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老街—百年一叹九龙岗(续篇)



远去的老街—百年一叹九龙岗(续篇)


我曾经到过国内许多知名的老街。比方说,“沿河而伸,依水而立”的上海朱家角的老街、被人们称之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的皖南屯溪老街、掩映在浓浓的脂粉气中的南京秦淮河边上的老街、还去过既有徽派建筑的底蕴,又彰显出江淮古民居特色的肥西三河的老街……这些老街给我的印象,大都有一条凝重而古朴的街道、凸凹不平的青石板路、粉墙青瓦、飞檐翘角的马头墙、鳞次栉比的店铺。一字型的街面,每隔上一段距离便留有一条纵深的小巷子。这些老街的风格不管依傍于何种朝代的流派,都是缘水而建,把水作为自己韵律的。也就是说,街面上千百间房屋连在一起构成了老街上店铺的骨架,而水又像血脉一样滋润着老街的骨骼。因此南方的老街才能够真正地被赋予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

其实,对于一个城市的历史并不能算久远的九龙岗人来说,心中也驻扎着二条浓缩了近百年风雨的民国老街。一条是东矿的“老街”,一条是西矿的“小街”。它们虽然没有南方老街那样的优雅小桥、流水的环境,也没有北方老街那样的厚重、苍凉的氛围。但只要一想起它们,一颗经历过尘世磨练而变得坚硬的心,刹那间就会湿润了起来,无数个关于老街的画面,都会栩栩如生在你面前铺展开来……

远去的老街—百年一叹九龙岗(续篇)


九龙岗最初的兴盛与红火,得益于这块土地上发现了一块对于这里人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煤炭资源。横空出世的煤矿,让土生土长的九龙岗人,认识问题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他们的目光不再拘泥于已被他们拾掇的已经熟稔了的土地,而是以“矿”为起点,谋求眼前俯拾皆是的机会。矿上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物资都要从四面八方运到这里进行交换,商品的趋利性在这个地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老街诞生的原始动力也在这里找到了落脚点,(矿上生产的煤炭、需要的设备和大宗货物需要铁路运输除外)于是,买卖的店铺也就像雨后春笋般顺理成章地出现了。买卖的数量越做越大,买卖的品种越做越杂,店铺也愈盖愈多,供和需的互动,买和卖的相生,也孕育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九龙岗城市的胚胎。

民国十九年的春天,九龙岗东西两条街,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大方方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始建于东庙附近街的格局,略大于西矿东门旁边的西小街,日子久了,被人们习惯地称为“老街”。呈十字型的走势,木制的四个大门,雕龙画凤十分的考究。南北走向的街道,长约400米,北面可通到九龙岗火车站,南面则可通往舜耕山南。东西走向的街道,长约200多米,东面一直可以通到九龙岗东面的农村,西边则一直通到矿上报废的风井旁边的矸石山。街道并不宽,大约只有四余米,铺的都是清一色的青石板。临街的店铺则沿着街道两侧次弟建造。店铺均为统一颜色和款式的木质门面、小黑瓦的屋顶,主要有“鸿宴居”饭庄、“悦来”茶馆、南北往来客商们下榻的“福记”客栈、“大众”清水澡堂、贸易货栈、钟表修理、家用日杂百货、烟酒茶,糕饼店、理发店、中西照相馆、中医药铺、典当铺、铁匠铺、木匠铺、猪羊市、牛行、西药店、沽衣店、山桃梨杏、土特产、编织、还有风月场所等等。尤其是位于老街十字路口,坐北朝南的鸿宴居饭庄,灰砖黑瓦,雕梁画栋,是老街最为繁华的地方。这些建筑既保留了民国之前明清建筑的风格,又吸收了一些当时西洋流行的元素,结构上以砖石为主,木结构为辅,风格上已经出现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雏形。

西矿小街的体量与东矿的街相比,要略小一些,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西小街”。风格也略微比东矿的街婉约秀气一些,东西偏北的走向,街面上也是满铺了青石板,大约也有四米宽,两旁依次建造的店铺,颇有各自家族的特色。有俞家的中药、袁家的日杂百货、徐家写信的、姜家卖布的、裁缝铺子、卖鞋的、西药房、干鲜果品,照相馆比比皆是……沿着街往偏北方向,便是一座弯弯的石拱桥了,从舜耕山上日夜不停地淌下来的溪水从石桥下流过…下了桥之后,往东拐,就是一条往东矿去的大马路了。

远去的老街—百年一叹九龙岗(续篇)


老街,对于常年在井下挖煤的“窑户”们来说,俨然就是一个独特的人群。他们有着一套属于自己的生活经商方式。如今,在江南各地,只要一提到老街,人们脑海中首先想到的是元代马致远那句耳熟能详的“小桥,流水,人家”诗句。而对于九龙岗西小街来说,“小桥、流水”只是环境,而“人家”和“做生意”才是本质。这条街上南北相望的店铺,一般都是把做生意和日常家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街面上嘈杂无序的叫卖声与家里锅碗瓢勺的碰撞声,共同演绎了西小街奔波忙碌的真实状态。这些店铺看起来寻常无奇,却默默地抚慰着“窑户”及其家属的精神情感,为矿上的红火与平安注入了温情的底色。他们对外守着的是店铺的买卖营生,对内守候着的却是家庭幸福和希望。如果说,西小街没有了锅碗瓢勺、妇孺孩童、鸡鸣狗吠,也就等于没有了生活气息,没有了人气……一九六零年的秋天,我们开始上小学了,班上有好几位同学的家都住在西小街,虽然他们出身于经商人的家庭,但他们的秉性和习惯和矿工的孩子没有多大的区别。至今我还记得,西小街最西头,坐北朝南的杂货店铺里,住着一位我们班上姓莫的女孩子,人长得很漂亮。她的母亲专门经营着炒花生、瓜子类的坚果类食品。包着一口大金牙,人很凶悍,从她家的店面前走过时,常常能看到她的母亲在秤头的高低上和顾客锱铢必较。但她的女儿却很温良和善,经常背着母亲,偷偷地把最好吃的带到班上给我们香香嘴。虽然这只是小时候一件很平常的事,只是写这篇文章时,境由心转,又想起了那一条古色古香的小街,又记起了那条街上曾经有过一位美丽的小女孩。让人又回忆起了幼年时的时光。

