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浑天说”与西方地心说

中国“浑天说”与西方地心说

古代赤道坐标系的“地体为天地的球心”

常常有人把中国古代的“浑天说”理解为类似西方的“地心说”,并加以批判,认为是“落后的”天文学说,不如“日心说”那样“先进”,这是不理解不了解中国古代“浑天说”理论造成的误解。


实际上,古代中国天文学赤道坐标系是以“地体为天地的球心”,与西方的“地心说”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国古代的“浑天说”是以“地球极轴为中心”,众星北极星旋转,来对应天象,进行天文观测实测的印证。为了方便理解,实际观测的需要,假想出了一个天球在地球的外面,这样就是以“地体为天地的球心”进行天文测量计算等等。


中国“浑天说”与西方地心说

西方的“地心说”才是真正的地心说,认为地球静止地居于宇宙中心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都绕地球转动。


中国的赤道坐标系的“地体为天地的球心”,却不是从来没有过将地球认作静止的,更不是将地球认作宇宙的中心的这种错误天文理论。


在将地球作为一个天体这一问题上,中国古代的先哲们,是把地球木火土金水五大行星等同看待。认为“地体”与五大行星是同一类物质。


《素问》就明确指出:“观五星之东转,则地体左行之理昭然可知也。”“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太虚之中一物。”这两段引文的意思是:观测木火土金水五大行星自西向东旋转,那么地体自右向左运行是明明白白可以认知的。地体在人的脚下,太空之中。不过是太空之中的一个物体罢了。


《尚书·考灵曜》也指出: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而坐,舟行不自觉也。”地就象一条航行着的大船,人坐在船中,关着窗户,船在行驶,人却觉不出来。


《列子·天瑞》则说:“运转靡已,大地密移,畴觉之哉!”地球是不断地旋转着,只是人的感官不能觉察。


《春秋纬·元命苞》记述了:天左旋,地右动。”


《春秋纬·运斗枢》则说:地动则见于天象。”天空中天体的移动体现了地体的运动。


《尸子》“天左舒而起牵牛,地右辟而起毕昂。”即天是从左向右伸展开来,起点处是牵牛星宿----冬至起点;地是从右向左旋转,起点处是毕、昂两组星宿。牵牛与毕、昂在二十八宿中处于遥遥相对的位置。那么地体凭借什么而立足呢?“大气举之也。”也就是说,地球和五大行星一样,共同漂浮在太空之中。它们和太空中的所有天体一样,都被大气托举着。


这些观念就是古代中国天文学的以“地体为天地的球心”之出发点。有了这些正确的出发点,无论是对北极星的观测也好,还是对北斗星、太阳、月亮、五大行星等天体的观测也罢,认知的都是地球与北斗、太阳、月亮、五星、二十八宿等天体复合运动的现象,测定的都是天体(自然也包括地球这个天体)在运行过程中的相互对应规律。


赤道坐标系的天球坐标系就是以此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而且其科学性也是无可置疑的。不然的话,现代天文科学就不会“在计量恒星精确位置这一同样重要方面却完全是中国式的。”


西方“地心说”才以地球是宇宙中心


那么,西方的“地心说”、“日心说”等理论在中国这些关于宇宙的探讨中,并不新奇先进,有什么理由值得被徐光启等人引进的呢?


图 “日心说”、“地心说”动态图

中国“浑天说”与西方地心说

西方地心说认为,地球静止地居于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都绕地球转动。


中国“浑天说”与西方地心说

所以,中国的“浑天说”不背黑锅,中国古代天文学也不背黑锅中国古代从未把“地球当做宇宙的中心”,一直以来都是以“地体为天地的球心”“地球极轴为天地的中心”!这是西方传教士自己不理解,污蔑抹黑把它们自己的理解强加于中国,使得中国背负了不该有的污名!


但是,西方自己说法是西元前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是“岁差”现象的最早发现者,这就奇怪了,如果早就知道了岁差为什么还会认为地球是静止位于宇宙中心呢?这不是倒退了吗?!


图 节气点的西移导致回归年小于恒星年

中国“浑天说”与西方地心说

要知道,知道了“岁差”就说明发现地球在不停的转动了,才会发生每年不会回到原来的位置上的状况,又怎么可能认为“地球是静止”的呢?!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实际上,就是根本西方从未发现过“岁差”,也不知道地球是否转动,不知道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未有过天文学,才会制造出这种前后矛盾的漏洞来。

中国“浑天说”与西方地心说

再者,“日心说”同样也有问题在古代的条件下,没有卫星,没有哈勃望远镜,来替“古希腊人”站在宇宙中观察太阳系各星球运动情况呢?


图 “太阳系”动态图

中国“浑天说”与西方地心说

根据现在天文学的研究,所谓的“太阳系的中心”也并不总是太阳上面,如果是太阳和木星互相旋转的话,中心点就在两者之间了,而不是落在太阳上,如果按照太阳系的说法,这么多行星绕着太阳转的话,根本无法表示清楚,会显示的非常混乱,因为中心点不总是太阳!


