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凯旋归来,创造多项中国之最,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2021年4月16日9时53分,伴随着一片欢呼声,神舟十三号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安全着陆,三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凯旋归来。

同时,神舟十三号三位航天员以183天的时间,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单次在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在这183天的时间里,3名航天员不但圆满完成2次出舱活动、2次太空授课,也实现了女航天员进驻空间站等多个“首次”,而王亚平也成为了中国首位太空出舱的女航天员。

神舟十三号返回舱在触地的一瞬间,沙尘四起,当沙尘被风吹走以后,返回舱“笔直”地矗立在中华大地上。

在落地的一瞬间,空中搜救人员也同步到达,在迎接三位宇航员的同时,神舟十三号在本次飞行期间,创造了几个“中国之最”,每一项都让我们热血沸腾。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凯旋归来,创造多项中国之最,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最长太空驻留时间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于2021年10月16日0点23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三名宇航员在太空生活了183,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驻留太空最长的记录。

在此之前,我国总共发射过8次的载人航天飞船,在轨驻留时间最长三个月,最短的只有不到一天。

1、神五

2003年10月15日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杨利伟乘坐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前往太空,历时21小时23分,于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降落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杨利伟成为我国首位飞入太空的航天员。

2、神六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搭乘神舟六号飞船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升空,2005年10月17日 4点33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着陆,在轨飞行115小时32分钟。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凯旋归来,创造多项中国之最,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3、神七

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于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着陆,在轨飞48小时27分钟。

而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成功完成了空间出舱活动,成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40年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进行舱外活动的国家。

4、神九(神八为无人航天器)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刘洋(女)搭乘神舟九号飞船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中国航天员第一次入住“天宫”,2012年6月29日10时03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着陆,在轨飞12天18小时30分钟。

5、神十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女)搭乘神舟十号飞船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首次开展面向青少年的太空科学讲座科普教育活动,于2013年6月26日8时7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着陆,在轨飞15天。

6、神十一

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搭乘神舟十一号飞船由长征二号FY11运载火箭发射升空,2016年11月18日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着陆,在轨飞33天。

7、神十二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搭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并于当日18时48分进入天和核心舱,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于2021年9月17日13时30分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在轨飞行90天。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凯旋归来,创造多项中国之最,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最快返回地面

神舟十三号首次采用快速返回的方式,快速返回的方式最大的变化就是快。

快速返回有多快?

和神舟十二号对比就很明显。

神舟十二号返回舱从2021年9月16日8时56分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分离,再到2021年9月17日13点34分精准着陆于东风着陆场,共历时28.5小时

飞船脱离并绕飞空间站完成径向交会实验用时4.5小时,如果减去这4.5小时的话,神十二返回地面大约用了24小时。

为什么用了这么久?

其实返回舱返回地面的过程用时很短,至于为什么用时这么久,最主要的就是等待的时间长。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凯旋归来,创造多项中国之最,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神十二返回舱在等待返航期间,一直在等待通信、气象等条件满足返回舱着陆的要求。

但是返回舱在“等待”的过程中不是静止或相对静止的,而是每隔1.5小时绕地球一圈飞行,错过一圈或气候条件不适合,返回舱就要继续围着地球转圈。

神十二大约围着地球转了15圈左右,才得到地面发出的脱离指令,这也是导致神十二返回用时久的真正原因。

而神十三号返回舱的快速返回模式,其实就是要缩减返回舱围绕地球转圈的次数,本次返回舱与空间站分离后,只绕地球5圈就快速进入返回路线,降落着陆场只用了7个小时多一点。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凯旋归来,创造多项中国之最,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最难的交会对接

天和核心舱共有三个对接口,此前的多次任务中,航天器与空间站对接只使用了正面和背面两个接口,而神舟十三号将与天和核心舱进行“径向对接”。

在神舟十二号乘组撤离空间站之后,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从天和核心舱后边的对接口脱离,转体180 以后,对接到核心舱前向端口。

而天舟三号紧接着发射升空,对接到了核心舱后边,这就导致随后发射的神舟十三号只能从空间站的下方进行对接。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凯旋归来,创造多项中国之最,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和V向对接不同,飞船并不会直接飞到和空间站一样的轨道高度上,飞船的轨道高度要低于空间站的轨道,然后逐渐飞到空间站下方,然后和空间站保持相对静止的运动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上升和空间站进行对接。

