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开学再发文:这种超前学习,必须禁止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部分家长“内卷”的心理,在孩子幼儿园阶段就开始了。

"人家孩子能背那么多古诗,在哪学的呀?

亲戚孩子才几岁,都会几种乐器了,咱家是不是也学一个?"

这种“攀比”的心理到底源自何处?有一线老师表示,随着网络的发展,朋友圈、各种短视频平台里,‘牛娃’随处可见,很多家长的焦虑,就是因此而起。“以前可能到中学才比成绩,后来逐渐从幼儿园就要开始比了。都希望在幼儿园里能多学点知识和才艺。”

面对家长的需求,也有个别幼儿园为吸引家长,开设幼小衔接的课程,提前学习小学内容,迎合家长的超前需求。

但是,自2018年起,党中央、国务院就部署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行动,明确要求“小学一年级设置过渡性活动课程”。

2月15日,教育部发布《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再次强调——“不提前教授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不搞不切实际的特色课程”。

为何教育部一再呼吁?超前教育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幼儿园超前教育的症结到底又该如何破解?

教育部最新要求:

不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

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

就在开学前一天,教育部再次对幼儿园的保教过程提出要求。

2月15日,教育部发布《评估指南》,围绕办园方向、保育与安全、教育过程、环境创设、教师队伍等五个方面提出15项关键指标和48个考查要点。

教育部开学再发文:这种超前学习,必须禁止

教育部官网截图

《评估指南》重点提到,要关注保育教育过程质量,严禁用直接测查幼儿能力和发展水平的方式评估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着重考察幼儿园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具体落实情况。

在对应的评估上,《评估指南》也提出一系列关键指标和考查要点:

不提前教授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不搞不切实际的特色课程;

制定并实施与幼儿身体发展相适应的体格锻炼计划,保证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事实上,这不是主管部门首次提出这个问题。

早在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部署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行动,要求“小学起始年级必须按国家课程标准坚持零起点教学”。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要求“小学一年级设置过渡性活动课程,注重做好幼小衔接”。

2020年9月,为推进学前教育立法工作,教育部甚至专门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幼儿园不得教授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不得开展违背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

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与入学适应,促进幼儿顺利过渡。

为何年年都要强调?幼儿园超前教学到底有多严重?又为何屡禁不止?

业内普遍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家长有需求。

一线名师:

家长焦虑蔓延

“总想在幼儿园里多学点”

一线教学工作了16年,成外附小幼稚园万科园小一班班主任喻梦茹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随着网络的发展,朋友圈、各种短视频平台里,‘牛娃’随处可见,这导致家长的焦虑情绪普遍蔓延,对自家小朋友的期望值非常高,并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就有一个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

喻老师还记得,在“双减”之前,家长给幼儿园孩子报班的现象非常普遍,提前学习小学学科类知识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

“但3-6岁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方式为主,到六岁以后才开始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喻老师举例,“如果问孩子们‘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是几个苹果’,孩子们都能回答出两个苹果,但如果直接问‘1+1等于几’,可能就只有个别孩子能答出来。学习就像建房子,必须是一层一层建起来的,我们的教学必须适合幼儿年龄阶段的特点。3-6岁这个阶段是幼儿视觉、听觉、情绪管理、交往能力、习惯反应、表征能力发展的爆发期,在这个阶段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培养对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偃苗助长式的学科类教学”。

同时,喻老师解释到,《评估指南》中提到的“严禁用直接测查幼儿能力和发展水平的方式评估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说直白点,就是教幼儿园的小朋友时,不能以小学的方式直接进行考核。

教育部开学再发文:这种超前学习,必须禁止

图源摄图网

此外,还有不少家长关心:幼儿园阶段超前学习,孩子在小学就会表现得更好吗?

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班主任赵湘老师表示,家长的焦虑情绪确实能够理解,但不规范的超前学习,可能造成孩子小学阶段对部分知识掌握不牢,“如语文课上的笔顺、笔画练习,若之前孩子就养成了错误的学习习惯,后期就很难纠正。”

对于只注重灌输知识的超前教育,赵老师坚决不赞同,“一方面,由于缺乏后期巩固,很多教学都是无效的。另一方面,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养成才是必不可少的,(3-6岁幼儿)应该注重培他们的学习习惯,比如倾听能力、专注力和表达能力等。”

那么,是不是所有孩子都不建议超前学习呢?赵老师说,培养孩子当然也要因人而异,“对于智力超群、本来学习习惯就好,且自己有主动学习意识的小朋友,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引导其进行一些提前学习。”

专家建议:

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

不能只追求看得见的结果

在幼儿教育阶段,一直以来,社会都有“重结果轻过程、重硬件轻内涵、重他评轻自评”的评估倾向,超前学习算是表现形式之一。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侯莉敏表示,对结果评估的过度关注弱化了对教育过程动态发展的追求,关注了结构质量(如班级规模、园舍建筑等要素)的保障,而忽视了过程质量(如师幼互动、同伴互动、课程实施、家长参与等要素)的动态发展。实际上,教育价值体现在过程中而非仅看结果,质量评价应通过强化过程评估来确保结果质量。

为何这么说?侯莉敏认为,学前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教育阶段,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与其他阶段存在本质区别,这是由其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决定的,“因而必须始终坚持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注重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坚持保育教育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在对幼儿园的评估上,原深圳市教育学院副教授时萍也谈到,培养幼儿,不能只追求一个看得见的结果,不能简单地要求幼儿去做到,而要对达成这一目标的进程予以更多关注,包括:需要成人不时的提醒甚至手把手的指导,需要在幼儿如厕处触手可及的地方放上手纸;餐前便后习惯的养成需要提供方便洗手的设施、洗手液,还需要教师经常的提醒……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时萍补充到,保教过程的评估,不能仅凭走马观花、阅读资料而实现,而是需要更多时间去实地观察师生真实的互动状态,“去听他们间的对话,去看他们的行为,从而去发现和思考这种互动能否实现相互尊重的要求,能否体现基于幼儿经验为他们搭建鹰架的要求等”。

记者丨李宇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教育部   超前   学前教育   幼儿园   幼儿   家长   阶段   过程   孩子   小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