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神州13号飞船三名宇航员胜利归来(随笔)


有感神州13号飞船三名宇航员胜利归来(随笔)

前天我在网络上看到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在中国天宫空间站上工作了183天的三位宇航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完成各项科研任务后终于胜利返航。三位宇航员刷新了中国人在太空停留时间的又一个新的记录。

中国航天技术的进步令国人感到骄傲,生而华夏,无比自豪。据介绍,以前宇航员返回地球需要几天时间,随着科研技术的进步,现在却只要几个小时,它也体现了我们国家在航天领域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完善。曾几何时,遨游于太空只是中国人的一个梦想,我们曾经想加入欧美主导的国际空间站进行科学研究,却遭到了无情的拒绝,然而中国航天人知耻而后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愈是受到打压,却愈百折不挠,不断取得创新与突破,最终实现弯道超车,并迎头赶上。

相比欧美的一些航天科研人员大多为白发苍苍的老者,中国的科研团队则有许多年轻的面孔,显示出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局面,这也令外媒羡慕而感叹。面对中国科技振兴的蓬勃局面,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话: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我们要向那些可敬的航天英雄们致敬,在长达半年的航天之旅中,可以想象,三位宇航员要克服怎样的困难才能顺利完成一系列科研任务。在遥远的太空,在狭小的飞船空间里,在失重的状态下,他们要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诸多困难并耐得寂寞,这需要怎样的毅力与勇气?王亚平巾帼不让须眉,敢上太空揽月,敢下五洋捉鳖,是一位给女儿摘星星的英雄母亲。

在三位宇航员看似轻松胜利凯旋的背后,其实也经历着重重风险,只不过他们的身后有着强大的中国航天科研团队作为坚强后盾,支撑着他们完成这一壮举。在电视画面上,我注意到返回舱在成功着陆的一刹那,地面上腾起巨大的烟雾,这让我感到好奇。查了有关资料,才得知在返回舱离地仅有一米距离的时候,舱上的四台一次性反推发动机同时点火工作,以保证返回舱能平稳着陆,从而保障宇航员和设备的安全。

不必说宇航员返航在太空飞船要进行怎样不断地变轨与调姿,也不必说返回舱在进入大气层落入预定地面地点时要进行怎样精准的算度,单说保证返回舱距地面仅一米距离时反推发动机的成功点火,就蕴含了非常高的科技含量。因为这个时间节点的控制,不能早也不能晚,返回舱与地面高度的测算是通过采用了最新的伽马射线探测技术来完成的。

随着这次神舟13号飞船三位宇航员的胜利返航,我们相信未来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将愈来愈辉煌,我们也必能实现古人嫦娥奔月的梦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宇航员   飞船   空间站   中国   神州   航天   太空   地面   随笔   返回舱   科研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