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的鼓-“信息元宇宙”科普系列

前言:

2022年4月25日,独立研究员,21世纪伟大思想家(自封)李海东提出《5元宇宙》理论,将2021年爆火的“元宇宙”概念纳入其中。

《5元宇宙》是指,人类的知识探索,分为5大领域,分别是“信息+能量+物质+时间+空间”。

2021年爆火的“元宇宙”特指“信息”领域的知识探索。


我们可以把《5元宇宙》发展为“信息元宇宙+能量元宇宙+物质元宇宙+时间元宇宙+空间元宇宙”。

5元宇宙之间并不是绝对独立的领域,而是相互依存的。

在5元宇宙中,“信息元宇宙”是最为特殊的存在,因为唯有这个领域的发展,极度依赖人类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本质性特征,恰恰在于人类拥有一颗智慧大脑,能够进行抽象思考、信息表达、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分析、信息运用。

为了让朋友们更好的理解“信息”到底指的是什么,特推出“元宇宙”专栏,以《信息简史》为蓝本,通过系列文章进行分享。

会说话的鼓——“信息元宇宙”科普系列


永不沉寂的鼓点响彻黑色大陆:那是一切音乐的基调,一切舞步的关键;会说话的鼓是这片未经勘测的丛林中的无线电。

——艾尔玛·瓦塞尔(1943)


用鼓说话时,没人会说的直截了当。

鼓手们不会说“回家吧”,而会说:

让你的脚沿它去时的路返回,

让你的腿沿它去时的路返回,

让你的腿脚驻立于此,

在这属于我们的村庄。


他们不会简单说“尸首”,而会展开详述成“仰面躺在土堆中的人”。

如果想表达“别害怕”的意思,他们会说“把你的心从嗓子眼放回原处,你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现在把它放回原处”。

这些鼓说的啰哩啰嗦,表达效率似乎相当成问题。

这到底是卖弄辞藻,还是另有妙用呢?


长久以来,到过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欧洲人对此都毫无概念。

实际上,他们根本想不到,这些鼓是用来传递信息的。

在他们的文化中,只有在一些特殊场合中,鼓才会像军号和钟那样用来发信号,传递一些简单的讯息:进攻、撤退、到教堂做礼拜,诸如此类。

但他们无法设想,可以用鼓来说话。


奴隶贩子经纪人

1730年,弗朗西斯·穆尔驾船沿冈比亚河向东航行,发现可以直驱九百多公里。

在整个旅途中,他都为这个国家的自然风光赞叹不已,尤其让他惊为奇观的是“牡蛎长在树上”(指红树林)。

他称不上是个博物学家,而只是个为英国奴隶贩子在当地牵线搭桥的经纪人。

在那片土地上居住着不同的黑色和褐色人种的居民,据他所见,有“曼丁果人、乔黎夫人、波利人、福禄普人,还有葡萄牙人”。

会说话的鼓——“信息元宇宙”科普系列

(图片来自网络)

穆尔注意到一些当地人的鼓,它们约一米长,上宽下窄,由整块木头雕成。

当妇女们听到鼓声时,她们就会随之起舞。

他还发现,几乎每个村庄都有一个鼓,用来警示“有敌人来袭”以及“在一些非常特殊的情况下”,向邻村求援。

不过,穆尔的见闻也仅限于此。


海军上校

一个世纪后,威廉·艾伦海军上校在一次尼日尔河探险中,通过观察他唤作“格拉斯哥”的喀麦隆向导,有了进一步的发现。

据艾伦的回忆,当时他们正一起待在铁桨船的船舱里。


突然,他凝神往外倾听了一会儿。

当我们责备他分心时,他说:“你没听见我儿子在和我说话吗?”

我们真的没听见什么人的声音,就问他怎么听见的。

他回答说:“是鼓声在向我说话,叫我到甲板上去。”

这听起来实在奇异。


格拉斯哥进而说服他,每个村庄都有这种“音乐通信的工具”,这时上校的怀疑变成了惊奇。

尽管有点难以置信,上校最终还是接受了,以这样的方式可以把包含许多句子的详细讯息传递到数公里之外。


他写道:“我们常常惊讶于,在军队展开阵型时,军号声能被人们如此准确地理解。但要是与这些未开化的野蛮人所达到的成效相比,它可就差得远了。”

这个成效正是欧洲人孜孜以求的,即找到一种比步行或骑马更快速的远距离通信方式。

擂出的鼓声可以沿着河流,穿透静谧的夜色,传出近十公里之遥。

这样一个村庄接着一个村庄地传递下去,只消一个钟头,消息就可以传至一二百公里开外。


在位于比属刚果的波棱吉村,一个女婴的降生通知可能会是这样的:


batoko fala fala, tokema bolo bolo, boseka woliana imaki tonkilingonda, ale nda bobilawa fole fole. asokoka l'isika koke koke.


