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丨张春燕:心中的桃花源

夜雨丨张春燕:心中的桃花源

心中的桃花源

张春燕

从少年时读《桃花源记》,对那个神秘美好的天地充满无穷想象和向往,到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穿越了命运的风雨云烟,再说起桃花源,你会不会暗问:它究竟在何方?经年累月,它有没有变?

3月初,在重庆酉阳,游历了与想象和向往中的乐园有重叠、有差别,但同样美好的桃花源。从进景区的第一步开始,我就不停地在脑子里调取《桃花源记》里的句子,将陶渊明笔下的每一处风景,与眼前的实景相对应,看看是不是相符。

一条小溪,水流平缓,曲曲弯弯,与山间洞穴相连,溪水就是从这山洞里流出来的。进山口的道路狭窄,但感觉比“初极狭,才通人”略宽那么一点点。道路右边的石像酷似狮子,头大鼻阔,眼细毛深,神情专注,威风凛凛,守护着桃花源。这景致陶渊明文中不见。或许陶老先生写那文章,只是听闻,他并没有到过、更没有亲见理想中的桃花源;又或许渔夫急于去洞里一探究竟,没有注意到狮子;再或许他看到了,但在向外人描述时却忘了,因为他的注意力全放在桃花源里那些人和事身上了。

再往前走,就进到大酉洞里。这洞贯穿了整个山体,洞中宽敞平坦,风景奇异,在进口和出口两条路的中间,是潺潺流淌的小溪,溪水清清亮亮,远处的山和云、近处的树和人,都在这里梳妆。洞内有形态各异、凝结了太多远古故事的钟乳石,有依山而上、通往石室藏书神秘景区的旋梯。据传,秦朝时,一群咸阳儒生为避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大劫难,背负诗书,携妻带子,辗转来此,在大酉洞石室中留下了上千卷书。这与陶渊明“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记述很是契合。

越往前行,水面渐宽。远处的景与清溪里的景,犹如一把硕大半圆形画扇的两面,转过去转过来,都是同样嵯峨青绿的风光,惹人流连。

出了大酉洞,就进入主景区世外桃源了。山环水绕中多层次的立体风景,也是多形态的桃园世俗生活画卷,渐次入眼。左边是良田、水车,右边是美池、廊亭。乘兴前行,道路两旁大片大片的桃林向行人展示它们的苍劲与热情。因为去得早,花还没开,无法看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盛景,但枝头的花苞已探出青涩的脸,有的已经露出粉色、红色的浅浅微笑,只等那春风一阵吹、春雨一番染,花儿就会绽放它们绚烂的笑颜。想想陶渊明笔下那位渔人,想想半个月后来此欣赏桃源美景、感受热烈花事的游客,当他们看到这灼灼桃花时,眼里的惊奇与欢欣,真是羡慕不已。

穿过桃林,就进入2200多年前秦朝生活体验天地了。这里有避秦庄、躬耕园、桃汁坊、秦趣苑等系列景点,游客们饶有兴致地在这里推磨、辗米、背着足有1.5米高的硕大竹背篓拍照,还有的穿上秦代的袍服罗裙,在景区里游来逛去,品尝美食、听音乐,在溪边戏水游玩,再看看悬挂在墙上的那些形状、材质和功用不一的古代农具,然后转到陶公学堂,恭恭敬敬当一回学生,穿越回东晋,看陶渊明饮酒赋诗,看他挥笔书写《桃花源记》,看他眼里闪烁着的梦幻光彩。

景区内,处处可见劳作的新桃源村民。他们在桃树下除草、浇水、整枝,他们种地、养鸡、摘菜、烹饪,他们在园区内销售当地土特产和特色美食。他们在家门口上班,既照顾了老人孩子,又有较稳定的收入。他们脸上写满自豪,他们热情爽朗、笑意盈盈,他们边劳动边哼着小曲……桃花源不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乌托邦,而是他们真正的幸福家园。

在桃花源边走边看,我发现自己看到的风景与陶渊明笔下的景致,确实不完全一样。原因无非两点:一是陶渊明的作品带有浓厚的想象成分。二是1600多年的历史变迁,自然的、人力的因素共同作用,有差异在所难免。

最不同的是,在万物互联互通的时代,桃花源里的人们再不会“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了。他们即使足不出户,也能知晓天下事;即使相隔天涯,也能运用即时聊天工具听见对方的声音,看见对方的容颜;不需要任何交通工具,就能通过电商平台,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让桃花源为更多人所熟知,迎来更多关注的目光和前来的脚步。

在开心劳作的村民脸上,在他们的欢声笑语中,在景区及其周边越来越美丽丰饶的环境里,我看到了一个真实且更加丰富立体,既有古风古韵又有现代气息的桃花源。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夜雨丨张春燕:心中的桃花源

版面欣赏

夜雨丨张春燕:心中的桃花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桃花源   桃源   桃花源记   石室   秦朝   景区   溪水   笔下   夜雨   道路   心中   风景   张春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