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中国」河北·围场

围场县全称为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隶属于河北省承德市,位于河北省最北面,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也是河北省占地面积最大的县,总面积为9058平方公里,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区域。

「走遍中国」河北·围场

据历史学家张维华考证,战国时期的燕国为了抵御外来民族的侵袭和骚扰,曾在围场所在的燕北一带修筑长城。秦统一六国后,在燕国和赵国原有的基础上补修,才形成了秦万里长城。

燕国消失在历史长河1900多年之后,清代康熙皇帝在此设立木兰围场。 「走遍中国」河北·围场

几千年来,围场因其独特的地缘,多少民族通过这里南来北往,留下他们的失败与荣光,也塑造着围场的风土灵魂。曾经战马嘶鸣,如今长歌笑语,围场悠久的历史根脉正开出繁花似锦。

历史

围场在古代是一个战略要地,这里曾是北方少数民族南进的前沿,也是中原王朝沟通关外的咽喉。

「走遍中国」河北·围场

在今天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御道口镇矗立着一座清代康熙皇帝的雕像。骏马矫健,帝王轩昂。围场的得名与康熙皇帝之间有着一段极为深厚的渊源。

公元1681年,清廷平定三藩之战接近尾声,此时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康熙皇帝将目光投向北方。在他的内心深处,正在搜寻一个完美的场所。这个地方被康熙皇帝寄予多重希望。

「走遍中国」河北·围场

公元1681年农历三月,康熙皇帝离开紫禁城,开始长达一个半月的出塞北巡。当北巡队伍踏入今天的围场时,这是一片高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大木参天牲畜繁育。一千多米的海拔差异造就了独特的气候与环境,让这里成为围猎的绝佳场所。康熙皇帝决定在此设立围场,进行木兰秋狝。

“围场”一词是古时人们围起来专供王公贵族狩猎场地的统称。 「走遍中国」河北·围场

清军狩猎通常采用一种“哨鹿”的方式进行,“哨鹿”的满语为木兰。因此历史上,这里也被形象的称为木兰围场,汉译为“哨鹿设围的狩猎之地”。 「走遍中国」河北·围场

据统计,清代在围场共举行木兰秋狝至少90次。次数如此之多,木兰秋狝所承载的政治军事功能可见一斑。

「走遍中国」河北·围场

在此后一百多年时间里,这里逐步规划建立72个围场,总面积达到15000平方公里。

「走遍中国」河北·围场

随着承德避暑山庄的建成,围场的政治分量得以进一步加强,它和承德、京师一起构成清朝的一条统治轴线。公元1877年,清王朝正式设立围场厅,建制日臻完善,更带动了围场附近各民族的商贸往来和一方百姓的安宁。

如今,木兰秋狝不再进行,围场这个词被永久的保留了下来。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将围场改厅建县。1989年,围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设立为全国唯一一个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在全国两千多个县和县级市中,围场是唯一因帝王狩猎而得名的县域,在这片土地上独特的自然生态和地理位置标注着围场历史的鲜明印记,也是它今天和未来发展的清晰坐标。

「走遍中国」河北·围场

《木兰秋狝图》现藏于避暑山庄博物馆。在一次秋狝活动中,驻防热河的旗人兴隆阿跟随乾隆皇帝的队伍来到围场,眼前的景象让他兴奋不已,兴隆阿决定用画笔记录下这场皇家盛典。

《木兰秋狝图》绘有人物830人,马469匹,舆12乘,既反映了木兰秋狝的整体面貌,又注重表现细节。

「走遍中国」河北·围场

「走遍中国」河北·围场

行围期满,皇帝要和满蒙官员在行宫举行庆功和告别宴,宴会上要举行诈马、什榜、布库、教眺四项活动,史称“塞宴四事”。而这一切又被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记录在《塞宴四事》中。两幅画一张一驰,反映出清朝统治者处理边疆事务的文韬武略。

