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报40年 - 佳作诞生记之报道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持续追踪捉住好新闻“中微子”

来源:【读特】

特报40年 | 佳作诞生记之报道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持续追踪捉住好新闻“中微子”

2012年12月22日,《美国〈科学〉杂志公布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成果入选》发表在《深圳特区报》头版。

“本报曾多次关注报道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昨天再传喜讯:在美国《科学》杂志公布的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中,大亚湾实验发现中微子第三种振荡模式的成果上榜。”这是记者綦伟、方磊2012年12月22日发表在《深圳特区报》头版的一条重磅消息,此后获评广东省新闻奖一等奖。

“报道获奖跟消息本身的分量有很大关系,同时离不开前期主动发现线索,并持续跟踪采访。”近日,綦伟回忆十年前的采写经历时说。

翻报纸偶然发现新闻线索,迅速判断大胆联系采访

“2011年12月我在机动记者部,部门领导从一家财经报纸上看到一篇报道,里面提到,深圳大亚湾在做中微子实验,问我这个选题怎么样?”綦伟说,机动部主要是承担重大社会新闻事件的策划报道,之前的聚焦点并不在科技上。“我们也不懂中微子是啥东西,但感觉这是一个重大的事儿。”

因为觉得这件事很有新闻价值,而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站就在深圳,綦伟于是进一步查找资料,发现新华社在当年8月份曾发过一条消息,而且早前实验室动工时也有报道。不过这些消息,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也很少有媒体深入报道,“我觉得这是个冷门,值得深挖。”

确定选题后,綦伟电话联系上北京中科院的高能物理研究所,找到高能所主管中微子实验的大科学装置办,随即又通过他们联系上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站。

实地探访中微子实验站,采写刊发第一篇独家报道

“跟科学家打交道不是很难,他们都很单纯,很容易交朋友。”綦伟说,顺利联系到采访对象后,12月6日,他带着“这个神秘的科研基地究竟是什么样子、如何探测中微子”等众多疑问,搭乘公交、转乘的士来到了大亚湾。

“我完全是个门外汉,去现场就是当学生,让研究员带着我看,给我讲解,然后凭着自己的理解去想是怎么回事。”綦伟说,当时陪同讲解的有两位研究员——张家文和李小男。张家文介绍了实验站的探测器如何捕捉中微子,李小男解释了为何选址大亚湾。

“因为不了解,也提不了专业的问题,只能去看去听,尽力去理解,然后写出来,尽力为普通读者科普中微子实验。”綦伟说,此前的媒体已经报道实验在近点取数了,而他采写的报道则首次披露了远点大厅正放置实验装置并即将运行的消息。后来,这篇独家报道获评了深圳市新闻奖三等奖。

抓住新线索密切关注跟踪,接连采写展现实验新动向

“很多重要的新闻是在跑现场过程中发现的,有了新发现后,就是持之以恒地跟,如果浅尝辄止,后续更重要的动态就溜掉了。”采写到独家报道后,綦伟意识到后续将有更重磅的消息,于是更密切地关注中微子实验。

2012年3月8日,中科院对外宣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首次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消息发布后,我就采写了第二篇跟踪报道,并申请去北京做进一步的采访。”到达中科院高能所,綦伟马不停蹄地采访了实验项目的副经理、研究员曹俊,第二天又听了研究员邢志忠作的关于实验结果的理论研究报告会。“回深后,我又去了趟大亚湾实验基地,采访了李小男、张浩云、唐晓等科研人员。”

这次采写的深度报道《在地下百米处探测中微子》,不仅详细介绍了实验结果发现前后科研人员所做的种种努力,还讲述了他们的生活细节,展现了他们不畏辛苦致力科研的精气神。

时隔9个月后,美国的《科学》杂志把大亚湾发现的中微子振荡列为年度的十大科学突破之一。“当时我们第一时间发了消息,并根据之前采访积累的材料采写了通讯。” 綦伟说,后来他又去大亚湾实验站采访过科研人员, “他们说发现已经有了,还要一步步把精确度往上推,保持中微子精确探测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原标题《持续追踪捉住好新闻“中微子”》)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小虎)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大亚湾   中微子   实验站   独家报道   深圳   佳作   研究员   采访   消息   发现   科学   新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