。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才是最重要的大根大本、立定脚跟的生命教育。

喜欢的文章欢迎关注转发,感谢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明德   止于至善   地学   本源   良知   境界   智慧   生命   孩子   幸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