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余姓的发源地-篁村

篁村,村子不大,房子不多,但算是江西婺源沱川乡一个古老的村子,也是余姓的发源地。村口宋末大夫桥和近千年的罗汉松颇为引人注目,村落布局玲珑轻盈,村中的清溪绕屋,整个村落贴近自然、融于山水、追求恬淡、聚族而居,是婺源徽文化气息与自然景观交融最为完美的古村落之一。

探访余姓的发源地——篁村

篁村

一入村口,便是一座廊桥,桥头粉墙翘角,桥身木质雕凿,桥上覆瓦雕花,长约20多米,据说建于明代。树木枝条将廊桥掩映的影影绰绰,古朴典雅的廊桥,透出一股沧桑之美。原本这儿有两座桥,因这个村先后两人中了进士,而建桥纪念,文革中拆毁一座。篁村的这座桥,相传当年屈原流放时曾从此桥过,故名大夫桥。

探访余姓的发源地——篁村

廊桥

探访余姓的发源地——篁村

廊桥

小村内古建筑不多,但很有灵气,布局轻盈而不凌乱。村口有一棵倒长的罗汉松,传说篁村的创立者初到此地时,曾将罗汉松的树枝倒插入土,以察看风水,若成活,此地才宜居住,结果罗汉松不但成活了,而且越长越茂盛,植树人的子孙也就在此地世代生息繁衍下来了。

探访余姓的发源地——篁村

进村的小路

小村灵秀而又宁静,顺着通往村子的曲曲折折的青石板小路,进村后看见几处保存得相当完好的老宅子,门口精美的砖雕、石雕,室内的木雕,也十分精细。 篁村现存“余氏宗祠”、“正中堂”、“祥流屋”、“翰林院”等明清建筑30多幢。 如今,逝去的岁月带走了篁村昔日的繁荣,却留下了这些写着历史的建筑群。绵长的群山阻碍了这座古老的村落与外界的联系,多少年来篁村似乎被人们所遗忘,这里不见游人,与周边一些闻名遐迩的村落相比显得有些落寂;然而,久远的历史和奢华的古宅见证了昔日的辉煌。

探访余姓的发源地——篁村

沧桑的古宅和青石板小路

探访余姓的发源地——篁村

老宅

婺源沱川一带的余姓人很多,当地人众口一词来自桐城。据《沱川余氏宗谱》载:沱川余氏始祖余道潜,与朱熹的父亲朱松是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同科进士。余道潜于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由安徽桐城迁沱川篁村。村名取自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诗意。篁村余姓以后又分支迁彰村,彰村又分支迁理坑,所以沱川余姓三村均根系北宋安徽桐城。余道潜后裔在明清年间出了不少达官贵人,其中较出名的有明代吏部尚书余懋衡、工部尚书余懋学等。

探访余姓的发源地——篁村

逝去的岁月带走了篁村昔日的繁荣,却留下了这些写着历史的建筑群

余氏宗祠又名“余庆堂”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建筑物坐北朝南,大门门楼恢弘典雅,华美大气。门楼正中横书“始基甲第”四个浮雕大字,上下左右均是砖雕,有凤、鹤、麒麟等图案,内分前后堂。据说,村里的一位祖先中了状元,为纪念这个吉利的时刻将宗祠命名为《始基甲第》。《始基甲第》蕴藏着感人的故事,也是余姓子孙的荣耀。

探访余姓的发源地——篁村

余氏宗祠又名“余庆堂”

篁村始祖余道潜,当年选址建村时,为验证此地适宜人居住,随手倒插一枝罗汉松,若能成活,举家迁于此,至今近千年了。此树远望象一位修行千年的佛祖在此打坐,满身禅气;近观树身奇绝,离地两米处,树丫向四周匀称伸展,一年四季枝叶茂密葱绿,仿佛是一个巨型盆景,令人叹为观止并有几分敬仰。树胸约2.5米,要四成人合抱,高10余米。篁村的村民世代都把这棵罗汉松奉为给他们带来吉祥的神灵。传说摸过罗汉松的人都会长寿,当然我也不会错过“长寿”的机会噢。

探访余姓的发源地——篁村

罗汉松

徜徉在村中,世间的尘嚣在瞬间消失了,只有田园的春色,飘逸着一种古韵,潺潺的水声,古老的廊桥,粉墙黛瓦的民居……

探访余姓的发源地——篁村

徜徉在村中,世间的尘嚣在瞬间消失了

这里一切都是那么的幽静,没有游人的喧嚣,没有尘世的烦燥,村民们过着宁静的生活,幽静的古山村依然散发出古朴的幽香,就在这一刻才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原来宁静也是一种美……

孙克勤撰文和摄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桐城   婺源   甲第   砖雕   长寿   宗祠   村口   发源地   村落   明代   村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