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订单、转移生产线?印度、越南都没戏

抢订单、转移生产线?印度、越南都没戏

作者 | 谢筱白

|点击名片关注 |



最近很多财经媒体都在大讲特讲,什么我们的订单都被越南、印度拿走了,这不是好现象啊!


什么他们的出口大幅提升,抢夺了本该属于我们的国际订单啦!


什么越南的订单排到了9月份,印度的订单排到了二季度,苹果已经把新的Ipad生产线给到印度生产等等等等。


诚然,是有这样的情况,而且制造业确实是一个会依据成本转移的行业,但要知道——制造业的水很深,一般国家它根本把握不住!


你想过没有,如果只看人工成本,非洲更低,为什么没看企业往那搬?


那到底抢订单、转移生产线,印度、越南到底有没有戏?


今天我们就借这个话题聊一聊,制造业竞争的优势在哪里?弊端又在哪里?相关上市公司值不值得投?


01

中铁六局有话说


我有一个哥们在中铁六局,他做过一个让他痛苦万分的项目——越南首都河内吉灵-河东城市轻轨建设工程。


当年招标书上白纸黑字写着:全长13公里,设有12个车站,总投资5.53亿美元,项目于2010年上半年动工,工期:


36个月


那时的中国高铁正作为一张名片,正在世界各国火力全开。


我那哥们讲,一条十几公里长的轻轨,对于轻车熟路的我们来说,在国内建最多只需要18个月。


但是在越南,尽管事先已经充分考虑到可能遇到的困难,但后来的事,说明我们还是太乐观了。


2011年,河内轻轨终于开工。


36个月后,本该竣工的轻轨工程,却发生两次事故,造成1人死亡,数人受伤。


这仅仅轻轨项目里的一个小插曲。


这个原本计划36个月完工的项目,经历了数不清的波折,一直拖到2018年9月才最终竣工。


你以为万事大吉了,错!没想到更大的麻烦还在后面。


项目建成并完成试运行后,中方多次被以缺少相关文件和缺少检验标准等问题被越南卡住。


这一卡,就直接拖到了2020年的新冠疫情期间。


据澎湃新闻报道,到2020年12月中旬,河内轻轨已经试车5700列,总里程70000公里,准点度99.8%,但就是不让正式运行。


最后连我们总理也出来亲自过问

“那个2021年3月底能不能通车?”


2021年11月8日,《人民日报》正式报道通车仪式,通告里写着:


四周响起热烈的掌声。


是啊,历经10年建设,至少10次延期,建设成本一升再升,最后还搭上北京地铁公司,负责运营这条线路,才完成最后的临门一脚。


我问中铁六局的哥们“在越南施工十年,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他回答“这跟天通苑真TM像啊!”


抢订单、转移生产线?印度、越南都没戏

抢订单、转移生产线?印度、越南都没戏


诚然,这熟悉的制服和站台风格,让人恍惚,这十年生死两茫茫到底图了啥?


我又问“计划工期3年,你们是怎么干成十年的?”


他苦笑着打开了话匣子,“河内地铁比我们还早开工一年,现在还没通车呢?”“钉子户太多!”“工人不好用”……


我查了下,越南最大的纸媒也报道过河内第二条地铁线的拆迁问题,他们说:


光是S11站需要拆迁的7户人家就导致地铁一直停工。


这在国内也算个事儿?


02

富士康也有话说


前几年,因为用人成本等方面的考量,台企富士康一直琢磨着把产能向用工成本更低的地方转移,比如:


越南、印度。


然而从2020年开始向南亚转移后,富士康却发现:

“怎么跟当初设想的不一样?”


比如,在越南的工厂,不管怎么搞,都无法支撑起对苹果的供应。


一方面是上下游的产业链不成熟,跟不上;另一方面是熟练工严重缺乏,教还一时半会教不会!


怎么办?富士康灵机一动,当地政府批给富士康的大量土地不是用不完吗?


租出去!


富士康当机立断把土地租给其他需要用地的工厂。


气得越南当地政府赶紧收回拨给富士康的部分土地。


另一家制造企业纬创,2021年也被郭台铭忽悠着赶赴南亚,还急不可耐地把大陆两家工厂打包甩给立讯精密。


结果去了,增收不增利。


反倒是待在大陆的立讯精密,去年业绩增长了5成。


为啥会这样?


