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革命”之举 护九湖清波——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治理成效见闻


当第一缕阳光照亮天际,美丽的云岭大地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作为长江上游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云南自古多湖泊,水域面积达3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9个,合称“九大高原湖泊”(简称“九湖”)。

以“革命”之举 护九湖清波——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治理成效见闻

抚仙湖

九湖之于云南,地位举足轻重,造就了绝美的湖光山色,更兼调蓄水资源、抵御洪涝、农业灌溉、旅游观光等综合效益。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九湖保护难题一度令人堪忧。近年来,云南省将保护治理九大高原湖泊摆在压倒性位置,在不断探索实践中,积累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云南经验”。

从彻底摒弃“环湖造城、环湖布局”的发展模式,到从“一湖之治”上升到“流域之治”,再从单纯治污截污到整个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建设,云南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誓将治理保护高原九湖这场“革命”进行到底!

管住“岸” 退还生态空间

“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省考察时,对云南第二大淡水湖——洱海的保护治理作出重要指示。

此后,大理举全州之力开启洱海保护治理“抢救模式”,开展洱海湖区界线、洱海湖滨带保护界线、洱海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界线“三线”划定工作,实施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完成1806户生态搬迁,规范、减少核心区内餐饮客栈338户,开创了洱海流域“人退湖进”的历史先河。

“我们现在走的这个廊道,原来都是房子,很多实际上已经延伸建到了洱海里面。”洱海保护治理驻街道工作队副队长张家童沿着廊道边走边介绍,“未来,这里将成为永久性的物理隔离带,通俗一点讲,除了公益设施及环保设施外,不会再有任何项目开发和建设行为。”

以“革命”之举 护九湖清波——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治理成效见闻

洱海生态廊道

这反映出地方政府“壮士断腕”治理洱海的决心。早在2017年,大理以“最严禁令”关停洱海周边上千家客栈,引发关注。目前,当地已成立洱海湖区分级保护范围划定工作组,并按照要求推进界桩、标识设置工作。

同样,作为中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抚仙湖,蓄水量206亿立方米,虽偏居西南滇中一隅,却相当于为全国人民每人储备了15.8吨优质淡水资源。

保护好抚仙湖,势必要牺牲短期利益。“近年来,3万多沿湖群众搬离抚仙湖一级保护区,38户中央和省市县属企事业单位、私营企业也全部退出抚仙湖一级保护区,澄江在减少人为活动对湖泊影响方面作出了很多牺牲。”澄江市水利局局长张毅说。

“我们这个村离抚仙湖不到500米,为了保护抚仙湖,大家愿意作出牺牲。通过种植荷藕,既保护了抚仙湖,又为村子带来了景观。”澄江市右所镇吉花社区居民许李坤表示。

今年7月5日,位于抚仙湖一级保护区内的九龙晟景项目3栋总面积为14.4万平方米的建筑整体拆除。目前,该区域生态复绿工程正在快速有序推进。

强化岸线管控,退还生态空间。“十三五”时期,云南九大高原湖泊均已完成保护区划定与勘界立桩,并严格控制建设和生产经营活动,切实保护河流湖泊水域岸线,恢复湖滨生态系统空间,让湖泊拥有更大的呼吸空间。

治好“水” 筑牢清污防线

今年53岁的赵志华,从事洱海滩地管理员工作已有四个年头。每天早上8时许,他都会穿戴上“固定装备”——红色小马甲、袖套、帽子、水鞋,前往自己所负责的环湖岸线。

与许多同辈人一样,青年时的赵志华曾是“靠海吃海”的渔民,自从当地取缔机动捕鱼船和网箱养鱼,他便加入洱海滩地管理员的队伍。“理由很简单,洱海是块宝,祖祖辈辈都靠它生活,现在不能看着它被毁掉!”令他欣喜的是,近几年洱海的垃圾正在显著减少。“哪怕苦点累点,也要留给子孙后代一个清清亮亮的洱海。”赵志华笃定地说。