这也说明太阳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一般表示“太阳系”的时候却都是把太阳当做静止不动的来看待。


据称,西方建立的还是“黄道坐标系”,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建立起整体的天球定位体系,也就没有完整的宇宙观,只能观察到“黄道”附近的天象,又怎么可能发现“岁差”!


而且,黄道坐标系也是建立在“赤道坐标系”上才能使用的。西方没有“赤道坐标系”要黄道坐标系用来做什么呢?!又不可能生活在太阳上面!

中国“浑天说”与西方地心说

实际上,中国的“赤道坐标系”才是符合需求的观测系统,日、月、金、木、水、火、土五星加上地球的组合成的复杂的天体运动轨迹,投射到地球上所看到的天象,只有站在地球上观察,并推测出各天体运动轨迹,才能对应上观测的天象!


这是一件相当复杂困难的事情!


但是,中国的天文历法做的就是这件事情,建立了“赤道坐标系”-天球定位系统,才能观象授时,既然都能观察到这样复杂的天体运动情况了,又怎么可能不知道日月地球五星运行呢?反倒是满清以后,这些天文知识的断代失传,惹得中国人惊奇,真是件怪事!


实际上,进行到这一阶段,大家应该已经建立起基本的“赤道坐标系”的天球定位系统了,再怎么样也不会出现西方“地心说”的那种认知了啊!如果明朝的中国需要学习西方这种知识,只能是倒退而不是进步!


而现在天文学对宇宙的观察,其实并没有超出明代《豢龙子》的思想,很多宇宙的图像很好看,我也很喜欢,但是,这并不是人类能够看到的,都只不过是电脑模拟出来的景象,实际上,恐怕连太阳系都没有了解明白!

中国“浑天说”与西方地心说

目前对宇宙的观测,各种猜想,宇宙的起源,宇宙的年龄与光年的距离长度相矛盾,诸如这样的问题:为何宇宙年龄是138亿年,直径却是920亿光年?.......很容易得出认为时间是距离的认识,所以,才有什么宇宙膨胀论的说法!但是,依然不能够解释观察到的宇宙现象!


现在在微观上对观察的越来越细微,无穷尽啊!那么对宏观宇宙的观察,也是距离越来越远,无穷尽呀!


所以,在这种无穷的天体系统的思想基础上,我认为明代《豢龙子》一书的思想就很好的说了这个问题:“或问天地有始乎?曰:无始也。天地无始乎,曰:有始也。未达。曰:自一元而言,有始也;自元元而言,无始也”!


即认为对于某一个具体的天体系统来说,在时间上是有始有终的,但是就由无穷的天体系统来说,那便是无始无终的了。这是关于宇宙在时间上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的精辟论述。


是的,又重复一遍,这个解释实在是太好了,对于目前的宏观和微观上的观察来说,解释的非常清楚了,在没有更新更好的理论出现之前,我认为这个解释是最好的


--------------------------------------


“浑天说”宇宙论

中国“浑天说”与西方地心说

中国历法的核心思想来源于《周易》,遵循“阴阳互补原理”。因此,中国夏历既要观测太阳的运动规律,又要观测月亮的运动规律,故一定是“阴阳历”。其基本的核心思想还要遵循“五行生克原理”,包容“木、火、土、金、水”的运动周期。


故夏历一以贯之地采用“十天干”、“十二地支”排列组合的“干支周期”,以至于六十年、六十日等特殊周期,被包含在历法周期之中。使得中国的夏历无论如何改革,但是一年一年,一天一天依照“干支周期”排下去,从古至今没有发生差错。


先秦时代的“古六历”建立在“盖天说”的基础上;落下闳实际制作“浑天仪”、“浑天象”,这个实物模型就是“浑天说”的模型。基于系统观测、数学算法、逻辑结构方面的一系列创新,形成的“落下闳系统”,与据说比他晚200多年的“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所建构的“托勒密系统”相比较,各有特色。


通俗言之,落下闳直接根据他多年观测日月、五星在“二十八宿”的物理模型--浑天仪。


西汉著名的辞赋家扬雄在《法言·重黎》中肯定了落下闳的浑天说,并如是评价:“或问浑天?曰:落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几乎莫之能违也。”

中国“浑天说”与西方地心说

张衡更是直接在落下闳制作的“浑天仪”基础上,加以系统改进,系统说明,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受落下闳影响,张衡在《浑天注》中才写出:“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中国传统历法系统(夏历)是“道法自然,三生万物”的复杂系统。“二十四节气”反映黄道系统(太阳视运动),“二十八宿”反映赤道系统(地球的自转),“朔望月”月相变化反映白道系统(月球的运行)。