这里有个小故事,立讯精密的创始人王来春以前就是富士康的厂妹,创业前,住着上百人的大通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后来创业,王来春更是在办公室里贴满了郭台铭的语录。


就凭这一点,越南、印度的朋友能做到吗?


另外,立讯精密在各条战线都开始和富士康硬杠,抢人、抢订单.....逼得老领导要求“靠钱指挥”“靠前作战”——去高速路口抢人!


但凡他越南争点气,至于吗?


抢订单、转移生产线?印度、越南都没戏


03

印度电影也有话说


大家都知道印度电影里总是穿插着大量的歌舞,为啥会这样?


坊间有很多分析,比如:

文化传统,什么印度人对艺术很尊重,没有歌舞的印度电影就没有灵魂。


还有什么社会原因,说印度的观众很穷,买一张电影票不容易,因此要让他们觉得“物超所值”,需要歌舞来拉市场,让观众感受到电影从业者的诚意。


还有说印度公共卫生不健全,公厕很拥挤,观影如果突然想入厕,要排很久的队,所以电影厂商们就顺应国情,体贴观众,用很长的歌舞作为“休息时间”,让观众有充足时间去排队上厕所。


抢订单、转移生产线?印度、越南都没戏


这些理由听起来就不那么靠谱。


和印度北部地区有浓重血缘关系的中亚国家,或者热爱音乐到骨子里的意大利和南美其他国家,他们的电影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到处是歌舞的情况?


非洲国家更穷,他们对电影期待也高,但南非、埃及出产的电影,也没有穿插歌舞,对吧?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印度歌舞大面积地出现在宝莱坞电影里呢?


市场决定产品,在任何行业都是一样的。


在我看来,任何产品的形式确定过程,背后都有经济理性的考量,首先是基于市场特殊性的考虑,其次是最大化生产者的利益,最后才是产品的呈现形式。


电影行业是一个有着“大国红利”,特别是“人口红利”的产业。


拍电影给一位观众、一亿观众或者十亿观众看,制片方所耗费的成本都是一样的。


但市场的观众基数越大,均摊后的成本也就更低,厂商能赚到的钱就越多,这是一个简单的边际成本问题。


印度无疑是中国之外人口红利最大的国家。最新的2021年人口统计显示,印度人口已达到14.16亿人。


不过,印度的人口红利可能只是一种潜力,而不是现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数据显示:

这个国家成年文盲人口约有三亿,是全球文盲人口唯一过亿的国家,占全球文盲人口近40%,另外印度女性的文盲率超过30%,男性为20%。


回到电影行业,电影的观众如果文化程度过低,那么他们对情节的理解会有一些问题。


识字率不高的人更难去体会那些复杂的情节,更不会去观赏文艺片。


另外,这个国家还存在语言分割。

印度有1600多种方言,印度的货币上更印着14种语言,它们在全国的使用范围都不小。


如果不借助于英语,印度一些地域和族群之间,根本无法进行现代社会的正常交流。


换言之,识字率不高,加上语言分割等原因,使得印度的电影行业要吃到“人口红利”很不容易。


因此,它们必须把电影形式变得更加“普适化”,让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语言的观众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于是,歌舞成为了最好的工具。


歌舞可以跨越文化层次,即使文盲也能从歌舞中找到很好的感官体验。


另外歌舞也可以跨越语言隔阂,就好比中国人不一定理解拉丁文化,但对浪漫的吉他舞曲,依然可以充满幻想。


当然,基础教育的缺失,以及语言分割等原因,导致很多经济学家并不认为 “印度制造”可以媲美“中国制造”。


毕竟,我们不可能把生产线的每个操作规程,都编排成歌舞,让流水线的工人,跟着节奏“动次打次”。


04

生产线不是你想搬就能搬的


说回来,我们会发现制造业水平确实不是一般的深,不仅和人工素质、营商环境、国家稳定,地方清廉等有关系,更重要的是需要的是上下游协同的产业链。


为什么中国制造很难模仿?

中国卡住的位置别的国家难以超越?

为什么富士康、纬创搬出去了,又要回来?


