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之如饴甘溪行

甘之如饴甘溪行

暮春的日子,又到甘溪。



迎着和煦的阳光,我们出发了,一路清风拂面,沉浸在花香的氲氤之中,空气里都是甜蜜的味道。是什么花儿那么香呢?是杜鹃吗?是鸢尾吗?是桐花吗?还是路边那许多叫不出名来的花儿呢?我想没有谁能够区分出来,也许你一个随随便便的答案就会忽略山野之间那些卑微却怒放的生命。这时节,所有的花儿都在盛开,每一朵野花都能让人沉醉。


甘之如饴甘溪行

吴国雄拍摄

山环路转,出县城不到40分钟,就到甘溪了,道路尽头,石碑上“甘溪侗寨”几个红色大字赫然醒目。寨前新修了小广场,广场左侧建了购物商店、游客服务中心和小停车场,左侧就是甘溪寨门,飞檐翘角的门楼横跨进寨大路,左右两侧均有可供游人休憩的小亭子,寨门正上方正反两面都挂了“功夫村庄”的牌匾,牌匾上的烫金大字骄傲地标榜着属于甘溪的特色。

甘之如饴甘溪行

吴国雄拍摄

寨门下的亭子里有十来位老人围坐,老大爷们在打扑克牌,两副牌六个人打升级,一个小桌板,打的人围了一圈,看的人又围了一圈,简单的游戏,老人们玩得津津有味。老大娘们在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这家的红薯秧儿长了要栽,那家的西瓜刚下种……那种与世无争的闲适惬意吸引着我,我走过去跟他们聊了起来。


他们热情地邀我坐下,问我是哪的人,来做什么,其中一个嬢嬢从我夹侗的方音里听出了我是会说侗话的人,我顺势用侗话回了一句:“嬢嬢,姚细高银里(我是高坡侗寨的)。”老人们瞬间笑开了花,仿佛是久归的游子,我竟在甘溪,在老人们的笑声中,找到了回家般的亲切。

甘之如饴甘溪行

吴国雄拍摄


进入寨门,凭栏远眺,寨子像一幅清雅的乡村山水画铺陈开来。寨中全部是木房子,板壁都新刷了防护漆。新房子桔黄桔黄的,醒目而温暖,青山掩映之下显得特别精神;旧房子呈赭褐色,泛着幽幽的光,像洞悉世事的老人,沉静而安详。对面山岭上,茂盛的楠竹林里新竹旧枝随风摇曳,沙沙作响,像是在欢迎客人的到来。不时有鸡鸣犬吠声传来,偶尔有三轮车、摩托车“突突突”驶过,让小村庄更添几分宁静。沿山边小径往下,山脚处几块石碑记载着甘溪群众捐资捐物,自力更生发展乡村旅游的故事,甘溪水蜿蜒着穿寨而过,淙淙不绝,溪水虽奔流不复,但甘溪侗寨从名不见经传到如今远近闻名的故事值得被镌刻与铭记。特地从小溪尽头踩着石墩来到合约食堂门口,食堂阿姨正在剥笋子,准备我们午饭的食材。我也跟她们剥了几个,听说附近山林里,眼下新鲜的竹笋应有尽有,真想背个背篓,跟着阿姨们上山去了。打过笋子的人都知道,打笋子的妙趣远远胜于吃笋子的满足。

甘之如饴甘溪行

吴国雄拍摄

村书记说寨上新修了民宿,要带我们去看看。沿路经过寨子中间的农事体验园,里面的石碓、风车、石磨又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踩着石碓,时光仿佛倒退了30多年,幼时跟着外婆用石碓冲辣椒粉、用风车筛秕谷、用石磨做豆腐的场景历历在目。功夫广场上,几个男子正在一招一式地比划着,动作拙朴娴熟,那架势绝非一日之功,应该是经年累月练就的,正是这神奇的“功夫”,让甘溪侗寨名声在外。村里的民宿招牌也特别“侠气”,有“功夫”客栈,还有“神雕”客栈等等。客栈由本地民居改造而成,特别喜欢功夫客栈二楼的阁楼,曾幻想过在阁楼上极目远望,又或者喝茶品茗,甚至吹吹风、发发呆、听取蛙声一片。当然,和心爱的人去神雕客栈当一回“侠侣”也是极好的。新修的民宿掩映在绿荫之中,独门独栋,外面看着是明黄色的小木屋,里面现代酒店的设施一应俱全,风格也延续了木屋的温馨质朴。再过段时间,小木屋周边的花儿开了,住在里面又是怎样的光景呢,光是想想就令人心动。

甘之如饴甘溪行

吴国雄拍摄

心动不如行动,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畅想,却迟迟迈不开脚步,总想着反正不远,还有的是时间和机会,殊不知,人生许多精彩就这样稍纵即逝。也许,我们都是时候给自己一个理由,到甘溪,或者到一个你想去的、能去的地方,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山边   石碓   笋子   寨子   甘之如饴   石磨   牌匾   石碑   客栈   花儿   功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