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中国百闻不如一见

冬奥落幕,不舍依依。社交媒体上大量外国运动员或展示纪念徽章,或秀出独特礼物,或大晒照片视频,毫不掩饰对于北京的想念,以及再来中国的期盼。

真实的中国百闻不如一见

资料图

欢乐与分享,贯穿了整个冬奥会期。点点滴滴的花絮插曲,无不让人心头一暖。从电梯卡门到挑战4A,萌态可掬的冰墩墩成为全球顶流;从豆包饺子到北京烤鸭,眼花缭乱的美食彰显独特的中国风味;从“最快的冰”到“最酷的烟囱”,集最新科技和人文色彩于一身的场馆带来极致比赛体验……惬意轻松、动感梦幻,这是广大运动员最突出的奥运记忆,也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的活力、开放与自信,中国人的热情、友善与温暖。

一场“无与伦比”的冬奥盛会,也是一次全方位沉浸式的中国体验。面对全球疫情的严峻挑战,面对体育政治化的逆流,中国扛住了重重压力,搭建起一个“出色而安全”的奥运舞台,交出了一份超出世界预期的精彩答卷。亲历盛会的八方来宾,从疫情防控、设施场馆、赛事组织、服务保障等方方面面体验到中国的实力与诚意。这些“一手见闻”与赞叹和感谢一起,通过与会者的分享跨越山海,让更多人看到了真实立体的中国,曾经那些中伤和抹黑自然不攻自破。

十四年弹指一挥间,从夏奥到冬奥,中国写就了奥林匹克新的传奇,姿态也愈加开放、自信、从容。换个角度看,在大国崛起的进程中,如何“表达自己”是永恒课题。长期以来,在“西方中心论”左右下,在精心炮制的舆论幕墙阻隔下,中国的形象输出其实极不充分,“我是谁”的国际定义权常常不在我们自己手中。在一些国外论坛上,不时出现诸如“中国有电吗”之类荒诞话题,一定程度可见传播折损导致的信息不对称是如何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冬奥聚光灯下,淡定展示“我就是我”是一种进步,而在表达自我这一课题上,中国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事实最有说服力。许多外国运动员在为北京冬奥会点赞的同时,都直言切身感受的中国与此前听闻之种种大不一样,“不要相信那些‘谣媒’的虚假报道”一时成了共同心声。显然,只要更多人都来中国实地走一走看一看,就很容易戳破西方少数政客和媒体罗织的那一套。“我家大门常打开”,中国也要有意识地创造契机、吸引八方来客。当更多人亲身体验,从生动鲜活的图景中,深入感受多彩的中国、了解可爱的中国人,切身认知反差带来的强烈震撼,定会让很多人感慨万千。

当然,我们既欢迎大家“走进来”,也要主动让中国声音“传出去”。讲好中国故事,细节最有感染力。跨语境文化传播中最忌信息过载,在眼下的传播环境中,更需要传播内容社交化情感化具体化,从全球追踪一路“象”北,到全球圈粉的冰墩墩,一个个“小而美”的故事、一个个具象可爱的形象,承载的是人类真善美的共同情感,人人能懂、人人爱看。也只有善于用共通的语言唤起共情,才能打破隔阂、融化人心。

近日,冰墩墩“下班”引发全球“墩”迷喊话“不要走”,这何尝不是对中国故事、中国表达的一种呼唤和要求。山高海阔,再出发的中国,会继续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会继续努力更好地表达自己。当世界更多地倾听中国、了解中国,也一定会收获更多的温暖与惊喜。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胡宇齐

流程编辑:U02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中国   冬奥会   疫情   场馆   北京   运动员   努力   真实   故事   更多   全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