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漫谈公路客运的业务转型-

「产业」漫谈公路客运的业务转型

背景

自2014年开始,随着高铁的竞争加剧及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公路客运行业开始从高峰回落,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这个局面形成,表面上或在一定程度上有外部竞争的影响,但本质上还是市场的供需矛盾所引发。面对日益碎片化、精准化、个性化的出行市场,传统的以站场为核心的公路客运体系已然落后于时代——无论形式还是内容。

以滴滴出行为代表的等互联网出行模式的出现,一方面迎合了大众对出行服务的品质要求,一方面也更加彰显了传统模式的不足与落后。因此,行业转型与升级成为摆在公路客运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2015年起,无论是企业、还是主管部门都在积极尝试和摸索。为了给企业松绑,交通运输部先是就“深化改革加快推进道路客运转型升级”印发了指导意见,又于2016年,2020年对《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进行修改,重新发布。《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安全管理规范》也在不断修订和完善。变革力度不可谓不大,政策扶持也不可谓不到位。

一时间,我们都在谈论定制化服务,谈论旅游集散、谈论多元化发展。可是,几年过去了,有几家企业真正转型成功,有几家企业真正获益?我们讨论“互联网+”,可是互联网+道路客运,究竟应该是什么样,有多少人能说清楚?时至今日,整个道路客运产业,莫说反弹,就连驻底这一目标都是通过黑天鹅事件——新冠疫情而促成的。可以说,目前行业内对转型升级的所进行的研究和探索,已实施的措施和手段都远远谈不上成功。

“破”是“破”了,但“立”还是无从说起。所有从业者对顺风车、黑车所引发的恶性竞争和公共安全风险深恶痛决,可是从用户角度,却只能在便利性、安全性之间做二选一的取舍。

问题出在哪里

个人认为,应该有以下几点:

一、思维定势问题

转型不是简单的开车转向,转型本身就是一次思想体系的重塑过程。以往区域性垄断的市场格局,多年苦心经营才树立的政策壁垒和话语权柄,已经使众多运输企业习惯了的坐地等客的经营模式。要完全切换到放低身位、迎合市场、主动出击的找客模式,从姿态调整、思维转换、到适应执行都极具挑战性,都需要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至少就目前而言,这个过程远未结束。


二、人才储备问题

在当前的时代大背景下,无论是定制客运、网约车、还是旅游集散,究其本质已经不是我们所熟悉的传统业务,而应该纳入互联网大生态。任何的转型升级,离开互联网,离开数字技术都是开历史倒车,市场不会接受,也不可能成功。

可问题就在于——互联网的人才,我们传统企业有吗?互联网的运营、推广的经验思维,我们有吗?


三、左手还是右手

目前行业内,很多企业都是站场+车队二元经营体系,利用站场从其他企业承运中抽成,利用车辆与其他站场分利,一直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有效途径。而今,企业一方面对站场长期亏损的经营负担苦不堪言,但另一方面,又对其本身固定资产的属性所带来的估值和经营便利性恋恋不舍。

于是,便产生一个左手和右手的问题,真的要(或者只能)左手打右手?弃站场于不顾,全力扶持车辆的定制服务?面对辛苦几十年打下的一片江山,几代人多年心血积累的动辄以亿计的有形、无形资产,恐怕不是轻松一句转型就能割舍得下。

理智与情感的矛盾、目标与习惯的差异、守成与转型的冲突,这些都存在一个左手还是右手的命题。

四、产业属性的限制

在我国,公路出行由于天然自带公共服务的属性,所以,安全问题始终是悬在所有从业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更是行业主管部门的阿喀琉斯之踵。不同于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体思维和政府有限责任制,中国的国情、社会主义体制决定了政府对公共安全的无限责任。在这一点上,主管部门退无可退,也无处可退。

作为当下供需求矛盾中心的客运站,虽然其局限性显而易见,但作为以往行业监管的一个重要窗口,却在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如车辆日常安全检查、从业人员的资格核验、乘车危险品的排查等,客运站被弱化、客运站的这部分功能该由谁替代、如何替代?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完美的解决。

新客规的出台给企业松了绑,却增加了监管的负担,带来执行上的模棱两可和事后追责的不确定性。所以,能否给用户、主管部门一个可靠的安全保障,决定了转型之路能走多远,走多顺。我们应该不只一次听说过,某某城市,刚刚开始推行定制客运,因为一次安全事故就不得不全面叫停。

五、流量平台之殇

我一直认为,公路客运转型之路之所以如此波折,之所以在之前的一波移动互联网大潮中,没有像网约车一样产生一两家颠覆性的互联网独角兽,部分原因是金融资本界、BAT等大流量平台没有深度参与。是他们不感兴趣?不是,衣、食、住、行四大刚需,千亿元以上的市场规模,BAT们不可能没有兴趣。

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行业整体处于下行趋势,前景不明;二是因为公路出行无法像其他互联网服务(如网约车)一样,直接用一种简单的产品、商业模式就可以包打天下。

面对日益碎片化的市场需求,就意味着碎片式的产品、服务和运营,而出行服务的品质保障又必须是供应链级别的。

一台网约车一个旅客的生命安全就会毁掉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并引发全民的关注及声讨。一台客运巴士几个甚至几十个旅客的生命,一旦有闪失,对任何一个企业、主管部门都是毁灭性的。

因此,简单的链接、撮合行不通。而深层次的OTO就需要互联网平台与传统企业(线下业务)在产品、业务上的深度融合。

公路客运就现在的情况就是,大流量平台想下沉却无从落脚,而传统企业想出去,却不知道门应该开在哪里,甚至连自己究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好,都莫衷一是,更妄谈如何与这大流量平台对接了。

只有先找到问题,才能真正找到解决方法。

(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客运站   客运   左手   右手   流量   道路   传统   业务   产业   行业   市场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