以“革命”之举 护九湖清波——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治理成效见闻

洱海环湖生态修复

目前,大理州环洱海共有滩地管理员140余名,他们是守护洱海水质的“最基层”队伍,也成为洱海流域最耀眼的一抹“红”。

2017年9月,刚走马上任的澄江市河长办调度管理中心主任李进,与整个团队就遇到难题。“抚仙湖流域地势周围高、中间低,污染物极易汇集入湖,入湖河道‘水质关’怎么把控?”李进思考着,同时也暗下决心,哪怕用最笨的办法,也要尽快摸清抚仙湖“家底”。

在李进的带领下,河长办工作人员如“啄木鸟”般边巡边查问题,对河道排污、河道损毁、面源污染、河道周边生活垃圾乱堆乱倒等情况进行深入摸排。2017年以来,他们巡遍流入抚仙湖的103条河渠,累计路程达5万余公里,同时组织完成了城区131家企事业单位、10199户居民雨污分流,728个雨污混流错接点整改工作,实现清水入河、污水入管进厂。

2018年12月,投资约3.3亿元的抚仙湖北岸生态调蓄带建成完工,该项目集“截、储、调、回、净”于一体,成为抚仙湖拦截泥沙和垃圾的“第一道防线”。

2010年至今,抚仙湖水质总体稳定保持Ⅰ类。但新的“难题”又萦绕在李进脑海:城市雨污分流还不彻底、深入湖底的智慧化监测还需进一步探索……“守好抚仙湖水质,才刚刚开始。”李进说。

用心用情,擦亮高原“明珠”。“十三五”期间,云南省层层发力,加强水环境治理,推进面源污染防治,科学整治入湖河道,九湖水质均得到显著改善,水体质量总体稳中向好。

强立“法” 找准“病因”施策

以“革命”之举 护九湖清波——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治理成效见闻

江川星云湖人工湿地

2020年1月1日,随着新修订的《云南省阳宗海保护条例》《云南省泸沽湖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云南省滇池、洱海、抚仙湖、程海、泸沽湖、杞麓湖、异龙湖、星云湖、阳宗海等9个30平方公里以上的高原湖泊都有了“量身定做”的保护条例。

修订后的九湖保护条例进一步体现了“保护优先、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的原则,管理机构及职责更明确,保护措施和监督管理更严格。结合条例规定和要求,各湖泊也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出台相应规范性文件和制度20多项,夯实了九湖保护治理工作的法治保障力。

围绕九湖水环境状况和流域生态特点,云南因地制宜施行“一湖一策”精准治理——

对水质优良的抚仙湖和泸沽湖,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原则,确保抚仙湖、泸沽湖水质稳定保持Ⅰ类。

对水质良好的洱海、程海、阳宗海,突出“保护为主”原则,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开启“抢救模式”。

对滇池、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等重度污染湖泊,则通过全面控源截污、入湖河道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及建设、污染底泥清淤等强化综合治污措施,全面改善修复湖泊水生态环境。

经过不断努力,“十三五”时期,滇池草海水质从劣Ⅴ类提升到Ⅳ类,外海水质从劣Ⅴ类提升到Ⅴ类;洱海实现32个月水质达到Ⅱ类标准;抚仙湖、泸沽湖水质均稳定达到Ⅰ类标准。伴随着水质改善,湖泊生态也正在逐步恢复。

今年9月28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湖泊革命”攻坚战的实施意见》,针对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提出了60条实施意见,一场声势浩大的“治湖之战”随即在云岭大地打响。

按照《意见》,“十四五”时期,云南省将以“破局”之势、治本之策,在治湖理念、治湖措施、治湖体制机制上来一次“动真碰硬”,以“革命”之举守护高原九湖碧水清波。

“湖泊治理本身是一项长期持续的过程,加上高原九湖流域生态脆弱,抗干扰和自我修复能力都不强,保护、治理、修复任务将更加艰巨。”云南省水利厅河长(湖长)制工作处工作人员杨玉春表示。

九湖治,云南兴。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云南正努力践行生态文明“排头兵”的使命,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守护彩云之南青山绿水,让九颗高原“明珠”在云岭大地更加光彩绽放。


记者 张濛 陈俊廷 黄浩海

来源:人民长江报

编辑:王鹏

以“革命”之举 护九湖清波——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治理成效见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云南   云岭   洱海   澄江   湖泊   高原   云南省   河道   见闻   水质   成效   生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