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闻佳:气候危机将更多更强,而大多城市没准备好 |亚布力内参

蔡闻佳:气候危机将更多更强,而大多城市没准备好 |亚布力内参

蔡闻佳 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


作者 |章伟升

编辑 |李红冰

来源 |亚布力内参


气候变化的后果正在全球接连显现,极端暴雪袭击美国,北极海冰消融,印尼首都雅加达正向海底下沉,澳大利亚山火连烧数月……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未来会怎么样?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蔡闻佳说,到2060年之前,中国的气候危机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


减排可以消除气候危机吗?蔡闻佳的答案是,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非常及时、非常重要,它是为了避免远期巨大的、不可接受的气候风险,但是气候系统有惯性,近中期的气候变化趋势几乎不可避免。换言之,在2060年之前,无论中国和全球其他国家的减排做成什么样,是否实现碳中和,气候变化大概率仍会持续加剧,极端天气变多、气温升高的趋势恐难改变。


蔡闻佳认为,中国现阶段除了推进碳中和,一定要在气候适应上投入更多精力。如果做不好气候适应,碳中和进程也会受到影响。在气候适应上,不仅是政府,企业的行动空间也很大,比如发掘中国气候保险的盈利模式。


城市是人口与经济的集中区,防范气候危机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那么,城市的气候适应做得怎么样,可以防得住频繁、剧烈的气候危机冲击吗?


根据蔡闻佳的研究,现在公众和各级政府对气候适应的理解、准备和重视程度存在不足,很多城市不了解气候变化,在做城市规划时,没有将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考量进去。由于缺乏系统性评估,各个城市在气候危机面前有哪些脆弱之处,目前也难以明确。“相当于你去打一场战,但根本不知道敌人长什么样,摸黑。”


以下为亚布力论坛对话蔡闻佳的内容:

蔡闻佳:气候危机将更多更强,而大多城市没准备好 |亚布力内参


蔡闻佳:气候危机将更多更强,而大多城市没准备好 |亚布力内参


亚布力论坛:你在2021年《中国版柳叶刀倒计时报告》报告发布会上提到,中国应尽早采取足够的行动,以避免未来级联式的健康危机。什么是“级联式的健康危机”?当它出现后,是什么景象?


蔡闻佳:第一,气候变化不是传统的危机,它是很多常见危机的推进器、催化剂。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们会看到更多、更强的危机出现,像高温热浪、极寒、大暴雨、洪水、干旱、台风、气候敏感性传染病(如登革热、疟疾),等等。未来,我们可能面临的不是单一危机,而是多种危机在时空上的叠加,比如高温+登革热、高温+干旱容易同时发生,暴雨、洪水和传染病也容易同时发生,造成1+1>2的后果。


第二是连锁反应。自然危机与社会危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危机有可能引发另一个危机,像滚雪球一样。像郑州“720”极端降雨,除了产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直接影响,还可能产生交通中断、医院停电,全社会应对危机和开展救援的能力下降等次生影响,从而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连锁反应要特别注意,它对城市的治理能力也是挑战。


亚布力论坛:你是说,郑州“720”特大暴雨等气候危机以后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多种气候危机可能会在同一个时空内并存,还容易像滚雪球一样引发连锁反应,冲击经济的稳定运行?


蔡闻佳:大家一定要深刻理解,平均温升1 、2 、3 究竟意味着什么。工业化(1850年)至今的近两百年里,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了1.1 ,而很不幸的是,中国的升温速度略高于全球均值。


如果温度继续上升,很多人和行业会受到重创。比如广东热浪天数,在1986-2005年间,平均一年是6天,2020年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25天。假如温度升到2 ,根据国内学者的预估研究,这一数值会变成120天左右。这意味着,全年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天热浪,或者夏季连续好几十天的热浪,很难想象谁受得了,农业、旅游业、服务业都将受到重创,医院急诊也将不堪重负。


亚布力论坛:这些气候预估,准确度高吗?


蔡闻佳:气候预估的结果,大家不太关注,但它不是在吓人或骗人。现在的气候模型可以很好地重现气候变化的历史,例如模拟近年温升趋势。所以,这些气候模式给出的未来气候预估结果,可信度也比较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蔡闻佳:气候危机将更多更强,而大多城市没准备好 |亚布力内参


蔡闻佳:气候危机将更多更强,而大多城市没准备好 |亚布力内参


亚布力论坛:中国正在大力推动减排,要是如期在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气候变化导致的危机会随之明显改善吗?


