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变填补最关键一环?中科院新突破,超强金属钨横空出世-

2022年3月8日,印度《欧亚时报》刊载文章:中国中科院物质科学研究院经过提升制造工艺,目前已生产出属性最强的钨材料,并已经将使其应用于“可控核聚变”的实验中。

可控核聚变填补最关键一环?中科院新突破,超强金属钨横空出世

与此同时,《南华早报》更是详细披露: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吴学邦院士,带领团队研制出一种钨材料,可应用在“人造太阳”的内壁防护。目前,吴学邦院士的相关成果,已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

小编从期刊公开的数据上看,吴院士研究的钨材料,纯度极高,抗拉强度1.35千兆帕。这代表着:我国的钨材料要比目前世界上大多数钨合金属性都要强,对于我国“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发展,可谓是至关重要!

可控核聚变填补最关键一环?中科院新突破,超强金属钨横空出世

可能,很多网友会有疑问,人造太阳——可控核聚变的发展与金属钨有什么关系,这两者可以说风马牛不相及。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一下,这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为大家解读一下,目前可控核聚变面临的难点在于哪里。

众所周知,可控核聚变的起源,来源于太阳。太阳的核聚变,可以直接从H原子(质子)开始,两个原子核互相碰撞,形成新的原子核。碰撞的路径被称为质子链,最终新的原子核就是氦。

可控核聚变填补最关键一环?中科院新突破,超强金属钨横空出世

我们都知道,原子核内质子带正电,碰撞、聚变、形成新原子核的过程中,要克服库仑力。融合的瞬间,这就要用到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隧道效应:两个原子核发生碰撞,跨过二者之间的距离)

核物理学家表示:隧道效应的决定性因素,分别是温度、压力,二者呈反比关系。温度决定原子核发生隧道效应的概率,压力决定物质的密度(原子核的距离)。因此,物质密度较大,原子核距离较小,反应温度就会低一些。

可控核聚变填补最关键一环?中科院新突破,超强金属钨横空出世

问题是,人工核聚变之所以进展缓慢,就是因为实验条件没有办法模拟太阳的反应条件。太阳内部有3000亿个大气压,物质的密度高达100吨每立方米。但实验室无法做到这种压力。

因此,这就要求科学家必须要把温度提高才可以。太阳的温度是1500万 ;2021年EAST 实现1.2 亿 ,101s ;1.6亿 ,20s运行。仅从温度上看,大家是不是感觉,这么高应该足够了。但事实上,这一切差得很远!主要有两点:

1、温度太低。商业发电的基本前提,消耗小于产出,这就要求反应温度最低5亿

2、反应时间太短。太阳是持续不断地反应了几十亿年,我们连120s都没有坚持下来

可控核聚变填补最关键一环?中科院新突破,超强金属钨横空出世

并且,提高磁场强度、反应温度仅仅是第一步的话;那么反应堆的材料选择便是第二步关键问题。因为,温度越高,对热防护材料的要求也越高。因为,磁性约束核聚变装置——托卡马克,对聚变高温等离子体的束缚不是硬性束缚。

聚变高温等离子体,是一种不稳定流体,有时会突然爆发加速。因此,当光辐射、等离子体突破束缚,瞬间打在反应炉内壁上,会对内壁产生极大的破坏。因此,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对内壁的性能要求非常高。

可控核聚变填补最关键一环?中科院新突破,超强金属钨横空出世

因此,科学家想到了钨材料。在反应炉等离子体的轰击下,我们常见的不锈钢在瞬间就会变成铁水,甚至被气化掉。因此,在地球上的所有材料中,只有钨耐高温性最好,熔点为3410 。

因此,钨合金被认为是唯一适合应用在反应堆内壁的材料。但,钨也有一个非常大的弱点,就是太脆了、延展性差。这就极大限制了它的应用。因此,吴院士院队研究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提升钨材料的力学性能。

可控核聚变填补最关键一环?中科院新突破,超强金属钨横空出世

研究人员首先发现:氧化物弥散强化(ODS)是提升金属韧性的好办法。但,ODS-钨的氧化物尺寸较大,无法达到要求。于是,科学家借鉴了ODS-Fe,固溶-沉淀的方法,通过压力辅助低温致密化烧结工艺,成功制备了双纳米结构钨材料

经过制备后,钨的尺寸为67 nm,氧化物的平均粒径为8.5 nm。随后,研究人员把氧化物加热到2000 ,再次锻打使钨的结晶体再次变小,呈现片状堆积分布,又一次增加了钨的延展性、韧性。

可控核聚变填补最关键一环?中科院新突破,超强金属钨横空出世

经过了一系列的工艺流程,钨材料才算生产结束。吴院士表示:这种材料作为反应堆的内壁防护层。可以极大的提升反应堆的寿命,把原来仅有几个月的寿命,延长到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目前,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不能持续开机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聚变过程中,会释放大量不受磁性束缚的聚变高温等离子体。这些高能的等离子体会不停地撞击EAST反应炉内部,而目前的内壁材料无法经受这种撞击。

可控核聚变填补最关键一环?中科院新突破,超强金属钨横空出世

这才是可控核聚变不能商业化的根本核心原因。随着钨材料的研发成功,防护材料问题迎刃而解。中科院李建刚院士曾提出的“ 三个1 ”:1兆安等离子体电流、1000s 的维持时间、1亿 的高温,将逐渐实现;最终达到2050年,可控核聚变并网发电。

我们都知道,可控核聚变作为人类进入一级文明的门槛,可谓难度极大。我们曾经无数次听说,还有50年就可以实现这类展望。但每一次都让我们失望了,因为这里面的突破难度实在太大了。但,这一次,或许真的不远了!期待科学家们的成功!大家有什么想法,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可控   原子核   等离子体   聚变   反应堆   内壁   中科院   院士   温度   太阳   金属   材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