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 林:阅读北京

荒 林:阅读北京

作 者: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创意研发中心主任 荒 林

“你拿着一张北京地图,你读懂了北京吗?”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市的出现,是人类的骄傲,是文明的里程碑。

都市是时间孕育的孩子,又是空间成长的精灵,自从都市诞生,人类的演变脱离蛮荒,向时空交叠的人文艺术境界迈进。

北京,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都市之一,无疑是地球上众多都市奇迹中最有魅力的一个。

她的博大,她的丰厚,她的宽容,她的被称为京味儿的生活,每一个生活在北京的人,每一个到北京旅行过的人,甚至通过小说和电影憧憬过北京的人,也许都有一些心灵的领会。

但是,北京的魅力气质到底由哪些元素组成?

雄伟的紫禁城,辉煌的人民大会堂,不断生长的漂亮大厦,这些当然是北京首都独一无二的人文美,让我们赞叹建筑雕塑历史的恢宏。

不过,当你一个人在北京街头漫步,或者驱车前行,面对辽阔却依然拥挤的街道,或许下意识感受到人群中的寂寞,是波德莱尔在巴黎街头也曾有过的都市的忧郁?

诗人艾略特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写道:街连着街,像冗长的辩论,引领你直面终极问题。

阅读北京,也许是一句永远的情话,人与城,彼此打开,互相凝视,相看两不厌。

《好一个北京:作家笔下的北京》,收录了当代26位著名作家共28篇散文精品。包括了他们对京城美食风味的细致品咂,对门联旧物等民俗文化符号日渐消逝的感叹,对京城草木山水所呈现的独特韵味的追忆,对这座文化古城新旧思想、古今情怀碰撞的俯拾,对故人挚念如斯的怀念深情,对首都风华的挚爱流连。六个层面娓娓道来北京这座城市的优雅之处,深度展现了其历史、文化、社会民俗及生活风貌的前世今生,打开都市心扉,凝视都市眼波,聆听都市耳语呢喃,文风唯美多变,内涵丰厚,博大精深,是了解北京这座城市、走进都市精神深处的必读书。

这本书的主编杨晓升先生,是《北京文学》原主编、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本是广东人,为北京城所迷,远离家乡几十年,奉献北京几十年,虽然还有南方口音,却自认北京人,曾多次劝说为钱南下离开北京的文化人回北京工作,也曾反对艺术家离开北京。这本书体现了他对北京都市精神的发现,也是对北京都市精神的发扬。

北京的都市精神不同于罗马,不同于巴黎,不同于纽约。久远,更久远,是她撩人心魄的生命历程。

从永定河畔诞生一个都市的胚胎,到燕国都城吸引秦始皇东征,音乐家高渐离与勇士荆轲易水道别,普天的《北京,北京》,从70万年前的北京人,写到北京乳名蓟城,蓟草叶子宽大,守护着最早学会使用火的北京人的后代。他们继承祖先从火开始点亮的人类文明,将火和河流、石头巧妙利用起来,有了最早的美丽的城。传说中北京著名的风景点金台夕照,源自蓟城,如果真是,那就是北京气质中对火、对太阳和时间,一种特别的纯情。也是中国红的底色。

阅读徐坤《积水潭的风华世代》,你将沉醉于元明清三代京城的舞榭歌台,“白日游人如织、人声鼎沸,入夜管弦笙箫、吴歌楚舞,一派风华绝代的文艺复兴景象”。元代的戏曲,明清的小说,形塑了北京都市绰约风姿。

么书仪《家住未名湖》娓娓讲述北大教授们的日常生活,个个都是著作等身的名家,在物质贫乏的年代,精神生产从未减少,这正是北京都市精神迷人之处。“未名湖的冬天最好,湖面上结了冰,大学生们在冰上上体育课,学习滑冰,放学时孩子们划着小冰车。”北京的冬景,冬日的未名湖,生机勃勃,别样青春。如画的文字,隐藏着这个古老都市永葆青春的奥秘,读懂便是福气。

本文开篇一句,来自陈建功《北京滋味》的开篇,他接着继续发问:“你走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你品到了北京滋味儿了吗?你在北京生活了一段,你活出了自己的滋味儿了吗?”

他讲述自己是在28岁才开始“读”北京。他在北大聆听了侯仁之教授的讲座,从此开始阅读北京之旅,身在北京,心在穿越,这个地球上最神奇的城市,有着无穷无尽的滋味。显然,现在读者们都耳熟能详的陈建功这个名字,代表了尝尽北京滋味儿、活出了北京滋味儿的文化人陈建功。在陈建功的品读里,北京话的发音,都经历了皇都演变的张力,有着自己的从容。

肖复兴仅从《京都冬食》就读出了北京食文化蕴涵的民族凝聚力和文明涵养:不时不食,是一句老话,讲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传统,吃东西要应时令、按季节,到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最早说这句话的,是开业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老北京最老的一家叫聚庆斋的糕点铺的掌柜。那时,聚庆斋恪守这样“不时不食”的规矩卖糕点,老百姓也照这样的讲究吃食物。有条不紊的都市秩序无须钢铁栅栏,北京人口众多而井然有序,农业文明二十四节气的自然美序,起伏在都市脉动里。

吃,住,行,在北京有着自己的地理文化特征,四季与四方,时序与方位,与之对应的命名,充满了人与城的对话回响。王培洁《足下的北京》,写北京中轴线与北京城的对称美,可说是都市体格之美,就此而言,北京中轴线申遗,让世界看到北京古朴、周正、端庄、大气、纯粹因而永恒的美的结构。

刘一达在《胡同味道》中说,胡同是北京人的根儿,四合院是北京城的魂儿。他看到了古城北京接地气的生命活力,这活力流动在北京话里,到了高楼大厦,依然是独特北京韵味,年轻而老成,老成却青春。

曾经是皇都交通动脉,现在回归休养生息的北京的大运河,让我们读到都市不变与大变调适的张力。青年作家侯磊是地道北京人,他写《通波:北京的大运河》,风格老成稳重,理性却又抒情通透,带领读者穿越大半个中国,领略祖先造河养城,血液里流畅的文明创新力。

一切的创意创新,你都能在北京读到,北京的生活历久弥新。

打开一本书,走进一座城。

每一页都迷人,值得一页一页品读,如品茗,这就是《好一个北京:作家笔下的北京》。

作者简介:

荒 林: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评论家协会会员,澳门大学博士、博士后,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创意研发中心主任。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未名湖   北京   北京城   京城   老成   创意   北京人   滋味   精神   都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