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节礼物:“初代大魔王”超越自我的秘密,就在这本《心力》中

女神节礼物:“初代大魔王”超越自我的秘密,就在这本《心力》中

图片为本文作者制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说起乒坛大魔王,大家可能会想起很多个名字,但加上“初代”这个定语,那这个称号就只能属于一个人,就是邓亚萍。

很多人都知道,在运动员时代,邓亚萍收获了4枚奥运金牌,18个世界冠军,连续8年在世界乒坛排名第一,是名副其实的顶级运动员。但却很少人了解,因为个子矮,她差点就失去了打球的机会。

进入省队时,就是因为个子矮,即使比赛成绩非常优秀,省队仍把她列为替补;进入国家队时,五个主教练中有四个都不同意,最后在张燮林教练的坚持下才正式入队。

再后来的事情我们就都知道了,张教练的眼光没有错,这个1米55的小女生用实际行动征服了一个时代。

在1998年退役后,邓亚萍并没有走前人的老路去当教练,而是选择了读书。很多人觉得运动员读书就是镀金,骗学历,邓亚萍偏不信邪,她就是要证明给别人看,运动员也一样能做学问。

2001年她拿到了清华大学英语学士学位,2002她获得了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硕士学位,2008年获得了英国剑桥大学土地经济学博士学位。邓亚萍再一次用自己的努力,达到了又一座人生高峰。

中国乒乓球队挑选队员有一个基本公式:实力=技力 心力。技力就是技战术水平,心力就是常说的心理素质。能够站在奥运会或世锦赛的比赛场上,技力的差距可以说微乎其微,最终决定比赛结果的,往往就是心力的比拼。

奥运会这种场面,我们普通人基本上是遇不到了,但是像关键的考试、工作汇报、当众演讲,我们还是会经历的,这种时候心理素质也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发挥。

邓亚萍写的这本《心力》,列举了很多能够加强心理素质的小技巧,这些小技巧是众多奥运冠军都在使用的,可以说非常实用,非常有可操作性,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女神节礼物:“初代大魔王”超越自我的秘密,就在这本《心力》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01、强悍的心态,需要强悍的定位加上一点小动作

个子矮本来是邓亚萍打球的阻力,但是她的恩师张燮林却说:因为她个子矮,所以她眼中的球总是高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很多经常看乒乓球的人都说看邓亚萍打球非常过瘾,因为她总是在进攻和杀球。高球才可能用杀球的方式打回去,对于别人来说是低球,但对于邓亚萍来说就是高球,原来的劣势竟然变成了优势。

“每个球都是机会,以攻为守”就成了邓亚萍最独特的定位。

当然,这种独特的定位只适合邓亚萍,我们要找适合我们自己的定位。

“基本款”可以找自己崇拜的人或者事物,抑或是某种气质,就像篮球巨星科比,用“黑曼巴蛇”作为自己的定位,突显杀手气质;

“进阶款”就是找到本质,就像邓亚萍这种的,我们可以参考下,比如“永远都很乐观”的定位。

找到自己的定位,就是增加自己的自信,建立一个好角色,用这个角色的心态去面对挑战、面对困难。

看过21年东京奥运会的人都知道,在乒乓球比赛中,增加了很多奇葩的规定,比如不能吹球,不能用手摸球台,大家都知道这些是针对中国队的策略,但是为什么要这么做可能就不太清楚了。

在这本书里我们找到了答案,某些特别的动作,都是顶尖运动员的自我暗示,从心理学方向上讲,这些小动作都是为了增加自我控制感,降低不确定性。

比如邓亚萍自己在逆风局时,就会使劲按三下球台,在比赛进入非常胶着、紧张的情况时,她也会在发球前频繁地对着球吹气。从这里我们就知道,那些奇葩的规定就是为了打乱运动员的习惯性动作,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心理状态变了,自然就容易输球。

因此,专门为自己精心设计一个小动作或者小习惯,非常有助于减轻压力,增加信心。

女神节礼物:“初代大魔王”超越自我的秘密,就在这本《心力》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02、告别拖延症,让大脑执行“自动程序”

拖延症可能是现代人的通病吧,很多人都非常苦恼如何克服拖延症。邓亚萍告诉我们,想要不再拖延,就要先了解大脑的运行模式,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法。

拖延症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大脑会在做决策时加入很多额外的因素进行考量。说白了就是在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大脑很难坚持专一。

