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积极的暗示:未来将有无限的可能

暗示的力量!

脑科学家洪兰教授说过: “大脑是可以被语言改变的。它会一直不停地因为外界的需求而改变神经的分配。”

斯坦福大学催眠专家戴维·施皮格尔博士明确指出:

“在12岁以前,人的大脑信息传递途径还未成熟,有近85%的儿童催眠感受性极高,4-10岁的儿童最容易接受催眠暗示。”

孩子们无条件地仰赖着父母。他们的生活积极还是负面,全在父母一念之间。

消极的暗示,像是心灵的腐蚀剂,使一个孩子退缩、自卑、失去面对困境的勇气。而正面的、积极的暗示,像阳光,照耀着孩子黑暗的区域,让孩子乐观向上,拥有战胜困难的自信。

萧伯纳曾说:“要记住,我们的行为不是受经验的影响,而是受期待的影响。”

家长要如何做,才能尽量给到孩子积极的暗示?少用否定句,多用肯定句。比如,把“别紧张 、别有压力”,换成“放轻松、慢慢来”;把“看电视别靠那么前”,换成“站后面一点”。就事论事,不要动辄攻击人格。尤其要避免下述灾难句式:“你蠢得像猪一样”“没见过像你这么差的人”“你让我太失望了”……永远不要对孩子说这种盖棺定论的话:“你总是……”“你从来都是……”“你就是……”


积极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洛萨达比例。最初是马塞尔·洛萨达在研究公司组织管理时提出的。他发现,公司开会时的对话中,若积极词语与消极词语的比例大于3:1,公司就能蓬勃发展,反之很容易走下坡路。心理学教授约翰·戈特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5:1的“家庭洛萨达比例”。即,我们对爱人、孩子的每一句批评,要配上5句鼓励,才能维持稳定的关系。所以,在“5:1的家庭洛萨达比例”原则上,多去信任孩子、鼓励孩子吧!下面这些很好用的黄金句式一定要多跟孩子说:


“我知道会好起来的!”

“你有力量去面对。”

“你可是幸运儿呢!”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每个孩子,都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的。

有一种问题,叫做父母觉得你有问题。

有一种自信,叫做父母觉得你能行。

永远不要小看“暗示”的强大力量。

父母随口而出的语言,或许就是孩子未来要走的路。

作者 | 茱莉&张惠姗

来源 | 凯叔讲故事(ID:kaishujianggushi)


给孩子积极的暗示:未来将有无限的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萧伯纳   斯坦福大学   爱迪生   暗示   句式   消极   比例   父母   力量   未来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