远去的老街—百年一叹九龙岗(续篇)


铭记着一条老街,往往都是从舌尖上开始的。传统的制作工艺,几代人的摸索传承,无数人的品尝挑剔,造就了老街独特的风味小吃。至今我还记得,东矿老街的美食主要有,炉桥的鸡汤手擀面馆, 赵记的鲜肉灌汤小笼包,, 王记的原汁原味牛肉汤,何老爹的油茶…… 这些小吃一般都是与一个家族的生存、兴旺、口碑有相当的关系,意义上也就超越了吃的本身。那年月,矿工的孩子,为了体恤家里大人的辛苦,放了学之后,都会自动的到西矿西碴堆去拾炭捡劈材,除了满足家里的用度之外,多余的也会肩挑手推(一种简宜的手推车)到东矿老街东西路最西头的交易场地去卖。完了之后,从不多的收入中拿出四分钱,去买何老爹的油茶。永远都佝偻着腰,带着微笑的何老爹,卖油茶的容器很有特点,那是一个有大半个孩子高,包了几层厚厚布的铁皮壶。长长的壶嘴平时都是用木塞塞住,倒油茶的时候,拔去了木塞,一手擒住了壶把,一弯腰,一倾壶,壶嘴里喷射出来一股弧形的带着香气的油茶,便准确地飞向了拿在左手的碗中,一碗、半碗的尺度,拿捏的恰到好处。当时的油茶是八分钱一碗,给他四分钱,何老爹也会笑眯眯地给小孩子倒上大半碗油茶。听人说,何老爹熬的油茶是有秘方的,而且春夏秋冬的配方是不一样的,他熬制的油茶,上面一定漂满了一层黑芝麻,那充满了香味的油茶,单是想想,就足以让人满口生津,现在有时候也想喝,无非是胃的记忆又勾起了对那一段美好的时光回忆罢了。

远去的老街—百年一叹九龙岗(续篇)


并不显得多么富庶繁华,也没有多大的名气体量,凭着煤矿不断的发展而兴旺的二条老街。只是人们寻常生活的一个空间,它们抚慰着矿工枯燥无味的生活,也是百姓们消费、休闲、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至今我还记得,每到了年节或是家里来了亲戚,家里的大人们仿佛有一种仪式感似的,都要挎着篮子到东矿的老街去砍肉买菜。平日里有了头疼脑热或是缺少一点针头线脑,到附近的西小街走一趟,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既使不买不卖,大家也乐意在没事的时候去东矿老街逛一逛,走一走。街面上司空见惯的热闹场面和一声声带有当地方言的吆喝,像听不够的家乡俚语小调一样,直抵人的心肺,若是十天半个月不去一趟老街,感觉上就像少了一点什么似的。

不知谁说的,人一生中能够享受多大的荣华福禄,就应该承受起多久的鳏寡孤独。人生本来就充满了变数:如意与无奈、得到与失去、顺利与坎坷、磨难与幸福、辉煌与衰败……人如此,老街亦是如此。如今,西小街已经彻底的消失了,矿上釆煤沉陷形成的水塘面积正在慢慢地扩大。大自然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将这块土地上人类所留下的痕迹统统都吞噬掉。一度有过小桥、流水、人家雅称的西小街,一半皈依了大地,而另一半则顺着时代的潮流注入了今世的俗媚。曾经顽强地从民国的颓废中和日寇的蹂躏下挺立了过来,又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经历了几十年繁华的东矿老街,也只剩下了一个空空的轮廓。它的高光和红火注定成为了遥远的故事。几代在这里的经营者没有因为不勤奋而失去了养家糊口的手艺,却在矿井关闭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丢掉了吃饭的本钱。如今衰败、哀婉、OUT,已是不争的事实。昔日老街上门庭若市的“鸿宴居”饭庄、南来北往的“福记”客栈、人头攒动的“大众”清水澡堂子,让人们轻松消遣的“悦来”茶馆都不见了,老街空了,屋空了,人空了,心也空了,只留下恍若隔世的宁静。

远去的老街—百年一叹九龙岗(续篇)


眼下我们有幸赶上了百年不遇的好时光,人们一边惬意地享受着互联网经济带给各种生活上的便利,一边又无可奈何地看着身边熟悉的东西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离开我们的视线。曾经给人们留下美好记忆的老街,因为失去了原先诞生时的动力,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绝唱。望着眼前已经沦为废墟的老街,我在想,如何认识、善待老街,或许也是一门哲学。对于经历过百年风雨的老街来说,关乎到它的前程,是顺势利导,还是任其自然?是谦卑的寄寓,还是强势的控制?是小心的呵护,还是大胆的拓展?是敬畏的顺从,还是不屑的推倒?或许,老街给不了完美的答案,但可以给我们留下一个沉重的思考!

天山.2022年.谷雨.写于淮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老街   油茶   街面   续篇   青石板   小街   老爹   小桥   店铺   流水   家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