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登《Nature》封面丨精确测量星际磁场强度

近日,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又称“中国天眼”)在中性氢谱线测量星际磁场取得了重大进展,登上《Nature》封面。

“中国天眼”登《Nature》封面丨精确测量星际磁场强度

《Nature》封面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庆道冲、李菂领导的国际合作团队,通过 FAST 平台,采用 FAST 首席科学家李菂 2003 年开创的中性氢窄线自吸收(HINSA)方法,测量了450光年外星云内部的磁场。首次了获得星前核(prestellar core)包层中的高置信度的塞曼效应(Zeeman effect)测量结果。研究发现,星际介质具有连贯性的磁场结构,异于标准的恒星磁场模型预测,为解决恒星形成三大经典问题之一的“磁通量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观测证据。

长期以来,天文学家都认为主要是双极性扩散将中性粒子从等离子体中分离出来,导致的引力坍缩发生。而最新发现指出磁场消散发生在分子云包层的形成过程中,其中可能存在与双极性扩散不同的机制。论文第一作者庆道冲表示,这一发现意味着,气体云的进化成恒星胚胎的速度比之前想象的要快10倍。

就在1月5日,中国科学院在国家天文台召开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开放运行情况和系列重要成果,包括中性氢谱线测量星际磁场、快速射电暴、脉冲星搜索等。而本篇论文《An early transition to magnetic supercriticality in star formation》不仅是2022年中国科学家的首篇Nature封面论文,同时也是自2020年通过验收以来,中国学者依托“中国天眼”发表的第4篇Nature。

据了解,作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自正式运行以来,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基于FAST数据发表的科研论文超过120篇,引用590余次。相信在未来,FAST在快速射电暴起源与物理机制、中性氢宇宙研究、脉冲星搜寻与物理研究、脉冲星测时与低频引力波探测等方向为科学界提供更多的数据与科研成果。

本文转载于【浙江大仪共享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Jo0729,承诺三天内删除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天眼   中国   测量   射电望远镜   中国科学院   射电   磁场强度   磁场   恒星   脉冲   口径   星际   精确   封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