中国传统历法将这三个系统有机融合在一起。虽然是“三体系统”了,但是在数万年内,有其周期解是基本稳定的。除此之外,还进一步得到包括“五星”的会和周期“八大系统”的总周期解(太极上元)。《太初历》不强调日、月、五星的运动轨道,只给出多体-周期解。


《太初历》使时间系统与空间系统对应。落下闳经过数十年的观测,认识到太阳运行到二十八宿的哪个位置,在大地上应该对应哪个节气。于是,他才可能在《太初历》中规定: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方便使得“二十四节气”在历书的安排更为接近太阳的实际位置。同时,这种置闰方法(包括十九年七闰),使得以朔望周期来定月所形成的一年(12个月或13个月,1月29日或30日)与太阳回归年平均长度更为接近,协调了日月的运行的周期。


中国古代历法将时间和空间联系起来,也将太阳运行的周期与月球的相位变化协调起来。


“二十四节气”与二十八宿联系起来建构的系统是既有定性、又有定量的系统。由此可见,“浑天说”、《太初历》是既有系统观测,又有逻辑体系。


中国的“落下闳系统”不同于古希腊“托勒密系统”。“落下闳系统”是“多体-周期解”的数学系统;“托勒密系统”是“本轮-均轮”的几何系统。


“落下闳系统”的出现,在现代写的历史里比“托勒密系统”早200多年。


按照现在的说法,西元2世纪建立的“托勒密系统”,经过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到“开普勒三定律”,擦发展到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直到20世纪,爱因斯坦的相对立物理学的出现才突破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在不同时代、不同科学家的努力下,正在不断发生演变。“时间-空间”融合的物理观念,探索“多体-周期”系统的“概率解”的数学算法更接近20世纪以来的新物理学的概念,而“浑天说”的宇宙图像已经很近现代宇宙学的图像。


【实际上,西方的“托勒密系统”根本不及中国的,当然也不可能真的是西元2世纪,西方的宇宙观依然很幼稚,这个系统根本就不符合实际天体运动,我们都能知道日行迟疾、月行迟疾,太阳、月亮、五行的运动不均匀性的发现,说明“托勒密系统”根本就不是实际天文观测得到的!


而是西方当时不能够理解中国这种“多体-周期解”系统导致出现的简单化“本轮-均轮”系统结构。


西方不管是天文学,还是其他学科,有一个问,就是都是特别的有规则规整,可是这些并不符合实际,因为现实是复杂多变的,根本无法简单套用这些特别规整的东西,这不像是通过观察现实的来的东西,这是先学习的书本知识,这是有人规定好的规则,仅仅为了便于学习理解而制定的,却是错误的。】


中国“浑天说”与西方地心说

中国早就出现了时空一体的观念了,根据西方自己所说,“古希腊”很早就知道“岁差”、“太阳运动不均匀性”等等天文现象,也出现了很多与中国相差无几的计算公式,按照常理,其基本理论认识也应该与中国差不多才对,在这种经过实际天文观测,时空一体观是很容易就建立起来的!


为什么西方要发展到爱因斯坦阶段才能知道时空一体,这不符合西方当时所取得的成就!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各种“全才”、“天才”人物,其思想与科技不相称有了那么大的科学成就却得出了幼稚的天文认知观念这只能证明当时的西方人对天文的理解就是如此幼稚,其成就本来就不属于他们,所以,才有了颠覆它们世界的“地心说”、“日心说”的出现,这对于它们来说已经是突破性的学说了!


它们在思想上并不高明,也并不“先进”,如果说中国要学习这种学说,那就是思想上的倒退而实际上,正是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学说的无知,对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偏见,才会使得中国天文历法蒙受不白之冤!更是让中国走了弯路!


技术上的发达,不代表思想上的进步,现在所取得的成就,不过是消耗从前中国千年的积累而已,如果,思想上不能获得进一步的提升,也就无法使得技术上获得重大突破,思想就是这样影响物质,影响技术发展的!


因为,人的思想决定走向何方!这是有选择性的,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后果,这就是为什么基础如此重要总是说创新、创新、创新,却看不上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中国的一切在很多人眼里都是“落后”的,也不愿意去了解,只会批评、批评、再批评,实际上什么都不懂!


不过是拾人牙慧,都是西方思维下的无知的表现!因为理解水平低下,中国文化对于西方太过高深,受影响的中国人也变得弱智了,才会对本国文化产生误解!


因为不理解,就把高级的东西变成低级的,这就是它们的解决办法!


大家看不上的基础,看不上的中国文化,才是真正的宝藏!没有基础,怎么能有创新?!没有基础的创新不过是猎奇,空中楼阁而已!


而没有基础就得到了成果,所以,才会不明白原因!


西方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直到现在才逐渐理解中国太初历就有的时空一体的观念,足以说明它们有多落后?!又是多么的名不副实!多么的欺世盗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地心说   中国   托勒密   坐标系   天体   周期   宇宙   地球   太阳   系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