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短短一个月,其风头应该超过南锣鼓巷。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过街楼


我对它的印象停在很多年前。法海寺很有名啰,但去法海寺的路太难走,车经过模式口这条街,进退两难,路拥堵,车难停。没想到,这一次来,模式口变了大样。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模式口大街


冷不防,头上就跳下一只猫。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街景


一回头,石人小兽冲你嘻嘻笑。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路旁石人石兽


就说这个地方吧,承恩寺,京城最神秘的寺庙,从来不对外,据说是朝廷的特务机关,比东厂西厂还要神秘,现在它居然对外开放了。承恩寺自建寺后明清两代就保持了三不“不受香火、不作道场、不开庙”,现在辟为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参观得提前预约,门票当然很难约,但终于是可以一睹真容了。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承恩寺


上方是承恩寺内的碉楼建筑,在那里居高监视外面的动静。“敕赐承恩寺”门额,是正德皇帝朱厚照的手笔。朱厚照是那个建造豹房养豹子的皇帝。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承恩寺碉楼


模式口修缮改造工程从2016年开始,2021年9月正式开街,历经五年时间,建立五景七院三十铺,千年古道焕新颜。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街景


孩子嬉戏玩耍。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街景


网红店排着长队。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街景


我来的时候是去年9月,路边是网红宫猫。据说现在冰墩墩在那担负大任。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网红宫猫


改造工程,以模式口厚重的历史文化为依托,融入各种时尚商业元素,成为文创集市。旧时火炉子成了街景装饰。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街景


幼童对这些穿着长衫子很感兴趣。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街景


宝瓶门很有意义。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大门


过去,这条街上有四座过街楼,如今就剩下这一座遗址。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过街楼


模式口大街,谓之为“龙形古道”,全长1500米,是京西古道的咽喉,也是重要的军事要道。不能认为它仅仅是网红,走在这条道上,是把厚重历史和文化积淀,踩在脚下。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过街楼石狮


墙上的装饰是用磨刀石片一片片镶嵌成的。模式口最早叫磨石口,宋代起这里就盛产磨石,也就是磨刀石。村后山坡上至今还保留着磨刀坑。当然,它的历史不仅仅是磨刀石那么简单。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磨刀石片装饰


参观了北京电力主题陈列馆,模式口村是北京第一处通电的地方。1922年,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在磨石口村通上了电,乡绅李堪认为这是模范典型,报请时任宛平县长汤小秋请求改名,1923年这里就改名模式口了,距今刚好到100年。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电力主题陈列馆


磨石口,地处石景山区西北部,抵山靠河,拱卫京西,地险而易守,道僻而货通。西周为蓟国所都之域,春秋战国有燕国宁台之宫,1433年磨石口已载史册,1560年村西隘口为京西古道之必经,1593年有“过山总路”之誉。时驼铃相闻于道,商贾络绎不绝,并设军把守、典史驻城,是京西重镇和缉盗之中心。当时,西山的煤炭、木石均由此入京。三里长的街道,曾是几百年来连接京城与塞外的京西古商路,骆驼队迤逦而行,驼铃声不绝于耳,称“驼铃古道。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街景


悬着“古道斯存”牌子的四合院,建于明代,原来是老爷庙,后来被用于药店,现改成模式口历史文化民俗陈列馆。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模式口历史文化民俗陈列馆


里面有正房、东房、南房,用展览加体验形式,通过图文与实物,智能声光技术,将京西驼铃古道过去的商贾繁华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向我们一一展现。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模式口历史文化民俗陈列馆院内


院内有个咖啡馆,寒风中冒着滋滋香气。东西厢房分上下两层介绍驼铃古道的历史和燕京八绝。“燕京八绝”,指的是景泰蓝、雕漆、金漆镶嵌髹(xiū)饰、北京宫毯、京绣、花丝镶嵌、玉雕、象牙雕刻八大工艺门类。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陈列馆内,法海寺壁画


骆驼自然是这条街的主角。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街景


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就是从这里出逃的。祥子刚买了新洋车,为了两块钱的车资拉着客人去清华,可是刚出西直门就连车带人被抓了壮丁,到模式口他趁着夜色逃离。后来祥子牵了三匹骆驼回到模式口,从此便有了“骆驼”这个外号。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街景


背后墙上是祥子的逃跑路线,祥子当时脑子里盘算着:磨石口是个绝佳的逃跑好地方,往东北可以回到西山,往南可以奔长辛店或丰台,一直出口子往西也是条出路。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街景