应对的办法就是进行具体场景的“预先设定”,这样大脑就可以跳过决策这个环节,自动完成设定好的任务。

在进行清华以前,邓亚萍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后来她的英文水平,已经好到应对剑桥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都很轻松的地步。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开始,邓亚萍像对待乒乓训练一样对待英文学习,每天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早上5点就准时起床背单词,一直学到晚上12点。很快她就发现真的很难坚持,她也会倦怠,也会拖延,也会偶尔不想学习、不想背单词。

但是邓亚萍仍然把这个每天14个小时的学习计划坚持了三年,她的方法就是场景设定,她不断要求自己,坐到书桌前必须背20个单词,就像当年一到训练场先打500个下手击球一样。

当一遍又一遍地完成这个动作后,她就已经习惯了这个场景,甚至最后坐下来后,如果不背单词都会觉得难受。在心理学上,这个现象叫“执行意图”,就是大脑喜欢按照明确的答案去执行,但是像是应该学习还是应该看手机这种“选择”就是个难题,大脑不喜欢。

具体方案就是把要做的事跟场景连结在一起,用一个非常明确的条件句:一旦我到了XX场景,我就要做XX事。

邓亚萍学习英语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其实学习其他东西也是一样的。当然,现在很难每天拿出来14个小时学习,我们只要设定好场景,给大脑一个执行意图,每天甚至只需要20分钟,日积月累的成果也会让我们有满满的成就感。

女神节礼物:“初代大魔王”超越自我的秘密,就在这本《心力》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03、面对变化,唯一的办法就是主动出击

最近这20年,乒乓球规则经历了N次改变:小球变大球,21分变11分,有机胶水变无机胶水,等等。从来没有哪个体育项目像乒乓球一样如此针对中国,当然,这当中有几代“大魔王”的“功劳”。

其实,中国乒乓球队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乒坛屹立这么多年,除了我们的人才储备和刻苦训练,更主要还是来自于我们的主动变化。

比如“不准遮挡发球”的规则,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所有人的发球质量急剧下降,靠发球得分的机会就变少了。

但是我们不只是看到了这一点,当时蔡振华总教练提出,虽然发球的质量下降,但意味着我们接球的难度也会降低,把接发球当成进攻的机会就大大升高。

因此后来我们国内的很多选手,都把反手拧拉训练成了一种进攻武器。这个变化的结果就是,队员们的接发球的胜率比发球轮还要突出。这类的主动变化保证了,无论规则怎么变,中国队都能在短时间内重回巅峰。

这个道理其实跟我们常说的“舒适圈”很像,我们都喜欢按部就班,希望一切尽在掌握,但事实上环境不断在变,社会不断在进步,只有“变化”才是永远“不变”的主题。

面对任何挑战和变化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机会”来了,越早反应,就会越早停止无效的抱怨;

第二步就是主动打破规则,主动跳出“舒适圈”,学习适应意外情况。生活不可能一直平平稳稳,难道遇到了事情后,我们一直抱怨事情就会消失吗?只有主动尝试新的可能,主动适应变化,才能避免惯性思维和模式陷阱;

最后是在平时就要有意训练自己的观察力。我们可能会听过这种抱怨:公司怎么突然裁员,一点准备都不给,太不公平了!事实真的如此吗?公司要裁员,就真的没有一点征兆吗?公司业务的变化,行业热度减退都是可能的信号,善于观察才能尽早发现。

女神节礼物:“初代大魔王”超越自我的秘密,就在这本《心力》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04、写在最后

我们普通人很难去复制邓亚萍的成功,事实上我们也没必要去复制她。邓亚萍的成功更多是为我们指明了一条路,就如她自己所说“以后有成绩的运动员退役,在他面前可以选择的道路,一定不仅仅有做教练、带队伍而已。因为在他们之前,已经有一个叫邓亚萍的人,闯出了一条读博士、做投资、做管理的道路”。

邓亚萍闯出的这条路,不仅能够为职业运动员指明方向,我们身在家庭、身在职场的普通人,无论是全职带娃的宝妈,还是企业中的“白骨精”,仍然可以从中得到不一样的启发。不断强化自己的心力,锻炼出强悍的心态,不再拖延,跳出“舒适圈”,主动出击,成就最好的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心力   节礼   乒坛   乒乓球   中国   个子   运动员   女神   大脑   场景   主动   秘密   机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