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秘境:十万沟大峡谷

人间秘境:十万沟大峡谷

人间秘境:十万沟大峡谷

《泾河传》连载之二丨人间秘境:十万沟大峡谷

景灏

  从源头幽深的老龙潭一路奔涌而出,泾河水进入高阔的古化平川,也就是现在的泾源川。在泾源县境,泾水还不叫泾河,因为河边有个白岩镇,所以她的名字叫白岩河。也许是出于对富足生活的向往,当地老百姓也有把镇子称为白面镇,把河称为白面河的。河水向西北流淌,流过20多公里,沿途在沙南接纳了远近闻名的野荷谷所在的香水河,还有发源于兴盛乡红旗村红峡沟的盛义河,在告别泾源县即将进入甘肃省境的时候,又接纳了发源于黄花乡平凉庄的羊槽河,然后就一路涛歌,流进了一条幽深的大峡谷。峡谷的南入口在泾源,北出口却已经是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山的前峡,穿越平凉市崆峒区麻武乡的层峦叠嶂,全程长约25公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造化神奇,唯恐泾河的出身不够高贵,声世不足以显赫,于是在这条神奇的泾河峡谷东的麻武乡境内,天造地设地安排了一条人间秘境——十万沟大峡谷。站在崆峒山主峰香山向西南方向眺望,莽莽苍苍的大阴山逶迤南去,层层叠叠的群山之中,一条巨大的裂隙展现在眼前,泾河水就从幽深的峡谷深处向着我们的眼底流淌而来。

人间秘境:十万沟大峡谷

(资料图)

  这是一条既原始又神秘,既充满活力又充满野趣的神秘峡谷,当地老百姓称其为十万沟大峡谷。

  十万沟!?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是因为她的大,还是因为她的深?望着她,我不禁想起当地民间许多神秘的传说。据传,昔日轩辕黄帝登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时,为了不让黄帝反感自己的过分张扬,就将他带来的十万军马隐藏于沟内,峡谷由此而得名,至今石崖间还留有“将军窑”“藏军洞”“击鼓窑”“教坪”“仓房梁”“将官墓”等遗迹。但是,对这种说法我一直持怀疑态度。近十年来,在探访平凉地方历史时,以平凉为原点,对方圆几百公里进行过长期的田野调查,我曾多次实地探察过平凉及周边的一些遗址,也包括陇山东麓的这一区域,逐渐梳理出十万大峡谷历史的另外一个版本: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在统一了蒙古草原后,又带领他剽悍威猛的蒙古军团,一路南下,夺取北宋的泾、原、渭诸州后,习惯了蒙古高原清凉气候的成吉思汗,因为不能适应关中地区的溽热,于是就在气候清凉的六盘山地区长期盘桓,打造了以六盘山为根据地的军事大本营,建立了省级建置的庄浪路。此后的几十年里,蒙古军队南下打四川、打云南,西进打中亚,都是以六盘山营地作为出发点,作战过程中又是以六盘山作为战略物资的集散地和中转站,由此可见六盘山在蒙古人心目中的重要性。1227年,在剿灭西夏人的战斗中,成吉思汗死在了六盘山地区,甚至有传言说成吉思汗最终就葬在六盘山一带。从此以后,六盘山作为蒙古人心目中的圣地,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而泾河发源并流经的泾源县、十万沟大峡谷、崆峒山等,这些地区都是六盘山的纵深和腹地,都是蒙古人活动的中心地带,因此我更愿意相信十万沟遗留下来的种种,有可能是蒙古人留下的遗迹。在平凉城东十里铺,还有另一个神秘的地名:演武沟,一听名字就与屯军有关系!也许,她们是同一时期同一历史的产物,只不过是我们不知道她具体的由来。

人间秘境:十万沟大峡谷

(资料图)

  进入十万沟的路有两条,一条是取道麻武乡城子村,从峡谷的半中腰直接进入;一条是从崆峒山前峡(弹筝峡)溯水而上。第一次去十万沟,是1997年的盛夏,我和几个朋友驱车到了麻武乡城子村。村子坐落在十万沟峡谷的东岸台地上,进入村庄,古朴之风扑面而来,随处可见人力加工过的石头构件,锈迹斑驳,大朴大拙。有在石柱中间打了孔洞的拴马桩,雕凿的纹路依然深刻,依然挺立在村道旁边;还有上面雕着花纹的石马槽,静静地卧在草丛中,像是蹴在岁月深处的祥和的老者。几十步开外,就是十万沟大峡谷突出的崖壁。站在半截悬空的岩石上,从谷底升腾起来的气流似乎在流动,脚下的岩石似乎在颤动,从来都不恐高的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眩晕,一种酥麻的感觉虫子一样从我的腿肚子直窜上背脊,脚下二三百米深的峡谷幽暗又深邃,泾水在谷底有一截没一截地在深深浅浅的树木和杂草的乱绿中出没隐显,在老龙潭时她不可一世的气势和喧嚣连天的声响一律都给滤掉了,滤得一点声息都没有。

  领我们上路的是村上的老支书,在城子村生活了几十年,五十多岁的年纪。时间是正午,阳光灿烂,草木萋萋,我们在村子里的农家吃了饭,准备出发。老支书给我们每人备了一根木棍,说路不好走,陡,滑,有根棍子拄着会更安全。说来奇怪,在十万沟大峡谷生活了一辈子的老支书,那天领着我们在峡谷右岸的林子草丛里来来去去探寻了一个多小时,就是找不到能下到峡谷的那个路的豁口。他一再说他以前下去过,而且是多次下去过,可那一天就是找不到,也许是热,也许是急,汗水在他的额头亮晶晶的,他一边用棍子拨打着崖边的草,一边嘴里直嘟囔:“今日个奇了怪了!怎么会……”

