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经典效应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六)-德西效应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老朋友们,还记得之前分享的五个效应吗?(新朋友们,不必担心,关注酒儿,翻找酒儿之前的文章就可以看到)

其实,某种程度讲准确记住名字、定义的对我们可能并不是那么必要,但将每一个理论结合我们自身实际经验进行思考,并在适合的情境中应用,那才是我们阅读学习的关键所在。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成长。当然,如果可以对经典娓娓道来,那么一定是受益终身!

心理学经典效应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六)——德西效应

老规矩,在完全了解【德西效应】之前,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心理学经典小故事。

一位老人辛劳了一生后,来到了一个清幽的小乡村里过着退休后怡然自得的生活。开始的时候,老人过得很舒服,这里空气清新,风景优美,最重要的是这份属于自己的安逸。

可好景不长,这附近的顽皮的孩子们渐渐打破了老人所追求的安逸,门外的吵闹声时常让老人家不胜其烦。提醒、警告、斥责、谩骂,只能让老人一次次无奈地摇了摇头。突然有天,老人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点子(还记得昨天分享的酝酿效应吗,哈哈,很重要)。

他趁着孩子玩闹的时候,他走上前指着其中一个男孩子,这些天就你叫的声音最大,今天也不例外,不过听你叫得久了,我还感觉很舒服。这是给你的奖励,说完老人拿出了10美分,随后并向众人许诺,每天他会根据大家的叫声大小进行奖励分配,叫的最大声的最多可以获得10美分,其他人相应依次减少。

心理学经典效应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六)——德西效应

方案一经推广,立马得到了孩子们踊跃参加,甚至参加人数比之前还要多。开始的时候,老人也按照约定给大家钱,可是随着时间流逝,老人总以各种理由减少给孩子们的金钱,甚至偶尔还有拖欠。孩子们虽然不满,但毕竟是意外之财,大家还是会来这叫喊,只是明显声音弱了很多。

可突然有天老人把拖欠的欠款刚刚补齐后,说再也没法给孩子们钱了,因为他也没有钱了(故作委屈),询问孩子们能否无偿来“为其叫喊”。结果可想而知,换来的,是这帮孩子统一的愤懑之词“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并一起离开了老人的门前!

心理学经典效应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六)——德西效应

“谁还给你叫”,乍一听很有道理。是啊,不给钱谁还给你叫,可是当我们深度思考后,可能会莞尔一笑,孩子们啊,“这叫不是你们自己快乐的源泉吗”。想到这,可能我们又一惊,我们是不是某种程度上对我们的孩子也施加了这种类似于老人的方式呢?

这个智慧的老人所应用的方法,其本质上,正是结合心理学上的所说的德西效应——适度的奖励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励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情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

看到这可能有朋友立马会有这样的想法,那我有些时候将孩子的成绩跟实物奖励绑定是不是就会导致孩子,丧失内部动机啊?不爱学习啊。

心理学经典效应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六)——德西效应

停下来,想一想,或许会有新的发现呦!

如果想到这,虽然想法一定程度上有点瑕疵,但酒儿一定要恭喜您,我们如文章开头所讲,我们做到了【学思并重】,这样才是阅读价值所在。

是这样的,我们回到故事中,我们来看孩子的视角,那孩子从内心单纯喜欢到老人门口玩,到之后赚钱+玩,到后来不给钱就不给“老人”玩。其实,不难发现,孩子的心理发生的变化过程,也就是由内部动机到外部动机不是一个直接的“两点论”,而是存在着一个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选择的过程,只不过这些孩子由初始的 玩闹与内部动机匹配转变成了玩闹与金钱匹配。

为了怕有些朋友不太理解,酒儿这里把过程说得再具体一点。

①最开始的玩闹。孩子的行为是内部动机(玩得开心)控制的;感觉很开心

②老人引入金钱后的玩闹。孩子的行为主要内部动机(玩得开心),但开始掺杂了外部动机(金钱吸引);玩得更开心

③老人持续承诺下的玩闹。孩子给自己玩闹找理由时,外部动机逐渐占据上风,但内部动机仍旧有作用;玩得还可以

④老人降低承诺下的玩闹。孩子愈加感觉到不公平,但开始寻找理由让外部动机支撑自己行为更加合理化(比如本来也是偏得的),可是却不再开始以内部动机解释行为;此时孩子的行为已经沦为外部动机引导;玩得挺闹心

⑤老人没有奖励下的玩闹。孩子们丧失了外部动机,而内部动机早就已经跟行为本身不再产生联系,因此玩闹的行为失去了内外动机的支持,行为也就无法继续了;玩得很有趣

⑥值得强调的是,我们会发现这里的外部动机确实没了---是外部操纵没的,可是内部动机的“没有”——是孩子自己主观“丢掉的”,也就是玩乐的快乐真的就没有了吗?有的,只不过由于孩子短暂时期由于外部动机的缺失,让孩子迷失掉了方向而已。

心理学经典效应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六)——德西效应

那到底要不要施加奖励呢?

那么回到我们的那个疑惑“有些时候将孩子的成绩跟实物奖励绑定是不是就会导致孩子,丧失内部动机啊?不爱学习啊。”。酒儿的答案是,可能会的。但通过上面的①~⑥的过程阐释,我们看孩子对应的感觉状态,相信大家一定会有了自己的判断。

这里酒儿再嘱咐一下,有些朋友可能会说,酒儿,那已经到了第⑤层了,还有机会吗?这里,我要先问您一下,有没有机会是个双向的选择,任何一件事都不会有绝对的定律,除了我们每一天都是在奔向物理上的最终死亡,但为了延缓,我们选择追求精神的永生。回想一下我们之前说的,罗森塔尔效应,阿伦森效应不都是分析原理后,帮孩子重建内部动机吗?

因此,不要急功近利,也不要妄自菲薄,过犹不及。坏习惯的形成需要时间,好习惯的养成同样需要时间,两者的转换更加需要。因为这时候,你的任务不是从0到1,而是从-1到1。由0到1即便落后,也都是身在光明。可是由-1到1,有时候那是脚踩黑暗,心想光明,比如-1到-0.5的孩子,都是负性的,我们看到的表象是孩子的不好,而孩子真的没有变好吗?这需要我们思考!(欢迎留言交流)

心理学经典效应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六)——德西效应

其实,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这往往就是症结所在。

其实,再多说几句,家庭生活中的妻子和丈夫常常无视对方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因为“这是责任和义务”,而不是因为“爱”和“关心”;一旦外人对自己做出类似行为,则会认为这是“关心”,是“爱的表示”。同样,亲朋好友帮助我们,我们不觉得奇怪,因为“他是我的亲戚”、“他是我的朋友”,理所当然他们会帮助我们;但是如果一个陌生人向我们伸出援手,我们却会认为“这个人乐于助人”。某种程度上,都是这种德西效应或者【过渡理由效应】作梗。

心理学经典效应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六)——德西效应

和谐的家庭氛围,往往可以解决很多家庭问题呦

但愿酒儿今天的文章依旧没有超限!谨以此文献给对心理学感兴趣并热衷于心理学习的朋友!

心理学有着长久的过去,但是却只有很短的一段历史!那酒儿愿意讲述这段历史,并成为让这段历史变得长久的一环,甚至成为历史。

那么,通过今天的阅读,我们有什么新的想法吗?欢迎新老朋友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感觉有点启发的话,关注转发给朋友也是不错的选择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心理学   效应   家庭教育   动机   金钱   老人   理由   原因   过程   孩子   朋友   经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