什榜是塞宴四事中有90人组成的蒙古乐队,演奏蒙古乐曲。这些乐器在木兰秋狝时期曾经扮演重要角色。什榜乐贯穿于“塞宴四事”活动的始终,但是什榜乐并不是清代统治者满族人自己的音乐,而是蒙古汗廷音乐。

在木兰秋狝最高潮的一天,皇帝也会为蒙古王宫大臣做早餐,这也是当时民族融合一个重要的体现。作为木兰秋狝中除围猎以外最为重要的宴会活动,塞宴四事中的什榜乐发挥着绥靖蒙古、改夷为裔的深远意义。

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三十年古北口总兵蔡元三次上书请求修葺边塞长城,但康熙皇帝拒绝了修缮长城的请求。清代统治者满族人是跨过长城入主中原的,所以他对长城的理解与中国历代的统治者不同。他认为人心的向背远比修筑长城要重要。他通过木兰秋狝以无形长城的方式解决了困扰中国边境几千年的问题,也为中国今天版图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宣示武力但不直接使用武力,木兰秋狝勾勒出清代统治者安邦定国思想的逻辑。

古建筑

中国历代建筑庙即是庙,宫即是宫,二者合一的建筑结构史上罕见。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庙宫村就有这样一座宫庙合一的建筑群,村名也因此而来。

「走遍中国」河北·围场

东庙宫始建于清嘉庆十六年,前殿为敬神礼佛的庙宇,后殿是皇帝的行宫。两通记录秋狝内容的御制石碑与东庙宫遥相呼应,融为一体。形成了全国仅有的两碑一庙独特风貌。

「走遍中国」河北·围场

据庙宫村志记载,清朝后期道光和光绪皇帝曾给围场颁下四道圣旨,而这四道圣旨均与庙宫村有关。尽管是在秋狝废止的若干年后,道光、光绪两位皇帝也没有放弃对祖宗制度的坚守,仍然敕令对庙宫一带悉心看护,并对守护者的德行操守给予极大褒奖。

东庙宫坐落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县城以南26公里的伊逊河畔,是木兰秋狝的必经之地。

「走遍中国」河北·围场

在围场北部月亮沟,清代御制石碑《虎神枪记碑》详细记录了两百多年前乾隆皇帝使用火枪射杀猛虎的事件。

「走遍中国」河北·围场

与石碑遥相呼应的天然石林中,一幅巨型摩崖石刻被考古人员发现,峭壁之上刻有“乾隆十七年秋狝 上用虎神枪殪伏虎于此洞”同时用满、猛、藏三种文字加以注释,这成为140多年时间里清代帝王举行秋狝活动的最好证明。

如今的每年农历六月十三,庙宫村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东庙宫因对神灵与自然的敬仰而生,在木兰秋狝远去之后,当地的人们仍然坚信东庙宫是护佑这方水土的圣地。这种信仰弥足珍贵,它让人在天地万物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前进的方向。

「走遍中国」河北·围场

如今这里建成了国家水利风景区,并上榜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东庙宫正在以今天的方式涵养这片土地。

民俗

萨满意为“狂舞之人”,是满族、蒙古族等民族信奉的人神沟通的使者。

「走遍中国」河北·围场

春天人们通过萨满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天则通过他答谢上苍的厚爱。因此萨满神鼓是萨满教最重要的神器,被视为萨满的灵魂和象征。

根据清代《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记载,鼓圆直径1尺6寸,皮质鼓面。鼓上图案简约抽象,多为萨满文化中的图腾形象。这些图案悠远神秘,已少有现代人能读懂其中的含义。

「走遍中国」河北·围场

在政府的支持下,木兰萨满舞已经成为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小学的课程。千百年前的古老文焕发出时代的光彩,那是枝叶对根脉的情谊,那是围场走向未来的厚积薄发。