蔡闻佳:2060年之前,不会有太大变化。目前,全球几乎所有模型的研究都认为,在2060年之前,无论中国和全球其他国家的减排做成什么样,是否实现碳中和,气候变化(至少是温升)的趋势,都不会有太大变化。也就是说,气候变化在近中期仍会持续加剧,极端天气变多、气温升高的趋势恐难改变。


只有到2060年以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才会根据近些年的减排力度不同而发生明显差异。近些年减排多一些,2060年后气候变化的幅度就小些。反之,则气候变化会更严重。


亚布力论坛:为什么即便大力度减排,2060年之前气候变化依然会越来越严重,气候灾害会越来越多?


蔡闻佳:第一,气候系统有惯性,当前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不会因为近些年减排就能短期内扭转。从减排行动到真正影响气候,需要三四十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行动,要到2050甚至2060年才会在气候方面显现出明显效果。第二,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它比局地问题的治理要难很多,如果其他各国不一起努力,光中国做好也不够。


但不是说现在减排没有意义。恰恰相反,要想避免远期巨大的、不可接受的、难以短期内逆转的气候风险,必须提前行动。因此,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非常及时、非常重要。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正因为近中期的气候变化趋势几乎不可避免,现阶段我们一定不能忽视气候变化的适应,应该在适应上投入更多精力。


蔡闻佳:气候危机将更多更强,而大多城市没准备好 |亚布力内参


蔡闻佳:气候危机将更多更强,而大多城市没准备好 |亚布力内参


亚布力论坛:中国各地现在气候适应做得怎么样?防得住未来的气候危机吗?


蔡闻佳:现在,公众和各级政府对气候适应的理解、准备和重视程度存在不足,很多公众和管理者不知道未来三四十年会发生什么样的气候变化,不知道它对所有人的健康以及社会、经济平稳运行带来什么挑战,也不知道如何开展适应行动。如果我们只是被动等待气候灾害发生之后再去救灾,必然会承担很多本可以避免的损失。


亚布力论坛:郑州“720”特大暴雨是气候变化的一个体现,它暴露出的气候适应短板是什么?中国其他城市可以从中反思什么?


蔡闻佳:你知道现在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的排水系统,是按几年一遇的降雨标准制定的吗?是一年一遇,即每年都会遇到的暴雨。不说50年、100年,我们甚至没有按三年、五年一遇的暴雨重现期来设计城市排水系统。下一次大暴雨不知道下在哪里,但如果城市基础设施和排水能力普遍如此,到时内涝程度又能比郑州好多少?


很多城市不了解气候变化,在做城市规划时,没有将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考量进去。可我们面临的新常态是——到2060年之前,气候变化将越来越严重,气候灾害越来越多。


这一长期趋势,将对道路、桥梁、地铁、医院等重要基础设施提出新挑战。地方政府必须衡量,现有基础设施和资源配置,能否应对未来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风险,能否提前预警、监测和防范大灾大难。


亚布力论坛:2017年,中国启动了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有28个试点。但有专家认为,试点城市少有对气候适应问题的针对性举措,或是把他们本来就要做的一些常规工作中与气候适应相关的都纳入进来,最后那些工作套在哪里都行。也就是说,一些试点城市真正的气候适应工作,离理想状态还有较大差距。


蔡闻佳:确实听说有这种情况。这恰恰说明了大家对气候适应普遍缺乏认识,不知道该怎么做。


蔡闻佳:气候危机将更多更强,而大多城市没准备好 |亚布力内参


蔡闻佳:气候危机将更多更强,而大多城市没准备好 |亚布力内参


亚布力论坛:你认为城市现在该如何行动,防范未来的气候危机?


蔡闻佳:最关键的一步,是先了解气候变化对自己的城市有什么影响,分析气候危机发生时的脆弱点在哪里。在这方面,每个城市都还有很大改进空间。如果连自己的“家底”都不清楚,怎么做气候适应行动和超前规划?


亚布力论坛:中国各个城市的“家底”是什么样的,在气候危机面前有哪些脆弱之处?


蔡闻佳:现在还比较难说,因为我们缺乏评估。比如气候变化与健康,只能基于以往事件所产生的健康影响进行量化研究。但是,未来变成什么样,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如何变化,医疗资源需要如何提前配置,在很多问题上都是不清楚的。相当于你去打一场战,但根本不知道敌人长什么样,摸黑。


即将出台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我认为它的理想状态,是对未来提出明确工作目标和量化指标,但如果连当前的基础都不清楚,提目标和指标就有难度。


亚布力论坛:的确,如果没有系统性摸排,不可能知道哪里有漏洞和风险,自然也不知道未来会遭遇什么,只能基于过去的经验预估。


蔡闻佳:对。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在研究未来的气候风险,但大家的工作相对分散,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设计和安排。比如有人只研究高温热浪,有人只研究洪水,两波人不仅用的气候情景、研究方法不同,甚至对脆弱人口的总量和分布估计,也都使用了不同情景。已有的大部分研究,难以回答决策者所关心的“我国各个区域未来会主要面临哪个气候风险的威胁?”“我们的应对短板在哪里”等问题。


所以,风险评估需要国家层面重视,一些发达国家是每五年做全方位评估。


亚布力论坛:发达国家在气候适应上是怎么做的?