空间站是在高速运动,空间站最新的速度数据是7.68千米/秒,神舟十三号飞到空间站下方后,要与它保持相对静止是很难的,因为轨道不同,所需要保持的速度就是不同的。

但这还不是最难的,在保持相对静止的同时,飞船还要逐渐调整自己的轨道高度,去和空间站对接,每次轨道高度的些许变化,速度都要做出相应调整

空间站看起来是一个庞然大物,它们的质量甚至达到数百吨,但只要在偏离质心的地方稍稍施加一个力,这个力产生的扭矩就能使巨大的空间站发生偏转甚至失控。

所以,自主径向对接是一项全新的挑战,事实证明我们可以。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凯旋归来,创造多项中国之最,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最美出舱女航天员:王亚平

作为两度前往太空的王亚平来说,每一次都是新的挑战。

1980年,王亚平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张格庄镇张格庄村。父母曾经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主要靠种植樱桃树作为经济来源。

王亚平上初中时,家里就打算让她退学,但王亚平硬是坚持下来,她阳光开朗,除了学习优秀外,她还喜欢各种文艺节目,爱好体育,尤其喜欢长跑。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凯旋归来,创造多项中国之最,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有一次空军学校总到学校里招飞行员,在老师鼓励下,她全力以赴参加了这次飞行员考试。

那年,全国报名考试女飞行员达上万余人,全国总共只招收37名女飞行员,最终王亚平幸运地成了其中之一。

2013年,神十的航天员选拔开始了,王亚平被选入神十。

神十任务中,王亚平在外太空给全国的中小学上一节科普课,她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具象化,给同学们展示了神奇的太空与地球截然不同的重力状态,从此王亚平多了一个新的称呼:“太空教师” 。

作为王亚平来说,出舱才是她最引以为傲的事情,2021年11月7日晚,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进行首次出舱活动,航天员翟志刚、航天员王亚平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

而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凯旋归来,创造多项中国之最,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神州十三号飞船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之最,我们欢迎三位宇航员荣耀回归的同时,更不能忽略了宇航员为国无畏的付出。

宇航员上太空有“副作用”,看着让人心疼

伴随着神十三返回舱的着陆,沙尘四起,当沙尘被风吹走以后,返回舱“笔直”地矗立在中华大地上,上一次直立着陆还是2005年时的神舟六号。

直立着陆就是返回舱平整的整个底部与地面接触,对舱内的航天员来说是一种舒适的着陆姿态。

虽然姿势很美,但是对于出舱来说,没有倾斜着移动航天员方便,,搜救人员需要把航天员“吊出来”。

在神舟十三号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并没有马上安排航天员出舱,而是先对他们的身体状况进行检测,在确定三位航天员“感觉良好”之后,三位航天员出舱后,工作人员迅速将他们抬到了医监医保专用车上。

有人可能不知道,航天员从出舱再到回北京,都是坐在那个沙发椅上,不能自己站起来吗?

答案不是绝对的,但是出于安全考量,每次航天员返回时,都会安排专用椅子,最主要是航天员的身体发生了一些实质性的变化。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凯旋归来,创造多项中国之最,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1、返回舱快速返回带来的因素

航天员在从制动到着陆这不到50分钟的时间里,要经历过载、撞击、摇晃等过程。

尤其在制动、打开降落伞和着陆三个节点,航天员要承受3.2G左右的过载压力。

另外,在降落伞打开之后,返回舱内会出现较大的噪音,并不断晃动,这让航天员感到很不舒服。

做玩过大摆锤的都知道,当人体随着大摆锤摆动到制高点时,迅速下降会感到胸口喘不过来气,航天员摆动的幅度更大,虽然有受过专业训练,但是在几分钟没一直摇晃,就会出现眩晕。

三位航天员着陆后虽然感觉良好,但是在十几分钟内接连经历过载、撞击、摇晃等,直接站立行走恐怕会非常不舒服。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凯旋归来,创造多项中国之最,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2、长期失重带来的影响

三位宇航员在空间站生活了几天之后,我们发现他们都“变胖”了很多,这可不是因为在太空上吃得好,而是人体在失重环境下所发生的变化。

人体内含水量较高,水含量占人体60%以上,大部分水以液体形式存在,血液中存在流动的水,细胞中存在支持各种化学反应的水,在地面上,人体受到重力影响,血液会往下沉,下肢血压更高,看起来下肢也更加浮肿一些。