「走遍中国」河北·围场

满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它经过历代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工艺形式。公元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满绣成为皇家文化和地位的标志。围场当地的刺绣起源于苏绣,从苏州迁移而来的绣匠把苏绣技法带到了围场,并与当地的满绣取长补短,衍生出的新风格,既保留了苏绣的细腻华丽,又有着满绣的古朴典雅。勤劳的绣娘正以布代纸,以针为笔,一勾一回,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美好生活。

植树造林

清朝末期,木兰围场开围放垦。不到100年的时间有“千里松林”之称的赛罕坝蜕变为荒漠。

上世纪50年代开始,沙尘暴频频南下,席卷北京地区。曾经的拱卫屏障变成了生态威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62年9月当时的国家林业部从全国24所大中专院校调配了127名毕业生和河北承德当地的242名干部工人一起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在此之前,国内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并无成功先例。他们面临的是一个史无前例的考验。

「走遍中国」河北·围场

塞罕坝一棵松毅然挺拔的姿态,深深触动了前来塞罕坝的林场工人的心,松能成活一定程度上就说明这里还是具备植物生长条件。这棵松也成为了几代林场人的精神写照,誓把黄沙变绿洲。

然而林场建立时造林工作进展并不顺利,很多植物根本适应不了塞罕坝风大天干异常寒冷的气候,早期种下的两千多亩树苗成活率不足8%。

越是困难越能激发塞罕坝人的智慧和斗志,1964年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决定在马蹄坑开展一次大规模会战。马蹄坑地势平缓,适宜机械作业。王尚海精心挑选了120名员工,调集了最精良的装备,分成四个机组,挺进马蹄坑。

「走遍中国」河北·围场

背水一战造林516亩,终于获得成功,马蹄坑会战极大鼓舞了林场人的信心。此后塞罕坝的造林速度逐年攀升,造林面积逐年扩大。

「走遍中国」河北·围场

截至2018年,赛罕坝人工造林已达到4.8亿颗,每年可涵养水源2.38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7.6万吨,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42亿 。

「走遍中国」河北·围场

2017年,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荣获了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这是世界对围场人战胜荒漠的一次褒奖,也是对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肯定。

自2000年以来,勤劳的围场人在坝下地区又造林360万亩,这相当于三个塞罕坝体量的总和。一道坚实的绿色长城正在中国的北方拔地而起,为京津冀地区提供着强大的生态包围。

当代

2009年,赛罕城文化中心广场历经两年终于落成,向游客开放。广场以历史与自然和谐统一为设计理念,突出朴实民众的文化气息。广场东侧建有656平方米浮雕墙,正面刻有《哨鹿赋》等诗文,诗文中描述了当时清政府的北部边防战略决策。浮雕墙的背面刻有皇家围猎活动的场景,人物形象逼真,历史生动再现。

「走遍中国」河北·围场

游客来到围场坝上,不仅能体会到自然生态带来的心旷神怡,也能感受到这片土地上文化与精神力量的厚重深沉。在群林围绕之间,历史与文化的精致浓缩,成为围场万亩绿意中的营养色彩。 「走遍中国」河北·围场

赛罕城文化中心广场东南约70公里,一座建于2013年的木兰秋狝展览馆,则是对围场历史的一次更精准聚焦。展览馆将散落的文化元素精心搜集包装,通过雕塑、沙盘、古画、现代影像等手段,再现从设立围场到开围的那段历史,致敬历史中的人们在此定边安民的努力。

近年来,像赛罕城文化中心广场、木兰秋狝展览馆这样的历史文化重建工程,就像一颗颗星辰闪烁在围场的云天之下,指引着人们对于围场前世今生的认知。

2015年,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博物馆又开设木兰围场专题陈列区,一批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珍贵文物成为镇馆之宝。当年秋狝使用的马鞍和火枪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到这片土地曾经的吹角连天。


围场将自身生态特色与文化特色融为一体,彼此促进,展现出塞外小城在新时代的风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围场   蒙古族   满族   木兰   蒙古   长城   河北   林场   清代   中国   康熙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