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河南红石古寨,寨名究竟咋来滴?

大名鼎鼎的河南红石古寨,寨名究竟咋来滴?


大名鼎鼎的河南红石古寨,寨名究竟咋来滴?

文·图‖梁耀国


周末骑行已成习惯,一星期若不出去跑一圈,浑身难受。郁闷的是,过去的二十多天时间里几无晴日,潇潇秋雨没完没了,以至于把人心也下的湿漉漉、沉甸甸的。

又逢周末,又逢雨天,实在按捺不住内心的烦躁,决计单枪匹马四处走走,一来赏景,二来散心,三来锻炼,想必也是美事一桩。(想看看上一站老梁逛了哪儿?欢迎点击以下链接:许昌碾上村寇氏溯源及其他)

过去说农民干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如今骑车走大公路也是这么个情况。晴天大车驶过,卷起的尘土让人睁不开眼;雨天大车驶过,溅起的泥水弄得满身都是。基于此,加上出于安全考虑,我觉得还是走乡村公路稳妥。

去哪儿好呢?蓦地,我想起了临沣寨。说走就走马上走,于是乎,我义无返顾地冲进了雨肚里,朝郏县临沣寨进发。

穿京广立交桥,走许继大道,过西环,须臾功夫,已出憋屈已久的城市,看到沁绿的麦田,看到粲然的野菊花,看到河面上钻进钻出的小野鸭,心里豁然敞亮了,舒坦了。

一路不徐不疾,悠哉游哉地蹬着车子,过颍桥,过库庄,过长桥,过堂街,边走边打听,距离临沣寨越来越近。

才问过一古稀老汉,说过了前面的村子就是临沣寨。穿过村子,果然看到十字路口有块赭红色的大石头,上书“临沣古寨生态博物馆”,落款为河南省文物局。其西边是条小河,河上架有红石单孔券桥一座,尽显拙朴之美。而桥头那两棵比大水缸还粗的老柳树,树梢已枯,想必在此也阅尽了古寨的岁月沧桑。

天遂人愿,一到临沣寨,雨马上住了。老天爷这是想让我在这儿玩个痛快呀!(欲欣赏梁耀国老师写的其它佳作,欢迎点击以下链接:1.风云叱咤的襄城此人,今墓茔凋敝,荒草萋萋!;2.这座400多年的古建筑,让我禁不住双眼模糊!)

绕过一浓荫遮蔽的小道,红石砌就的临沣寨赫然呈现于眼前。这是古寨的东寨门,门头上嵌“溥(pu)滨”匾额,意为此门滨临利溥之河畔。细打量,从寨墙根脚到上面的垛口,高约两丈许,清一色的红石头,白石灰勾缝。寨门与两侧寨墙,明显不在一个平面上,这和我看到的古城墙有很大的出入。打听方知,建寨子时,主事者为了公平起见,专门挑一德高望重的老者,黑布蒙眼,臂挎灰篮,走着撒着灰。白灰撒到哪儿,寨墙建到哪儿,这才有了今天临沣寨不方不圆的外形。寨门正上方新修一门楼,灰墙黛瓦,木格窗棂,新与旧太突兀,感觉建了还不如不建。

下图:临沣寨寨门。


大名鼎鼎的河南红石古寨,寨名究竟咋来滴?


走进寨门,才知道寨墙的厚度,进深足有丈余。中间凹槽里,各安一扇寸厚的榆木木门,门上隔四指用铆钉铆一铁条,既结实又美观。

出于习惯,每到一地,我喜欢寻一老者,问东问西。言谈之中,对这里的风土人情、逸闻趣事便会略知一二。这次来临沣寨,故伎重演,还真收获不少。

通过和一位坐在高门台上歇息的朱姓老先生攀谈,得知临沣寨最早叫张家埂,四周是汝河冲刷而成的洼地,长满了芦苇,张家人以编苇席和其他苇制品为生。明万历年间,他的老祖宗逃难落户于此地,先给张家打长工,后来靠着聪明和勤劳慢慢发达了,变成了张家给朱家打长工,张家埂自然而然改名为朱家洼。现在全寨600多口人,90%姓朱。听话听音,不难听出,老先生话音里充满了自豪之情。

据老先生讲,他们老朱家靠贩盐发迹后,为了保护家业不被匪患袭扰,不被水患冲毁,先辈们在土寨墙的原址上,外砌从紫云山上采来的石头,里用挖护寨河取来的土,和以石灰,夯筑而就。为使寨墙坚固,防止出现两张皮,隔不远横放一把石,深深嵌在土墙里,这样一来整个寨墙浑然一体。

临沣寨共有三个寨门,除溥滨门外,另外还有南门和西门。南门大名“来曛”门,取自《诗经》“曛风南来”一句。西门因临沣溪而取名“临沣”,这也是临沣寨寨名的由来,当地人则喜欢形象地称之红石寨。如今,在西大门锈迹斑斑的铁条上,依然能找到“同治元年”、“岁在壬戊”等字样。当然,如果仅凭这一点说临沣寨建于清同治元年,即1862年,还不足为信,除非有更详实的史料加以佐证才行。

下图:颇有岁月感的寨门。


大名鼎鼎的河南红石古寨,寨名究竟咋来滴?


临沣寨现存古民居20余处,400余间,最有代表性,也最有看头的几处老宅子,都在寨子中心位置。告别知识渊博且谈吐不俗的老先生,我推着车子朝街心走。深秋,街两边都是晾晒的辣椒垛,或高或低,或长或短,辛辣的辣椒味儿弥漫了整个寨子。正值午饭时间,老乡们端着黄皮大铁碗,有的坐着,有的蹲着,有的站着,还有的靠在门框上,一边吃一边侃大山,满眼乡情味儿,它与已经商业化的周庄、乔家大院相比,更有原始之美、之韵。

或许来的不是时候,挨门五处大院只有东院大门敞开。我问老乡能不能进去,有老乡说随便进,随便看,没人管。步入院子,才发现只有一进院子,堂屋、东屋各三间。东屋大门敞开,里面摆着纺花车、织布机等生活用具,还摆着蒜臼、棒槌等日常用品,由此不难看出,这里是一个小规模的民俗博物馆。堂屋铁将军把门,进不去,但明柱上的对联很值得品味,内容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相比而言,屋里的对联内容更简练,上联是:欲高门第须为善,下联是:要好儿孙必读书。匾额“渔儒堂”。仅从这两副对联就不难看出,朱姓人家崇尚读书,崇尚积善,这或许正是他们兴盛百年的一个主要原因。

我走走,停停,看看,不觉间在寨子里呆了三个多小时。临走,我骑车沿着寨墙外与寨河间的红石小道,飞速跑了一圈,刚好一千米出头。骑行当中,顺手拍了几张照片以作留念。

2021年9月22日

下图:老寨墙。(文首图:古宅大门)


大名鼎鼎的河南红石古寨,寨名究竟咋来滴?


【作者简介】梁耀国,现就职于许昌市房产交易租赁管理处,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许昌   堂屋   寨子   河南省   河南   大名鼎鼎   下图   对联   老先生   老家   本文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