接生的衬垫已经卷起,我们感到浑身充满力量,一个女人从森林里来,来 到这个开放的村庄。这次就说到这里吧。


传教士


传教士罗杰·克拉克还记录下了这段召集村民参加一位渔夫的葬礼聚会的鼓声:

la nkesa la mpombolo, tofolange benteke biesala, tolanga bonteke bolokolo bole ndaelinga l'enjale baenga, basaki l'okala bopele pele. bojende bosalaki lifeta bolenge wakala kala, tekendake tonkilingonda, tekendake beningo la nkaka elinga l'enjale. tolangabonteke bolokolo bole nda elinga l'enjale, la nkesa la mpombolo.

在黎明时分,我们不要集结去劳作,我们要在河边举行聚会。波棱吉村的男人们,不要去狩猎,也不要去打鱼。我们要在河边举行聚会,在黎明时分。


克拉克注意到了若干事实。

虽然只有一部分人知道怎样使用鼓声来沟通,但几乎所有人都能够听懂鼓声中的讯息。

有些人敲鼓的速度较快,有些人则较慢。

固定的短语会反复出现,几乎一成不变,但不同的鼓手会使用不同的“措辞”来传递相同的讯息。


克拉克判断,这种“鼓语”既带有很强的规律性,同时又十分灵活。

“鼓声信号表示的是一些传统的、高度诗歌化的习惯短语的音节的声调高低。”

克拉克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但可惜他未能迈出最后一步,知其所以然。


这些欧洲人言必称“土著思维”,以为非洲人“原始”而“信奉万物有灵”,结果却发现,非洲人早已实现了所有人类文化的一个古老梦想。

他们的传讯系统,速度比世界上最好的信使骑着最快的骏马在最好的道路上通过驿站层层接力还要快。


依靠脚力、束缚于地面的传讯系统从来都令人失望,其速度有时甚至还不如大军行进。

据苏维托尼乌斯在公元一世纪的记载,比如尤利乌斯·恺撒,就“经常本人已经大驾光临,提前派出宣告消息的信使却还在路上”。


特洛伊

篝火传讯


当然,古人不是没有应对之策。

据荷马、维吉尔和埃斯库罗斯的记载,早在公元前12世纪,希腊人在特洛伊战争时就已经使用了烽火。

在山顶上燃起一堆篝火,就能够被三十多公里外的守望台哨兵看到,有时甚至可以距离更远。

在埃斯库罗斯的戏剧中,阿伽门农的妻子克吕泰涅斯特拉在特洛伊城被攻陷的当天夜里就得到了消息,而她当时身处六百多公里之外的迈锡尼。

“究竟是谁如此迅捷,能够将讯息这么快地带来?”满是疑问的歌队长问道。


克吕泰涅斯特拉把这个及时送信的功劳归于火神赫淮斯托斯,“他将那信号放出,开始传递,一站接一站,火的信使一路传来”。

由于这个成就非同小可,且观众也很期待进一步的说明,因此,克吕泰涅斯特拉接下去又用了数分钟时间将途中的所有细节一一展开。


先是从特洛伊城东南的伊得山上燃起火光,信号穿过北爱琴海抵达楞诺斯岛,随后又从那里传递到马其顿的阿托斯山。

然后一路南下,跨越平原和湖泊,抵达马喀斯托斯山。


而在墨萨庇翁山守望台上的哨兵“望见远处的火光映照在欧里波斯海峡的潮水上,于是便在干枯的金雀花堆上点燃了新的信号,消息就这样一站站地传下去”,传到了喀泰戎山,又传到了革剌涅亚山,最终传到了靠近她自己城邦的阿剌克奈翁山的守望台。


克吕泰涅斯特拉这样自夸道:“一站接一站,火光沿着设定的路径前后相继。”

德国历史学家理查德·亨尼希(Richard Hennig)在1908年追踪并测量了这个烽火传讯的路径,确认此事真实可行。


当然,讯息的意义必须预先约定,并精简到一个比特。

换句话说,必须是个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有事或无事:火光燃起,表示有事;这一次,它表示“特洛伊城已被攻陷”。

传递这一个比特信息,需要用到周密的计划、高度的警觉,以及大量的人力和薪柴。

很多很多年后,在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夜,波士顿旧北区教堂的灯笼也同样给保罗·里维尔(Paul Revere)传递了一个珍贵的比特:一盏灯代表英国人走陆路,两盏灯代表英国人走海路。


天使&磁铁


要是传达的情报内容不那么特殊的话,所需的信息容量就更大了。

人们尝试了各种方法,如旗帜、号角、时断时续的狼烟和反光的镜子等,甚至想象出天使和灵来传递信息——天使,顾名思义,就是传递神的信息的使者。

而磁性的发现,似乎预示着某种颇有希望的前景。

在迷信魔法的时代,磁石被视为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

天然磁石能吸引铁制品,并且这种吸引力能够隔空以看不见的方式传播,连水和普通固体障碍物也阻止不了。

人们在墙壁的一边拿着一块天然磁石,就可以移动在墙壁另一边的铁块。

最为神奇的是,磁力似乎能跨越遥远的距离操控物体,甚至是跨越整个地球,就像指南针所展示的那样。

如果用一根针可以操控另一根针,那可能会发生什么呢?

