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厌学训练营毕业的孩子,我才明白养育孩子的这几个真相

父母的执念越强,对孩子的伤害就越大;其实只有当你把孩子养亲了,教育才有无限可能。

——萨姐

作者:Kitty刘

前不久,《新华网》报道青少年因厌学、网瘾、抑郁进入厌学训练营进行“改造”的故事。

看到厌学训练营毕业的孩子,我才明白养育孩子的这几个真相

但从这里毕业的学生依旧面临重重“问题”!

一位叫陈阳的女孩,因抑郁送到这里,本以为回来后可以痊愈,可一回家孩子继续“躺平”!

看着精神萎靡的女儿,母亲心如刀割!

还有一位叫李康的男孩,因为厌学来到这里,“改造”两年终于回原学校复课,全家人满怀希望,可没过多久,学习跟不上依旧选择休学!

还有一些孩子被家长“骗到”或是“绑到”训练营,面对来看望自己的父母便破口大骂:“婊子配狗”!

当训练营教官察觉孩子心理问题严重,问家长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家长首先回答“学习不好”!

还有的孩子离开训练营后,依旧会选择离家出走,继续沉迷于网络,甚至走上犯罪的不归之路。

有个当官的父亲忍不住当场破口大骂:“自己可以指挥千军万马,却指挥不了孩子这个‘狗日的’”!

看着这群本该有着蓬勃青春的孩子,如今却像病兽一般将怨恨打向自己或攻向父母,不禁让人唏嘘。

是什么让孩子与父母如临大敌?

一位教育专家曾说:

“有些家长只看重分数带来的利益关系,而不是育人关系,孩子的喜怒哀乐,生命成长,心理需求,都被家长忽视,取而代之的只有冷冰冰的分数。”

当家长对成绩的关注超越对生活的关注,孩子变得“空心”或“厌学”也就不足为奇。

看到这些厌学训练营毕业的孩子,我才明白养育孩子的这几个真相:

01

家长看不见孩子学习上的苦,终究成为亲子关系的死结

为了了解这群掉入“万丈深渊”的孩子,记者展开深入采访。

陈阳的父母以及爷爷都是浙大毕业,奶奶也是苏大毕业,强大的家庭学术背景可见一斑。

在陈阳印象里,她从小背负着全家人的希望,考取浙大是对自己的最低要求!

起初,陈阳成绩不错,还担任班干部。

随着陈阳考试成绩忽高忽低,爸爸直言如果考不上就要挨打。

随后,妈妈也经常监视她学习,如果发现干其他的,便又哭又骂。

此时, 爸爸的高期望,妈妈密不透风的监督,让陈阳觉得学习是件痛苦、惶恐的事情。

陈阳的内驱力也在父母的挑剔与棍棒中逐渐磨灭。

初二,陈阳从班级前十名下降到班级三十多名。

父母继续施压,陈阳和父母的关系也进一步走向失和的节奏,处于弱势地位的陈阳觉得自己越来越压抑。

有一次,陈阳在班上管纪律时对同学大声喊叫,被老师撤职。

竞选小组长再次落选,她觉得没人再愿意和她做朋友。

成绩下降,老师同学的疏远让陈阳焦虑无比,父母的高期望更是压得陈阳喘不过气来。

5月末,陈阳情绪崩塌:“自己宁可大病一场也不要学习!”

而父母不以为然,不为陈阳的任何偷懒找理由!

直到陈阳自言自语:

“从学校走廊看上去‘白茫茫一片’,自己想往下跳”。

妈妈才意识到不对劲,连忙带女儿看心理医生,医生说学习和交朋友压力导致抑郁倾向。

家里人一时间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休学后,陈阳整日玩手机,甚至还会做伤害自己的事情。母亲终日以泪洗面。

有时父母的执念越强,对孩子的伤害就越大。

央视《心理访谈》有期节目,讲到一对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孩子学习很好,每次都考第一。

为了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他们把孩子从县高中转到市重点,然后再到省重点,还把农村的房子卖了到省城陪读。

