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位手艺人和他们一生坚守的手艺

52位手艺人和他们一生坚守的手艺

造物主创造了人类和万物,人类又以其思考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去再一次创造这个世界,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就是人类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诠释。

看完《京都手艺人》,心里面多少有些遗憾,应该早一点看到,这样在去年去京都旅游的时候,就可以有意识地去寻访几家手艺人的小店,近距离感受一下造物的魅力。毕竟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上世纪生产和消费的扩大,对于效率和规模的追求,喜欢讲究“慢工出细活”的手工制品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消失。在国内想要接触到由几代人持续传承的手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京都的古朴和传统手艺人的集中,可以提供一个非常不错的机会。

《京都手艺人》向我们介绍了京瓦、京之木工艺、竹工艺、莳绘、京刃具、能面、京足袋、截金、京编绳、裱裝、流苏、传统乐器弦、京扇子、京素染、旗印染、京鹿子绞扎、京团扇、京印章、型友禅、京提灯、京绣、西阵织—埋机、花簪、色纸·短册、京弓、绳结细工、京镶嵌、黄杨梳、京垂帘、烟管、京唐纸、和蜡烛、金网细工、京铭竹、京和伞、京石工艺品、机杼、京黑纹染—绘制章纹、京念珠—佛珠、手印纸牌、数奇屋五金、茶筒、七宝—金属工艺、和装书、京佛具—铸蜡工艺、调音绳、神镜—神道教用具、京真田带、熏香等50种传统工艺、52位传统名匠的故事。有些用具如果不是阅读这本书,或许这辈子都不会知道还有它的存在,不得不感慨日本人细致的生活,和对于“道”的追求。

和我预想中师徒一代一代“传帮带”不同,这些手艺的传承往往缺少刻意的传授。很多手艺人回忆当年走上这条路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是自己产生兴趣,父辈等上一代人并没有手把手主动教导,而是自己长年累月在旁边观察、模仿,最后再尝试,甚至有些人是因为父辈的倒下,才不得不承担起家业。就像制作柴田弓的柴田勘十郎所言:“前代并未传授什么,唯有自己观察、牢记、尝试,失败了还会被斥责。”总的来说,路径大多是观察-模仿-请教-钻研,基本上算是自学成才,可见家庭教育中的气氛熏陶多么重要。毕竟,手艺活儿是个长期细致的工作过程,如果不是自己产生兴趣,而是被迫学习,估计很难坚持下来,也不会有主动请教、钻研和改进的过程。

儒家讲“格物致知”,大意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日本常见的“X道”,就是把某种行为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你做一件事情做到了一定程度,那就是“道”,是哲学。手艺也是如此。

手艺制作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对大自然的一种索取和改造,手艺人在制作的过程中,也是在感受材料和人的沟通和交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个参道的过程。以很多木材、竹材为例,加工之前要等它自然干燥,短则一两年,长则数十年。想想看,有时候你手头加工的材料是等待了数十年之久才来到你手上,多少需要保持一定的敬畏之心吧。

而且,求道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些材料即使打了一辈子交道,也还是捉摸不透。前面提到的柴田勘十郎,对于制作柴田弓的原料——竹,就仍然感到捉摸不透。

“不是有手艺人这么说过吗?边看着材料,边与之对话。虽然确实应当如此,但老实说,面对天然之材,我不知道该怎么做。竹材有时候上部坚固,下部却异常柔软;有时候以为它很硬,削下去却发现很软;有时候则是竹节隐藏在里面。各种情况都有。没有比认为大自然读得透更天真的想法了。”柴田说,大自然不以人的意志而动,所以才能一直与它打交道。人是人,竹是竹,一切顺其自然。制品上有着道不尽的话。

除了对物,手艺人对人,即顾客,也是时刻保持敬畏之心。制作京瓦的浅田晶久,对师傅的一句话尤为印象深刻:“那么多顾客中,了解屋瓦优势的可谓少数,可这仅有的少数人就已经很可怕了。”那是因为,制作上稍有懈怠,哪怕骗过了大部分人,只要有一人没有被蒙骗,也渐渐不会再有生意找上门来。短短的一句话里,凝聚着始终力求完美的师傅对工作的自豪。对于我们现在所处讲究快节奏、没有质量保障可言的环境而言,是多么难得和引人神往。

手艺制作对于手艺人自己,也是一个自我磨炼和修习的过程。“最初曾想纠正一下自己的习惯,发现很难。不断的制作过程中,对自己的癖性有了深入了解,便不再想怎样纠正,而是更多的思考如何把商品做好。”“想要敲打出面具的情感,取决于面具自身是否具有品性,而面具的品性,归根结底就来自于创作者自身的品性。”“哪怕留一件也好,我想为自己、为家人做一件留作纪念的作品。死之前,至少在世上留下一件毫无悔恨的作品。”在手艺人的言语中很难看到日常的艰辛和不断尝试的辛酸,他们为我们讲述的是职业赋予他们的使命感,以及对自己作品的无止境的追求,这些不为我们所知的对制作的考究,犹如禅僧对自我的修行。

京都的手艺如此精彩,可惜的是,它现在也面对素材枯竭、市场萎缩、后继乏人的问题。市场萎缩、后继乏人很好理解,毕竟这是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困境。最让人痛心的是,有些手艺制作只是上下游产业链中的一环,一个环节的消失,可能导致整个链接的解体。松井重夫制作的手印纸牌的背纸用的是美浓纸,松井一直用的是库存,用光也就没有了。“以前的纸牌有专门抄纸的公司,变成机械印刷后,也就不复存在了,美浓纸用完,手工印制也就走到了尽头。”看到这里,特别理解日剧中有些小作坊倒闭了,很多老板想到的不是自己事业的终结,而是给别的小公司、小作坊带来的困难和连锁反应。

历史发展的车轮无法阻挡,也许有些手艺注定会消亡,现在用文字和图像把他们的技术、工艺,生活方式、思维方法留存下来,对于整个人类思考今后造物的存在方式时,应该能有诸多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手艺   细工   京都   后继乏人   手艺人   竹材   纸牌   品性   人类   过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