  那一天,我们最终是没有能够找到下去峡里的路,第一次十万沟的探险之旅就这样无果而终。

  第二次去十万沟是四年后的2001年,这次我们是从崆峒山前峡进入的。一行数人,过聚仙桥,过问道宫、猴子沟、王母宫,走尽崆峒水库的库区,入月石峡,到兔里坪,往里走10余里,左首就是十万沟了。当地人习惯上把崆峒山前峡称之为弹筝峡,又称轩辕谷,这当然与曾到崆峒山问道的黄帝有关联了。泾水从老龙潭奔来,沿峡谷北去,在山麓遇岩石相阻,便发出清越的泠泠声,犹如古人弹筝入耳,故名弹筝峡。

  进入十万沟,行走在溪水林莽间,山势渐渐由平坦而陡峭,由平淡而奇崛,起初多为缓坡,但随处也有陡峭的山崖。密密的灌木丛覆盖着整个山体,绿色的层次丰富又饱满。渐进渐深,峡谷小路曲折迂回,跌宕起伏,路面多碎石,走到后来,只见奇石突兀,峭壁林立,枝杈交互,横竖无状,终于没了路径。水还在前面响,是泾水独有的声音,清越而又酣畅,我们坚持着继续前行,一会儿俯身在荆棘中穿行,一会儿手脚并用,在石缝中攀登。远远的,一道瀑布从前面七八米的高处飞泻而下,声响喧哗,水沫四溅。左看,是陡峭的坡,右看,是陡峭的坡,前面,是一面壁立的石崖。在神秘的十万沟深处,我们无路可走,只好踯躇不前。第二次的十万沟之旅也就止步于此。

人间秘境:十万沟大峡谷

(资料图)

  其实,真正的十万沟大峡谷是泾河上游一处尚未被开发的处女地,是一块还未被人认知的秘境。真实的十万沟是什么样子,至今还没有人能够描述出来。近年来,一直有好奇的驴友们不断在出发,不断在探寻,但一直没有人能穷尽十万沟的奥秘。当地政府曾多次动议,准备将其打造成为游客徒步行走的探秘探险游胜地,准备开发出绝壁攀岩、高空钢丝行走、泾河漂流等项目,与国家5A级景区崆峒山一起打包向外推出,但由于近年太统山——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的划定,加之安全成本、开发成本等诸多因素的考虑,这个项目便一直搁浅。也许对大多数人的平凉人来说,这也是一大利好消息:十万沟大峡谷因此免受外面世界的干扰,得以继续蒙上她神秘的面纱,保持她神奇的本来面目,成为人人心向往之而又望之却步的一大秘境。

  但关于十万沟大峡谷的故事却一直层出不穷,并常常为人津津乐道。

  2002年8月,一位来自省城的新闻摄影记者兴致勃勃地要去十万沟探险,拍风光照,当地摄影家协会主席和宣传部的一名同志陪同,由当地的一名村民做向导,一行4人。他们走的路线也是麻武的城子村,这次,他们找到了下去的路,也到达了谷底。但是,后来却出了状况:他们被失联了!直到半夜还没有回来。那时通讯信号还没有实现全覆盖,虽然他们身上带着无线电通讯,但就是联系不上,夜里又下了一场暴雨,十万沟爆发了一场山洪。事件惊动了当地政府,市、区、乡三级政府全部动员,当地村民,甚至连公安、消防也都全员出动,刚刚撤地设市的市上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赶到现场指挥,几千人赶到了城子村,打起火把下到峡谷,进行搜救。直到凌晨时分,人们才在谷底半山腰石壁下的一个石洞里,找到了他们。千幸万幸,他们安然无恙。

人间秘境:十万沟大峡谷

(资料图)

  十万沟大峡谷如此神秘,如此充满诱惑,也不断地考验着当地执政者开发旅游的信心和耐心。大概是在10年前,出于开发旅游项目的思考,又一位从东部沿海地区来此任职的地方主官,雄心勃勃地亲自前往十万沟大峡谷考察。这一次,他们准备得十分充分,一行近20人,从上午走到下午,从下午走到晚上,穿行在十万沟大峡谷,能见到的只是悬崖陡峭,藤条缠绕,山岩奇诡,乱石错落,林木茂密,溪流潺潺。他们看到了10余处随沟壑跌落而形成的大大小小的瀑布,瀑流飞泻下石穴,积成深潭,潭水碧蓝如镜,难测其深度,他们甚至还攀援了峡中最著名的景点“虎跳崖”。长达13个小时的探寻之旅,无果而终。最后他们只得原路返回,得出的结论是,十万沟大峡谷只可探访,不宜开发。

  时至今日,神秘莫测的十万沟仍然保持着她最初被发现时的原始状态,少有人工惊扰的痕迹。目前划定的保护区面积为14.15平方公里,有大小沟峁溪谷近百条。深入其中,但见野花随意开放,荒草肆意蔓延,丛林葳蕤生长,飞鸟尽兴而鸣。那些凸出又凹进的石壁、石柱,那些散落在谷底的石头的巨阵,那些曲里拐弯的沟谷,那些潺潺流淌的溪水,无不让她永远都充满天然的野性和幽趣,让人心生诱惑而又望而却步。

  风景越陌生,越容易激发人们观赏的兴奋点。探寻美的过程也是这样,越是充满风险和挑战,越能调动起人探访的兴趣。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每年春夏时节,神秘的十万沟便成为探险家的乐园,也成为泾河奉献给她的儿女们的一份意外的惊喜和大礼。

来源:平凉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武乡   大峡谷   崆峒   平凉   成吉思汗   城子   陡峭   谷底   峡谷   人间   神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