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沪漂生活:他为什么选择在上海发展?收入有多高?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者:高成儿


鲁迅鲁迅,姓鲁名迅,浙江周树人。在今天的浙江绍兴鲁迅故里景区,有展品丰富的鲁迅纪念馆,还有被几代人熟知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自古以来,这里就人文荟萃,会稽山埋葬着治水英雄大禹,兰亭附近埋葬着心学大师王阳明,鉴湖女侠秋瑾的居所、陆游题写《钗头凤》的沈家花园,都离周树人的故里不远。

鲁迅的沪漂生活:他为什么选择在上海发展?收入有多高?

绍兴是鲁迅诞生的地方。在“包邮区”的另一座城市:魔都上海,也有鲁迅故居,也有鲁迅纪念馆,那是在虹口公园,鲁迅最后的埋葬之地。1936年10月19日,仅一街之隔的山阴路上,鲁迅先生永远离开了人世。他最初被安葬在万国公墓,也就是今天的宋庆龄陵园,1956年灵柩迁往虹口公园,1988年更名为鲁迅公园。如果到宋庆龄陵园参观,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初葬地的指示牌,还有内山完造与夫人内山美喜子的合葬墓,这对夫妇开设的书店距离虹口公园、鲁迅故居都非常近,是晚年鲁迅经常光顾的地方,相关内容在日记、回忆录中屡见不鲜。

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往往将“北上广深”作为就业的首选城市,对于一百年前的鲁迅来说,前三座城市他竟然都工作过,最后于1927年携夫人许广平赴上海发展,度过了人生中最后的九年。鲁迅为什么会选择会选择上海?在他的作品、言谈中,可多次表达过对魔都的负面评价。比如上海是势利之区、上海文坛不干净、上海靠笔墨很难生活、在上海待久了眼睛市侩化、上海的小市民十之九昏聩糊涂、上海是秽区等等。当然,他也明白,上海如此,其他地方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不过是旧中国的一个缩影罢了。而且许多他看不惯的行为,也并非都是上海本地人干的,“各处的坏种,都跑到上海来作恶,所以上海便成为下流之地了”。

无论是抵达上海的初期,还是在上海生活过几年后,鲁迅想要逃离“北上广”的念头从来没有放弃,1927年,他说:“或者要离开上海也难说”“尚拟暂住”,在寓所购置的家具也非常简单,就是床、桌子什么的,给人的感觉是马上就要搬走,待不长。1932年淞沪抗战,鲁迅居所斜对面就是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司令部,面对枪林弹雨的威胁,他不得不离开寓所避难,此时再度萌生了“逃离”上海、结束沪漂的念头,“倘旧寓终为灰烬,则拟挈眷北上,不复居沪上矣!”翻译过来是:如果租的房子毁于战火,我就带领老婆孩子北上,不在上海住了!结果寓所并没有遭受毁灭性打击,只是中了几枪,碎了几块玻璃,属于“皮外伤”,鲁迅暂时又打消了这个念头,继续他的“沪漂”生活。

鲁迅的沪漂生活:他为什么选择在上海发展?收入有多高?

在21世纪,许多魔都干饭人也有类似想法,那就是离开这座城市,回老家或者去其他地方发展。每年虹桥火车站、浦东国际机场,不知见证了多少进进出出的他乡之客。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迷茫,在纠结,在犹豫,在徘徊,始终没有下定决心,将离开魔都转化为实际行动,就像当年的鲁迅一样。为什么想走又没有走呢?因为各有各的好处。

二三线城市收入水平低,发展空间有限,就业机会少,交通也不如上海便利,但生活成本、工作压力较魔都更优。在上海打拼,房租比较昂贵,想要购房更得花掉“六个钱包”做首付,甚至还远远不够。扎不下根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是许多人的真实写照。鲁迅也曾考虑过其他地方,比如北京、青岛、莫干山、烟台,乃至日本长崎。最后都因为种种原因排除了,比如青岛太小了,不满意;烟台气候变化太快,也不满意。比来比去,“实很难想出适当之处”,矮子里面挑高个,最后还是选择差强人意的上海。

对于外地人而言,上海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它的经济实力、发展平台,鲁迅同样也是如此。在魔都的九年,尤其中后期,鲁迅从事的职业是自由撰稿人,依靠版税、稿费生存,维持一家三口的生计,有时还要补助弟弟周建人,有一次他将商务印书馆给他的九百多元稿费都送给了弟弟,要知道普通的产业工人,一个月的收入也就十五元左右。过去的岁月里,鲁迅曾经在大学当过老师,比如中山大学,但是到上海后,鲁迅没有想过再去学校教书,因为他看多了象牙塔里的勾心斗角,也不愿天天被上司安排着。在教书的同时从事写作,鲁迅也曾考虑,但他认为两者是矛盾的,根本无法兼顾,因为一个主“动”,一个主“静”,如果两件事一起做,那么教书育人和撰写文章都无法干好。