太空站重力很微弱,航天员的血液不会沉到下肢部分,而是全身分布均匀。身体上部分充血量过多,会导致皮肤看起来更显浮肿,脸部的浮肿变化更加明显。除了血液上移导致脸部变胖,摄像机镜头拍摄的图像畸变,也让航天员脸部看起来更胖。

3、适应地球重力需要时间

航天员在空间站生活了180多天,生活习惯已经适应了微重力环境,在他们着陆时,重新回到了重力环境下,无法快速适应,甚至不会走路,站立起来很难保持平衡,需要一个过程才能重新适应地球重力环境。

有很多人开玩笑说:“不知道英雄航天员回来以后,会摔坏多少东西。”

这并不是简单的玩笑话,当一个人长期生活在失重的环境中,周围的东西都是漂浮的,航天员已经习惯了物品漂浮,咋一回到地球上,这个习惯可能还会在不经意间发生,最终的结果就是物品直接掉在地上。

而打开舱门以后,宇航员所有的体征都是完好的,但不一定适合站起来走路,毕竟长时间在太空中漂浮,前进后退机会都是靠手完成,冷不丁的站起来,很容易摔倒,所以,为了更好的保护航天员,专用的椅子是很有必要的。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凯旋归来,创造多项中国之最,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恢复训练不能少

太空和地球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环境,宇航员长期在太空中行动,身体一直处于一种失重的状态,宇航员返回地球之后,突然面临地球的重力,身体会很不适应。

在失重状态下,人体的内脏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会受到影响,人的器官由于失重,无法与周围神经细胞接触,从而无法向中枢神经传递位置信号。

所以,为了保护宇航员们的身体,他们返回地球之后,一般都会在飞船的舱内休息几十分钟,然后会被人抬着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宇航员一生中椎间盘突出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的4.3倍,颈椎突出的发生率是平民人口的21.4倍,而飞行后的第一年发生疝气的可能性要高出正常人35.9倍。

介于这种情况,宇航员在返回地面后,就会有专人负责他们的适应性训练,这也是全面保证宇航员健康最重要的一步。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凯旋归来,创造多项中国之最,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从返回舱出来以后,宇航员在医监医保车内,医监医保人员会协助航天员脱下航天服,进行卫生清洁。

医护人员还会对航天员进行体检,采集样本,收集生理数据,评价航天员的健康状况,给予必要的医监医保处置。

而回到北京后,航天员还要进行身体恢复,一般分为医学隔离期、医学疗养期和恢复疗养期三个阶段。

医学隔离期约为14天,航天员在公寓内适应地球重力环境,提高心血管系统和支持运动器官功能,提高立位耐力,消除飞行后疲劳。

在隔离期内,航天员医生要对航天员实施医学检查,包括临床各科常规检查、立位耐力检查、平衡功能检查、人体成分分析、心血管调节与控制功能、人体功能状态检测等。

不仅如此,重要检查项目要进行动态跟踪,实行检查与体质训练、恢复相结合,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大负荷,还可以适当为航天员安排一些平衡训练、步行训练、医疗体操等活动。

根据临床医学检查、生理功能检查结果,航天员医生要对航天员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以指导后续的恢复措施,在这期间,航天员与外界基本隔绝。

恢复疗养期大约3个月。在这期间,要将航天员各项生理参数恢复到飞行前的状态。

3个月后,航天员如果身体情况良好,就可以开始正常的日常训练和生活了。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凯旋归来,创造多项中国之最,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结语:

在太空中生活了183天,回到地球还要在隔离的房间里隔离90天,才能像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这期间所承受的思念和期盼万千。

英雄航天员虽已回到祖国,可是他们因为长期生活在失重的环境下,身体发生了有质的变化,他们为祖国付出,就是为了祖国更加的强大。

他们不需要我们买门票,也不需要我们花钱刷礼物,因为在他们心中,祖国的发展是第一位,为了祖国的发展,他们可以付出一切。

我想,这才是中国最显耀的明星,才是我们最应该追的明星。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凯旋归来,创造多项中国之最,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神舟十三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神舟   航天员   中国   天和   凯旋归来   宇航员   空间站   飞船   国人   太空   自豪   骄傲   返回舱   地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