这个设想曾一度广泛流传。


伽利略

托马斯·布朗在1640年写道:

一个设想在世间流布,引起人们的注意,轻信的愚人们很快就深信不疑,而那些较为审慎的头脑也并不都排斥。这个设想着实不错,如果出于某种神圣力量,效果的确可行,那么我们就可以像灵那样进行沟通,甚至可以在地面与月亮上的墨尼波斯对话了。


哪里有自然哲学家和自信满满的艺术家,这个“感应”之针的设想就会出现在哪里。

在意大利,就曾经有人向伽利略推销过“一种利用磁针的某种感应,与远在两三千英里之外的人通信的隐秘方法”。


“我告诉他,我很乐意购买,前提是他得站在一个房间里,我站在他的隔壁,我们一起做个实验,来看看这种方法到底灵不灵。他回答说办不到,因为在这么短的距离内效果根本看不出来。这么一说,我就把他打发走了,说我没兴趣为了做成这个实验而跑到开罗或者莫斯科去,不过如果他愿意跑一趟的话,我可以留在威尼斯来做另一端的配合。”


这个设想的要点是,如果一对铁针同时被磁化(按照布朗的说法,“让它们接触同一块天然磁石”),它们就从此会保持感应。

即使被分隔千里,这种感应仍然存在。

大概也可以把这个现象称作某种“纠缠”吧。

发送者和接收者各持一根针,然后商量好在同一时刻统一行动。

他们分别把针放到边缘写满了字母的圆盘上,发送者通过转动针来拼写讯息。


布朗解释道:“根据自古以来的说法,不管相距多远,只要一根针指向圆盘上的一个字母,那么另一根针也将出于奇妙的感应指向同一个字母。”

其他人只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只有布朗亲手做了一次实验。

但实验没能成功:当布朗转动其中一根针时,另一根纹丝不动。


时间&空间&信息

布朗并未排除这种神秘的力量有朝一日可以用于通信的可能性,但他也提出了一个疑虑。

他指出,即使真有可能实现这种基于磁力的通信,发送者和接收者在试图进行同步时,还会面临一个问题,即他们如何知道对方所在地点的时间。


想要知道在不同地点的不同时间,这可不是个普通问题,不是翻阅年历就能解决的。它是个数学问题,就算是最聪明的人也还没有找到完全满意的解决方法。根据各地的经度可以推算出各地的时间,但是并非所有地方的经度都已然清楚。



这个先见之明完全出于理论推断,所依据的则是17世纪天文学和地理学的新知识。

它首次质疑了长久以来被认为确实可靠的假设,即各地处于同一时间。

不论如何,布朗注意到,专家们对此意见不一。

不过,要直到两个多世纪以后,人们旅行或通信的速度才能快到可以感觉出两地时差的程度。

但在当时而言,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像那些目不识丁的非洲人一样,使用鼓声进行那样丰富、那样迅速、那样远距离的通信。


后记

李海东:

1.站在2022年5月2日,我们知道,“磁针传讯”隐含了“量子纠缠”的思想萌芽,但是距离真正的量子通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现代意义上的“时间”,在500年前还不曾存在,那个时候,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时间,而非全球统一的时间。

3.坚持第一手实验的原则,促使伽利略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科学革命。

4.通篇文字中,隐含了“信息”之外的很多“信息”。

“现象”、“效应”,这两个词语,在布莱恩·阿瑟的《技术的本质》中,有着深刻的意义。

对“现象”、“效应”的应用,就是“技术”。

5.“技术”和“科学”是两个独立,又相互促进的概念。


跟着李海东的步伐,一起站在人类最高智慧者们的肩膀上,打开更广阔的视野,我们终将发现“世界如此美妙”。


本文完。

明天再续。

作者简介:李海东,公众号:研究院李维(Quantumway)主理人。

《5元宇宙》理论提出者,独立研究员,自封乡村版“杰出思想家”、“全球顶尖理论家”、“伟大的现代哲学家”、“科普作家”、“《定位》理论发展者”。

2022年5月2日,山东阳谷李化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伽利略   克拉克   特洛伊   布朗   宇宙   鼓声   信息   村庄   讯息   时间   系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