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和学生在哪里,清华就在哪里

摘要:想起清华老校长梅贻琦那句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可以这么理解,大师就是大学,一所大学的知名度,就是大师的知名度。对于一所大学,并不在于大楼建在哪里。先哲所崇尚的“无形学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边界,爱智者超越空间局限在精神上形成一个求知共同体。这种“数字人文课堂”,应该是“无形学院”最理想的样子吧。


教授和学生在哪里,清华就在哪里


  吐槽青年出品


白重恩、江小涓、张明楷、万俊人、彭林、李强——当这些在学术界鼎鼎大名的清华教授在抖音这样的海量受众平台“开课”,会产生怎样的轰动效果?我的想象力还停留于上世纪末读大学时听杨叔子院士、张培刚教授讲座的经历,容纳400多人的大讲堂,挤进了近千人,应该是线下讲座的极限了。线上完全突破了这种想象,看报道说,350万抖音用户成为清华旁听生,《生活中的经济学》100.2万人观看,有近千万人在抖音上清华,多少个线下讲堂、多少次线下讲座才能容纳这么多的人?


4月12日,抖音宣布与清华大学携手,共同打造数字人文课堂。包括推出学者访谈对话节目《清华·访谈录》,引入“人文清华”讲坛完整版演讲内容及系列直播。——看到这个新闻,我想起清华老校长梅贻琦那句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可以这么理解,大师就是大学,一所大学的知名度,就是大师的知名度。对于一所大学,并不在于大楼建在哪里。先哲所崇尚的“无形学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边界,爱智者超越空间局限在精神上形成一个求知共同体。这种“数字人文课堂”,应该是“无形学院”最理想的样子吧。

教授和学生在哪里,清华就在哪里

后现代名家们曾悲观于网络对知识的贬低和稀释,他们失落地认为,网络只钟爱狂热的、偶像导向的业余者,让专业人士丢掉了饭碗。网络代表了粗鄙者的崛起、剽窃者的胜利、以及文化的终结。利奥塔甚至断言:数据库将成为明天的百科全书,而这“敲响了教授时代的丧钟,因为一个教授在传授既定知识上,不可能比数据库更加胜任”。清华教授在抖音的火爆,“数字人文课堂”吸引了那么多粉丝,“江小娟·经济”、“张国刚讲《资治通鉴》”、“弦歌不辍”等视频合集播放量均超千万,证明了那些预言的失败。就像我坚信一流的媒体和一流的内容永远是稀缺品一样,一流的教授、一流的知识也永远是稀缺品,新媒介只有与这些身上储存着一流知识的人融合,才会获得恒久存在的生命资本。


教授和学生在哪里,清华就在哪里,这不是对名校品牌资本的“稀释”,而是大学的延伸,让大学超越了地理空间局限而无远弗届。这也是名校争相开辟“抖音空间”的原因所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已有92%的全国双一流高校入驻这里,全年高校开播场次达14463场。一流大学毕竟是一流大学,大师毕竟是大师,这种知识感召力也表现在数据上,清华是去年抖音上直接观看人数最多的大学,最受欢迎的公开课前三名都是清华。

教授和学生在哪里,清华就在哪里

完全突破了传统的边界,大学以这种方式延伸和扩展,是无数读书人、爱智者、求知者的福音,这是真正的知识普惠。我想起杭州图书馆几年前的一段佳话,那里允许拾荒者入内阅读,唯一要求是:要洗手。有市民表示无法接受,馆长褚树青说了一句让人振聋发聩的话:我无权拒绝他们来读书,但您有权离开。——这句话里,包含了一种“读书最不应该有门槛”的理想。离开东莞时给在那里读了多年书的图书馆留言,农民工吴桂春与东莞图书馆的故事,也感动过很多人。


看报道说,听“人文清华”公开课的多数是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年轻观众,我不知道观众里有没有像吴桂春这样的打工人,但我知道,这种线上和线下对知识普惠的追求和关怀,是一样的,让求知没有门槛,让这个世界爱读书的、求知若渴的人能受到一流知识的涵养,能从知识中看到生活的光亮,被打动,被照亮,在内心建造一座能逃避不幸的避难所。

教授和学生在哪里,清华就在哪里

清华名教授们的课程在社交平台受到追捧,背后是人们对“一流知识”的渴求。网络虽然在信息海洋中扩散了很多知识,但可能缺乏体系。正如刘擎所说,年轻人比较喜欢“金句”,但一个比较闪光的句子,都是在整体论述之后出现的,是有上下文的。有年轻人反思过这种“金句式知识”带来的问题:看这些东西,好像也能获得知识,但就是很不对劲。可能是因为这些东西都很零碎,所以很难帮人建立一个思想谱系,也很难被用于“再输出”。“人文清华”目前在抖音上有三种内容形态,首先是以短视频作为轻骑兵,短平快地到达用户;其次是30分钟左右的中视频精华版演讲内容,学者围绕关系国计民生的某个重大主题做深度阐述;第三是近两个小时的完整版访谈内容,全面呈现学者的个人经历和学术经历、各个时期的重要观点及本学科的重大问题。短、中、长视频结合,既能短时间了解观点,也能从系统讲授中接触完整、体系化的一流知识,才能支撑“再输出”和深刻思考。


外行能听懂,内行有收获,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个学术知识普惠的过程,也是“权威知识”扩展影响的过程。此次“数字人文课堂”的课表中我特别注意到了阎学通教授,阎教授在一篇广为流传的演讲中批评如今不少年轻人深受网络观念影响,把经济决定论、阴谋论、债权武器等“网红观点”当常识,他们脑子里已经灌进去了大量网红言论,比如他上国际经济,课上就有学生问我们为什么不能对美国抛售美债?这样就可以整垮美国。因为网红们说,只要抛售美债完了,美国就完蛋了,他就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这说明一流、权威知识缺位下混乱、劣质、极化的网络知识对公众的误导。很高兴看到阎教授这样的“学术大神”能现身网络传授知识,让“双一流”知识驱逐那些误人子弟的坏逻辑,不把舆论场拱手让给坏知识。


张小琴教授是“人文清华”讲坛的制片人,她在《手机:个人移动多媒体》中的一个观点我很认同,她说,手机确实使人们的时间碎片化了,但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碎片化时间得到有效使用。确实如此啊,我也一直觉得,媒介素养本身就包含着我们如何使用媒介碎片化时间的素养,主动使用媒介,而不是被动喂养,不是被消耗。一种媒介就是一所大学,里面有各种经典的、时尚的、能滋养你的知识,你善用它,它就滋养你。你缺乏自律能力和学习主体性,它就消耗和消费你。教授在哪里,清华就在哪里——这句话还有另一半才完整:你求知若渴,自律好学,媒介才能成为一所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清华   教授   媒介   课堂   人文   学者   大师   知识   大学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