到了省城,不能每次都考第一,孩子精神就出现了问题。

有时孩子明明已经做不到了,还被父母强行要求,即便有时达到父母的要求,他们还会定出更高的目标,直到孩子做不到,内心崩塌为止。

学习不是一两天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看不到孩子的“力不从心”,父母逐渐变成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若再加以冷漠、发泄,孩子更会孤立无援,遍体鳞伤,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

02

孩子“自暴自弃”,都是一场与父母的博弈

厌学训练营里,那位叫李康的男孩来自工薪家庭。

母亲不想让儿子像父母一样,窝囊一辈子,只愿李康一心向学,眼见孩子成绩越来越差,母亲不惜重金,给儿子报大量补习班,可是成绩依旧没涨劲儿,母亲忍不住骂S:

“你不学习,长大吃屎呀!”
“不争气的玩意儿!”

起初,李康只是觉得心里充满委屈和愤懑,渐渐地,儿子一想到母亲刺耳的语言就静不下心来,甚至一学习就大脑一片空白。

被骂次数多了,李康直接给母亲撂下一句:“我以后当乞丐去!”

因为李康内心淤积的负面情绪太多,他宁愿选择“自甘堕落”也要挣脱母亲的束缚。

在学校里,老师面对李康的学习情况,也会毫不留情地训斥。

李康开始怀疑学习的意义,学习就是为了让大家来骂自己,瞧不起自己吗!

繁重的学习压力,伴着自信、自尊统统剥夺,李康觉得自己被逼向绝境。

李康开始用怠慢对抗父母、老师,起初是不写作业,后来借口不去学校,最后休学在家,彻日彻夜地玩起手机。

父母看李康不顺眼,继续用尖锐地语言刺激李康,可此时李康已经放弃沟通,大人怎么说都行,母亲的重拳就好像打到棉花上一样,在李康脸上看不到任何反应。

此时,家长赢了孩子,却也成功让孩子输掉了斗志与未来。

正如身边一些家长,为了孩子备战名初、名高,特地辞职回家专职陪读,原本成绩还可以,可几个月后成绩下滑严重,甚至还闹着辍学。

父母的高压让孩子无所适从。

当孩子内心的支柱坍塌,与外界的关系毁得面目全非,孩子只能躲进自己狭小的躯壳里,用放弃自己向父母、世界发出最后的抵抗。

他们表面上看上去是非常厌学、实际上是厌世,失去了生活的动力!

03

青春期的亲子关系是父母的一场内在修行

有专家曾说:“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

青春期孩子是魔鬼与天使的共存体质,亲子关系更是父母的一场修行。

那如何让孩子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平稳度过青春期呢?

1)尊重: 即便“孩子考砸”,也请把他当“成年人”对待

堂哥家孩子,虽谈不上“学霸”,但总给人神采奕奕、光彩照人的感觉。

而当看到堂哥面对侄子的考试成绩的态度,我立马深谙其中的缘由。

每次侄子考完试,堂哥首先问他是否满意考试结果,如果满意,不能骄傲。

如果不满意,查找原因,避免再犯同样错误。

每当侄子因考得不好而沮丧,堂哥总会为他“兜底”:“我们读书是为了学知识,而不是为了分数,更不是为了排名。所以,没有必要沮丧!”

如今,不管什么时候,学习对侄子来说,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习惯,从来不需要催着赶着去学习。

在这个焦虑盛行的年代,学习常被赋予过分神圣的意义,当孩子考得不好的时候,父母能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客观地去评价考试成绩,那么孩子也能从父母的尊重、理解中更冷静地思考学习上的薄弱点,为下一步拼搏做好规划。

2)平和:化解令人窒息的教育氛围

香港作家董启章也曾经历过人生中最沮丧的陪读经历。

望子成龙的心态在他心中一刻也没有消失过,从小的早教、常态化补习班、用心的陪读、陪玩,董启章和妻子一个都不少的提供给儿子,可是不管父母花多大的气力,儿子小学六年几乎永远是垫底。