这是因为制造业竞争已经不是拼工厂了,而是拼基建和生态。


比如越南,想用纺织业来教育自己的产业工人,完善自己的基础建设,逐步构建上下游配套设施。


但问题是,纺织机械行业,中国都已经是国际上规模最大、产量最高的国家了,越南每年都要向中国进口大量的针织机、花边机、纺纱机。


越南可以头铁,说我不用你的,那越南的纺织业成本就会失去价格优势。


那越南人说我自己造纺织机械。

好的。


要自己造纺织机,这就涉及到更复杂的机械制造行业,咱们不说越南有没有这方面的研发人才、管理人才、装配技能人才,也不说有没有机械制造配套产业链了。


就单说数控机床,咱们国家又是产业链完整齐全的,同样的道理,用不用我们的数控机床吧,不用,你造出来的针织机又是贵的起飞。


啊这。


那越南说数控机床也自己造,这数控机床需要很多精细的铸件,在这方面咱们又能做,而且有很多隐形企业,常年给日本和德国的高精度机床企业供应铸件。


你用,还是不用?

不用,没有竞争力。

用了,我得利。


所以你看,这就是制造业全产业链的威力,想要卡脖子的时候就能拿出手段来。


05

当然我们不是高枕无忧


制造业外溢,依然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毕竟天下生意也不可能就让我们一家做了,更何况很多东南亚厂背后的老板也是我们自己人。


但什么样的制造业可以外溢?什么样的制造业要留下?


这选择权,需要掌握在我们手里。


具体到一个产业,什么环节可以出去,什么环节应该握在手里,我们依然要有选择权、要有控制权。


比如:印度手机制造,看起来如火如荼,但如果剖开了看,零件里面78%都是来自中国进口。


所以严格来说,印度目前仅仅是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一个外包车间而已。


但是,同样是手机,咱们在芯片领域,也被卡着脖子。


这也是我们国家一直在努力提高端制造业的原因。


抢订单、转移生产线?印度、越南都没戏


当然,随着国内人工成本的不断提升,我们也需要在人工智能等数字化上更加提速,从而降低总的生产成本,来弥补人力成本提高带来劣势。


就现在的局面而言,东南亚和印度想要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面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显而易见有难度。


但这能说明中国制造业是个好投资标的吗?


06

最差的投资标的,没有之一


我们会发现国内有大量生产电子产品零配件的上市公司(如塑胶、五金、电子零配件),他们很多都是苹果、三星、华为、小米、LG、索尼等终端大厂的非核心供应商。


而且基本上都是在2010年——2018年“业绩爆发”期间成功IPO,这样的公司在A股多如牛毛。


但我们仔细分析会发现,这类公司都有几个特点:


一是有大量的应收款,目前国内电子行业普通都是三个月(90天)的结款周期(当然少数独家供应,不能替代的品牌零件除外);


二是公司业绩不稳定,直上直下,当傍上像苹果这样的超级大客户时,业绩会快速飙涨。但一旦合作出现问题,业绩也会一落千丈,比如:前两年的欧菲光。


三是频繁暴雷,比如:苹果、三星这样的大公司,只要调整产品线,调整供应商名单,就会造成大量的款项无法收回,营收大幅降低。


四是进入门槛比较低,基本很少有技术壁垒。导致价格血拼厉害,只要赶上原材料上涨,就经常会出现增收不增利,甚至亏损的情况。


选择这样的企业,作为投资标的,是要多累有多累,而且风险巨大,换言之,这类企业大多是凭本事,挣辛苦钱,属于看天吃饭。


有位著名的分析师就曾经说过这一样一段话:

要是想忙一天的话,就请朋友来家里吃饭;

你要是想忙一年的话,就装修你的房子;

你要是想忙一辈子的话,就多买几个这样的制造企业。


综上,我们会发现中国制造整体上还是靠综合性低成本、产业链全面的优势。


什么时候我们不再是靠人力压价,而是靠整体技术和效率提升,掌握知识产权,技术话语权的时候,或许才能发生本质的改观。


当然,这些都需要巨额的投入和付出,好在,我们已经明确了方向,《中国制造2025》也清晰地指出,要在未来五年完成这样的升级和创新。


对此,我满怀信心。


思考题:


你觉得印度、越南,有能力抢走订单、能转移生产线吗?为什么?


感谢三连,欢迎留言讨论,我们评论区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三星   越南   印度   河内   轻轨   歌舞   生产线   制造业   观众   订单   国家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