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西藏

西藏春天来临的最早处,一定在藏东南,那里的春天会有大面积的桃花盛开,那些桃花在雪山下,在江水畔,有一点点粉一点点白,花色固然较淡,却也架不住大面积连绵不绝地开,开得太猛烈了,就有些肆意泛滥的意思。上盐井村有桃花,村子在芒康,澜沧江边,村里有藏族,还有纳西族,那儿属于藏东南。上盐井村因产盐而得名,江畔的村庄临澜沧江而建,春天“白色民居”四周会被绿油油新发起来的青稞苗包围,盐井周遭的山都是红色的,天是蓝色的,滚滚而来的江水有些因蓝而绿,村旁边的江畔有卤井产卤水,村民们祖辈凿井背卤,再顺江用木棍、木板层层叠叠地架起了晒盐木质梯田,江南岸的卤水晒干后出红盐,江北岸的卤水晒干后出白盐。这里的盐尤以3月桃花开时晒制出来的为最好,所以,叫桃花盐。

茶马古道于此过境,从前此地茶马交互,盐业发达,是商贸重镇,进入21世纪,交通越加发达,人背马驮的方式早被淘汰,江两岸的古道被川藏公路、滇藏公路完全替代,骡马们当然也被铁牛们代替,倒也乐得清闲,四下啃草去了。随着各种加碘盐制品的普及,此地盐业渐为没落。芒康地处川滇藏三地交界,也是著名横断山脉中的三江并流区域,此地自古多民族混居,属农区,部分高山地区有人放牧。从这里沿江往东不远处,有温泉,也在江边,叫曲孜卡。早年间,这些温泉就在农家小院之中,入夜,人们光着身子滑入温泉,在一池的温暖中静看峡谷星空,惬意。近年,全国各地大兴土木,一律开发,此地绝无例外,据村里的居民说已经修了很多看上去很豪华的温泉酒店了,从此,光着屁股在温泉中玩耍已经不大方便了,取而代之的文明温泉之旅,大家穿着游泳衣,整齐地在池子里下饺子。我在听桂香姐讲他们在大渡河边的嘉绒藏族如何制作酸菜面块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就藏在两个远隔千里的村庄里,在主妇们的持家字典中,这个秘密当然属于横断山脉。大山中的主妇们会收集生火做饭之后的炉灰,这里边有讲究,必须是青冈木燃透之后的灰烬。她们将其装入一个特制的容器里,这种容器按地域不同还各有细微差别,有的用竹制,有的用木制,有的用皮制,她们把这些灰烬加上水后慢慢浸润,之后使之一滴滴地滴出来,再将其沉淀,这就是食用碱。取碱的过程特别慢,人们做面的过程也慢,和、揉、擀、发、切、炒、煮,一步步,所有的程序都有规矩,乱了任何一步做出来的面,都不是好面。

再后来,吃到嘴里的加加面,慢慢变了味道,面开始用机器批量压制,碱只需要从纸袋里往外一倒。进入了后工业时代,一切都开始变快,变快了的饭吃起来千篇一律,就算加了更多的味精或者调味品也会丢失某种特殊的味道,人们丢失的,不正是做面所用的时间吗?

上盐井村的半山处,是一个纳西村,这里聚集着纳西族人,村中有一座天主教堂。教堂陈设简单,反而美感十足,何况还有玻璃窗花,宗教衍生的艺术,当然也包括教堂的建筑、绘画、雕塑、仪轨,这都是极具美感的事物。教堂大门口有一株大而古老的桃树,每年3月必定花开一树,午后,山谷中会刮起大风,风吹花落,在教堂的大门口会落下一地花瓣,在桃花散落的风中偶尔会传来人们对耶稣的赞美。盐井,是西方传教士们试图沿着江水深入西藏,最终止步的地方,西藏的大门始终没有向西方异教徒打开,这里的人们会在教堂里手捧藏文版的《圣经》做礼拜,村民们在旁边的农田里还种上了法国传教士带来的葡萄藤,这里确实产葡萄酒,我喝过村民自酿的,喝起来单宁和果酸味儿都真的很像法国酒。在村里,我遇到过一位76岁的老人扎西顿珠,我们坐在桃花树下晒太阳的时候,他告诉了我他认为的幸福:“从前我去一趟拉萨,骑马都要走两个多月,现在只要两天就能到了,这就是幸福啊。”是啊,幸福的人一定会把幸福写在脸上,我当然能看得出我借住的农人家的主妇扎西拉姆脸上的幸福,我一问她的年龄,吓了我一跳,1994年生人。我们聊幸福太宽泛了,我们聊她的爱情。

西藏,西藏


西藏,西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西藏   澜沧江   纳西   藏族   盐井   卤水   教堂   温泉   桃花   幸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