看到厌学训练营毕业的孩子,我才明白养育孩子的这几个真相

即便儿子如此“不争气”,董启章每周末依旧会定点带儿子去书店,虽然儿子不排斥书店,但每次“有名无实”地看书,让董启章总忍不住想发火,儿子见状会立马递来一本《你可以不生气》的书,父子俩当即又笑成一团。

董启章笑称自己是最死缠烂打的父亲,无论董启章如何循循善诱或严厉对待,儿子的考试结果也无分毫寸进。

直到初三那年,儿子才有所醒悟,突然发奋读书,逐步升到中游位置,学期末还破天荒地拿了一个进步奖。

最后董启章不得不承认,子女的成就完全得靠他自己的觉悟,有时父母再怎么干预也只是一厢情愿。

面对“不开窍”的孩子,接纳比干涉、要求更能让孩子保持热情。

用平和的心态放手让他自己探索,在轻松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兴许还能到达你做梦也想不到的远方。

3)做“启发型”父母,为孩子点石成金

2021年《感动中国》里有这样一个甜美的女孩江梦南,让人印象深刻,小时候因为错用药物导致双耳失聪,为让梦南学会说话,父母通过唇语启发孩子,在梦南面前,成千上万遍地示范,最后梦南通过声带振动,看嘴型,学会说话。

看到厌学训练营毕业的孩子,我才明白养育孩子的这几个真相

上学时,梦南倍感吃力,爸爸为了让女儿自信,时常带她去茶园接触大自然:“茶苗也听不见,但它看得见阳光。

强光时它会保护自己不被晒伤,弱光时,它会进行光合作用,不论什么时候,它都能长得很好。”梦南若有所思地点头。

后来,梦南不管在哪里始终带着父母的支持与启发,一路披荆斩棘,最后考取清华大学博士生。

在陪伴的路上,也许父母会遇到各种迷茫与困惑,与其强加控制,不如试着看怎么才能支持到孩子,给予她启发,将希望转换为信念,这将影响孩子一生。

4)修复:成绩不好的孩子也值得被爱

还记得那个放下事业,带14岁厌学儿子环游中国的徐爸爸吗?

这位爸爸通过朝夕相处的方式和儿子近距离接触,改善与儿子的相处模式。

每到达一个城市,徐爸爸都会和孩子一起看书讨论,记录下这段时间的经历和感受。

看到厌学训练营毕业的孩子,我才明白养育孩子的这几个真相

通过儿子对大千世界的探索激发孩子对学习的渴望。徐爸爸坦言回家后还要和孩子继续讨论,儿子十分感兴趣。

经过这次特殊的旅行,原本厌学的儿子回到家不但和家人的关系变得融洽,学习态度也大有转变。

看到厌学训练营毕业的孩子,我才明白养育孩子的这几个真相

虽然不是每位家长都可以像徐爸爸一样,带孩子环游旅行,但面对孩子的问题,徐爸爸并不是一味地去堵,把孩子逼向绝境,而是看到孩子真正想要的东西,填补孩子心灵的缺失,找到心中过得热爱,让孩子重拾力量和信心。

正如陈阳父母,最终放下对分数的执念,因为比起学习,让孩子首先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更重要。

李康的妈妈也开始反思,情绪解决不了问题。

有时学会退一步,反而亲子关系更辽阔。

试着将孩子成长所需的关爱、信任、成就感重新还给他们,让他们重塑社会关系,回到生活的正常轨道,未来才更有希望。

只有当你把孩子养亲了,教育才有无限可能。

04

写在最后:

渴望孩子优秀,希望孩子考出好成绩,是每位家长的心愿。

只有处理好彼此的关系,调动起孩子的学习热情,让他拥有源源不断地学习动力,这样的孩子不管在哪里都是潜在的“优等生”。

让我们做一棵大树,只有让自己枝繁叶茂了,根才能尽情地吸取养分,当有希望的种子孕育时,它才有破土而出,开枝散叶的能量。

一起静待花开,把孩子的每一段成长当作最独特亮丽的风景,伴着云起云落,静静欣赏他们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资料参考来源:

新华社今日头条号2021-09-08文章《教育就是多给生命一条路》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厌学   孩子   侄子   真相   儿子   爸爸   家长   父母   母亲   成绩   关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