既然选择了自由撰稿人这条路,那就必须有大量的媒体愿意出他的书,刊登他的文章,并且支付一定数量的薪酬。上海是中国的文化中心,报刊众多,出版社众多,能够满足鲁迅的需求,如果他生活在当下,肯定是微信、今日头条等平台的大号写手,拥有数千万粉丝。鲁迅的文章质量上乘,批判性强,切中时弊,深得广大群众喜爱,销量很好,这从他出殡时,报童、普通青年、工人都自愿加入队伍、为其送行就可以看出。办报纸、杂志,出版书籍,关键是得到读者认可,卖得出去,才能获得收入。鲁迅为他们带来了经济利益,稿酬自然也不会低。

1933年,《申报》“半月谈”栏目刊登鲁迅文章,平均每篇稿酬价格6元。这到底是高还是低呢?要知道当时上海街头的人力车夫,月收入是10元,也就是说,鲁迅在《申报》写两篇文章,就相当于车夫累死累活干一个月的所得。要是和工人对比,工人的收入差距比较大,有技术和没技术的,男职工和女职工,不同行业之间都有区别。陈达教授在《上海工人的工资与实在收入(1930-1946年)》一文中写道:1933年造船工人月收入有47.6元,算非常高的;火柴业工人、棉纺业工人收入比较低,每月分别只有7.9元和9.3元,只比鲁迅写一千字文章带来的收入稍多。1927年至1936年,鲁迅月平均收入在六七百元之间,普通人和他比,简直遥不可及。也只有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才能存在如此多的报刊媒体,才付给鲁迅丰厚的写作收入。

鲁迅的沪漂生活:他为什么选择在上海发展?收入有多高?

上海之所以吸引鲁迅,还在于受众群体的广大,影响力的提升。写出来的东西,得有人看,得读得懂,文盲当然是没什么兴趣的,必须得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我们在课堂接触鲁迅文章,最早是在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常用字基本都认识了,也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正常情况下,不会给一、二年级的小学生看鲁迅文章,因为他们理解不了。上海经济发达,教育水平高,和一般地区比,文盲肯定是要少很多的。鲁迅作品的服务对象,至少得受过教育、有多余收入,如果连生存都是问题,也不会想着买报纸、买书刊了。这样的人哪里最多?民国时期,毫无疑问是大城市。因此,像茅盾、叶圣陶这些知名文人也来上海、北京等地创作,与潜在读者零距离接触,在今天虹口区多伦路上,有很多雕塑、故居,就是为了纪念这些人。圈内好友的存在,文坛的活跃,也是鲁迅选择上海的动力,与好友相互扶持、并肩战斗,何尝不是生活的乐趣所在。

鲁迅长住上海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租界。居沪九年,鲁迅总共租过三次房子,第一次是在景云里,第二次是在拉摩斯公寓,第三次是在大陆新村。距离都不远,均在虹口区境内。为什么选择虹口?首先这里没有“上只角”的繁华,也没有“下只角”的破败,房租适中,能够满足生活所需。第二,这里是半租界地带,也就是租界越界筑路的地方,名义上属于中国政府管辖,实际上是租界当局控制,国民党的军警不能在这里巡逻。鲁迅有本杂文集叫做“且介亭杂文”,亭就是亭子间,上海特色,很好理解,“且介”是什么意思呢?“租界”二字各去掉半边,是不是且介?寓意为半租界地区某个亭子间所写的杂文。

鲁迅的沪漂生活:他为什么选择在上海发展?收入有多高?

众所周知,鲁迅很多文章不容于国民政府,为当局所忌,30年代,他因参与左翼作家联盟等团体被国民党通缉,想要安全,就必须有“堑壕”,租界就是国中之国,市政府鞭长莫及的地方。鲁迅几次前往日本侨民内山完造经营的书店避难,正是此理。为了打击鲁迅等人,国民政府将很多书籍封杀,出台严格的作品审核机制,使鲁迅非常头疼。尽管换了很多笔名,被采用的文章仍少于过往,有的还被改的面目全非,前言不搭后语,读者看了一脸茫然,不知道作者究竟表达什么意思。出版的作品少了,收入自然而然也少了。

最后一点,鲁迅的年龄大了,离不开医生,上海作为发达城市,中西方名医汇聚,医疗资源肯定是比其他省份要好很多。刚来上海没多久,许广平意外怀孕,顺利产下儿子周海婴。鲁迅原本没打算要小孩的,可惜避孕失败,人算不如天算,必须面对喜当爹的现实,既然来了,鲁迅就得尽到做丈夫、做父亲的责任,给许广平选个好点的医院,最后住院费花了200多元。鲁迅晚年,身体屡屡报警,需要请外国医生上门诊视,还要购买进口针剂、药物,如果是在小城市,就算花钱恐怕也得不到类似的服务。小时候的周海婴也常常生病,父母当然想送到好医院治疗,上海能满足这方面的要求。时至今日,魔都的医院仍然是众多患者的首选。

鲁迅的沪漂生活:他为什么选择在上海发展?收入有多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鲁迅   车夫   虹口区   虹口   收入   租界   上海   工人   城市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