蔡闻佳:英国比较典型。差不多在20年前,英国就开始系统性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分析脆弱之处、制定气候适应行动方案,之后定期跟踪、监测行动方案的落实效果,并据此开启新一轮评估,重新查漏补缺,是循环式的。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受到的气候变化影响,都小于发展中国家,但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气候适应,为此投入很多钱,这相当于给自己国家形成一个保护罩。但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对气候适应的意识不足,在灾害应对机制、部门间协调上,都没有做好足够准备。


而且减排这件事,从经济学上讲有一定外部性,因为它的受益对象不特定,但气候适应多做一点,自己国家和地区就多受益一点,相当于给自己买保险。


蔡闻佳:气候危机将更多更强,而大多城市没准备好 |亚布力内参


蔡闻佳:气候危机将更多更强,而大多城市没准备好 |亚布力内参


亚布力论坛:现在,全社会的目光和资源都被碳中和调动起来,相比之下,气候适应能为社会创造哪些价值?企业可以为气候适应做什么?


蔡闻佳:气候适应的核心,是为了降低气候变化的损失和影响。所以,哪里有损失、有影响,哪里就有气候适应存在的必要,就有为避免损失而产生的机遇和收益。因此,企业的行动空间非常大。


首先,盈利模式层面。我们需要找到一种经济手段刺激大家做长远决策,从被动救灾转为主动防灾减灾。气候保险可以是一个撬动转变的支点。地方政府为什么缺乏提前部署防灾减灾的动机?原因肯定有很多,其中一个可能是,尽管每次大灾大难都给地方上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但他们总能获得来自中央政府的大量资金和物资救援。举个极端的例子,假设未来地方政府得百分百地负担自己所有的灾害损失,同时还得强制去保险公司为自己投保,效果也许完全不同。


保险费率计算有一条“促进防损原则”, 防灾工作做得越好,费率就越低,交纳的保费就越少。反之,保费越高。在这种模式下,地方政府就更有动力将防灾观念贯穿到整个城市规划中,比如提升下水道的防御标准、加固堤坝,等等。


中国的气候保险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越来越严重和频繁的气候灾害面前,充分发挥保险业分散气候风险的作用,发掘中国气候保险的盈利模式,既能缓解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事后救灾资金的压力,又能切实提升各地区的防灾和减灾能力,这些需求是非常迫切的。


蔡闻佳:气候危机将更多更强,而大多城市没准备好 |亚布力内参


第二,服务层面。受气候变化影响大的行业和地区,会产生新需求,比如生鲜远洋运输,对时间和温度要求非常高,需要精准预估途中的气象条件,避开海上风暴,选择能最快抵达的路线,并大幅度节省燃油。提供这些定制化的气象服务本身也是一种很新的业态。此外,每个城市和社区的基础条件不同,面临的气候影响也不同,需要各种量身定制的气候适应解决方案。


第三,技术层面。农业的节水灌溉、抗旱抗虫的种子育种、城市排水管网改造、海洋河流湖泊的堤坝升级、绿色屋顶建设、预警监测设备安装等,都是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手段。


亚布力论坛:你刚才提到,做好气候适应,有助于实现碳中和。你如何理解这两者的关系?现在,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碳中和,在这个背景下,如何认识气候适应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蔡闻佳:气候适应与碳中和能否更好地协同,还需要探索,毕竟碳中和战略公布时间不长。而且两者都需要资金投入,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它们可能会相互挤压,竞争资源。但长期看,气候适应与碳中和必须找到好的协同方式,否则两件事可能都做不好。


亚布力论坛:为什么?


蔡闻佳:首先,如果城市无法适应和应对频繁的气候灾害,就会导致桥梁、道路、房屋等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势必增加碳排放。其次,仅靠现有技术难以实现碳中和,必须研发出颠覆性减排技术,但企业研发这类技术,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而气候灾害恰恰会破坏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企业难以做长期布局。所以,气候适应做不好,碳中和进程也会受到影响。


责编 章伟升

排版 王紫薇

蔡闻佳:气候危机将更多更强,而大多城市没准备好 |亚布力内参


蔡闻佳:气候危机将更多更强,而大多城市没准备好 |亚布力内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气候   危机   城市   内参   热浪   灾害   中国   气候变化   趋势   未来   更多   论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