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返回式卫星回收秘闻|报刊文摘1993年6月17日


中国返回式卫星回收秘闻 报刊文摘1993年6月17日


中国返回式卫星回收秘闻 报刊文摘1993年6月17日

天有不测风云。中国专家却在难以测定的茫茫苍宇之中,使发射升空的14颗返回式卫星全部回到中国大陆。回收成功率100%,成为继美国、前苏联之后,当今世界上第3个能回收卫星的国家。然而,在这100%的背后,有许多惊心动魄、鲜为人知的故事。

新近出版的《紫荆》第6期刊登任燕军、宋云达的专稿,透露了其中的秘闻,现摘录其中片断如下。

1975年11月26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火箭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送上了太空,正式拉开了中国回收卫星的大幕。

"报告,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报告,卫星轨道运转正常!"

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了!此刻,卫星控制中心回收技术人员的心却一阵阵紧缩:卫星能否回到中国没有绝对的把握,就连能否从太空回到地球也是个未知数。当时全国所有报纸、电台在刊登、播发这条新闻时,卫星前面的"返回式"三个字均不见了。

一圈、两圈……每当这颗返回式卫星经过中国上空,控制中心内上百名工作人员全部屏心静气,两眼眨都不敢眨一下,密切监视和收集卫星运行的信息。恰在这最关键的时刻,某遥控站在卫星经过头顶空域时,发生了遥控天线自动和手动操纵全部失灵的情况。紧要关头,4名官兵冒着生命危险,立即冲上15 米高、正在摇晃的天线塔,实施应急方案。

在这种情况下,卫星在天上每转一圈,对于回收来说就多一分风险。有人担心卫星失去控制,不听地球上发来的指令,主张卫星在轨道上运行一天就回收。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根据的。

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原定在天上运行3天,绕地球飞47圈,完成各种试验。现在是否见好就收,提前返回?设计人员力主按原设计方案飞3天回收,他们说,搞航天就要有敢冒风险的精神,要相信自己。争论的结果还是按原计划飞3天。

熬人的3天3夜,卫星回收人员吃不下睡不着。

11月29日中午12时20分,卫星经过预定落点上空,寂静的控制中心内连呼吸声都能听到。指挥员当机立断,从控制中心发出清晰洪亮的声音 "执行一号指令,卫星调姿!"电波从地面飞向200多公里的高空,正在轨道上惯性飞行的卫星忽然转了100多度,改变了飞行方向,星首朝向地球。"执行二号指令,卫星自带火箭启动!"点燃的火箭推动着卫星向地球、向中国大陆飞来。"执行三号指令,卫星削旋,准备开伞!"

卫星以20多倍音速飞向地球,开始穿越大气层,这时卫星表面温度高达摄氏3000多度。突然,屏幕上卫星的各种信号消失了。

卫星你在哪里?从中午到傍晚,卫星测控人员依然守候在白茫茫的屏幕前,企盼在某一时刻卫星的信号会奇迹般地出现。此时全国调集的103条通信线路紧张地忙碌着,沟通各省、市、自治区,密切注意辖区内可能发现的卫星目标或线索。

"铃,铃,铃……"当天傍晚7时,成都军区司令部作战值班室的电话急促地响着。贵州省军区电话报告 "贵州省六枝地区4名矿工发现,从天上掉下来一个大锅状的东西,分析判断可能是我国发射的卫星回落在这里……"

正为不知卫星在何方而苦恼的卫星回收部队和设计人员,听说贵州六枝地区发现卫星,急忙摊开地图量,直线偏差距离420公里。他们顾不得路程的遥远,连夜抄最近的路,火速向六枝奔去。

现场展现在卫星设计人员眼前,发射时银白色的卫星现在已被烧成锅底般黑;直径1米多、状如大锅的卫星表面凹凸不平,高强度合金材料制作的外壳被摔裂出许多缝隙;卫星的五脏六肺已被震乱错位,有些"内脏"已撺了出来……值得庆幸的是,卫星的外壳虽然摔裂了,五脏六肺震乱了,但最宝贵、最有价值的卫星"黑匣子",由于有一层橡胶做的保护套而没有被摔坏,这里面装有卫星在太空拍摄地面景物的所有底片,一张也没曝光。

拿到了"黑匣子",设计人员如获至宝。他们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地。卫星拍摄的照片冲洗放大后,清晰可辨。叶剑英看了这些照片赞扬说:首次回收卫星,能落在中国大地上就是胜利。

(马华露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中国   黑匣子   秘闻   大锅   贵州   指令   轨道   报刊   文摘   太空   火箭   地球   发现   卫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