“五景七院”中的65号院,被改造成“庆春斋”老舍主题纪念馆,里面卖售冰鉴宫廷药茶,门口摆放着骆驼泥塑,在这里,品一壶香茗,聊一聊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庆春斋”老舍主题纪念馆


驼铃古道既是元明清东接京城,西连塞外的货物运输通道,又是清代去妙峰山进香的古道,每年过会100多档。墙上版画,是京西古道驼队的壮观景象。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京西古道驼队壁画


位于模式口大街与金顶北街交汇处,是驼铃古道的主入口。夜晚,灯光和声响,打造出骆驼商队出入京门的幻境,观之“一眼千年”。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骆驼商队声光展示


石景山以“模式口传说”为题申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说很多,可以买一本书看看了解下,有反映帝王将相与磨石口关系的,如《康熙帝龙泉寺下棋》《四柏一孔桥》等;有反映老百姓生活的,如《磨石口》等;还有名人逸事,如《老舍先生和模式口》等。传说与史实辉映,市井的喧嚣与文化的魅力,在这里恣意飞扬。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模式口公园


向北,登山去,后面这座山叫蟠龙山。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街景


路过小公园,一群人正在快乐快板。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快板娱乐


小朋友刚从法海寺下来,显然是走累了。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从法海寺下来


往法海寺的路是个缓坡,我也在这个石墩上坐下来歇了会儿。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路旁石墩


这处单孔石桥,桥名曰“四柏一孔”桥。石板桥面,没有栏板,更无桥墩,桥面拱起,俗称“罗锅儿桥”。桥东、西两侧对称地长有柏树,每边2棵,共4棵,人们叫它们“四大天王柏”。从此桥一转弯,就可看见法海寺了,民间传说明宪宗(英宗之子)封此桥为“界桥”,过桥上山即入仙境矣。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四柏一孔”桥


法海寺,以明代壁画闻名,它建成于明代正统八年(1443),由明英宗朱祁镇的太监李童首先倡议,在众多官吏、喇嘛、僧尼、百姓等的募捐下修建而成。英宗赐名“法海禅寺”,取“佛法广大难测,譬之以海”之意。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法海寺


从法海寺西侧山路上行,顺着指示牌去寻龙泉寺。山路陡峭,走得气喘吁吁。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去龙泉寺上山路


此龙泉寺非凤凰岭下的龙泉寺,它因建在蟠龙山的半山腰上,当地群众俗称龙泉寺。龙泉寺早于法海寺,是蟠龙山上最早的庙宇,始建年代无考,初称龙泉古寺,明末清初改称碧霞元君祠,清康熙年间易名天仙圣母祠,又称“圣母祠”。每年农历四月,京都诸“圣会”均赴蟠龙山圣母祠进香。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龙泉寺


来时龙泉寺处在修缮的尾声,山门三间,前有月台,古柏映衬下,很古朴。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龙泉寺


从半山下来,往法海寺东山道上行,树林后出现红墙庙宇,又是另一座寺庙,永济寺。永济寺也叫涌泉寺,建于明弘治年间,因此地有泉水喷涌,故明明孝宗弘治帝(宪宗之子)赐名涌泉寺。永济寺和法海寺一样,是座太监庙。创建者太监景聪,贵州人,他的墓也在这附近,2009年不法分子盗了他的墓,被判了刑。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永济寺


寺庙未对外开放。有人在山门前盘腿打坐。还有人,在这训练狗儿奔跑用嘴接球球。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永济寺


从这里再往上,就可以到达妙峰山、八大处了。山脉由五六座山相连而成,蜿蜒崎岖,苍松翠柏,山道莽莽。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去八大处上山路


没有继续进山,折返去参观了被地质科学界公认是“亚洲时尚光辉一页”的“第四纪冰川遗迹”。还有一处田义墓,此次就忽略了。


石景山模式口,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石景山模式口区域景区地图


清朝诗人查慎行形容这条路“乱石山有崎岖路,时听征车撼石声”。查慎行,清初六家之一,被尊为东南诗坛领袖。用他的一句诗,更像是打油诗,描述今天的心情:“两岸山花似雪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劝君更尽一杯酒,二月已破三月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永济   法海   老舍   模式   磨石   陈列馆   驼铃   街景   古道   骆驼   北京   石景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